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唐太宗,中国最早的文化大玩家,他身边有多少文化大咖(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0 19:38:0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801    评论:0
导读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位著名的文化大玩家宋徽宗,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大玩家! 大家都知道唐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大唐打下了千古基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治国名言。他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大唐盛世,不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位著名的文化大玩家宋徽宗,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大玩家!

大家都知道唐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大唐打下了千古基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治国名言。他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大唐盛世,不愧为一代明君!

唐太宗一代明君的头衔掩盖了他还是一位文化大玩家的业绩。其实,李世民不仅能骑马打江山,下马也是唐朝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大推手,大玩家。我们来扒一扒他和他身边的文化大咖们的那些文化趣事。

唐太宗继续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制,网天下人才。

在科举制之前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但九品中正制看重的是出身、品行、才能三者相结合。但是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尴尬局面。

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获取权力的渠道,寒门再难出贵子。底层百姓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朝廷找不到真正有才能的人。

隋文帝杨坚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但是隋朝很短暂,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成熟。

唐朝李渊继续实行科举制。唐太宗李世民更加重视并完善科举制。

唐朝科举的考试科目有几十科,主要有明经、明算、明法、明字、进士等科。

唐太宗最为重视进士和明经两科。

明经,重贴经、墨义。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贴盖三字,令考生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笔试。

帖经和墨义,只要熟读经书和注释就可中试。

进士,主要是考诗词歌赋,对文学修养要求比较高。

唐朝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年年考的科目,比如进士和明经就是常科。制科是朝庭某一年需要某方面的人才突然临时设置招考的科目。

唐太宗最为看重进士科,也就是诗词歌赋的考试。

唐太宗曾在科考放榜日到端午门去观察,见新进士于下缀行而出,喜不自禁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也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重诗词歌赋,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唐太宗网天下英才,不仅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治国的人才基础,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唐诗的璨璨呈现与辉煌。

唐太宗时代,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还在路上。但唐太宗自己和他的老师虞世南都能诗擅赋。

李世民:还陕诉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诗中充满了一代帝王的英雄气概,还有星旗、电举、宇宙这样的现代用词,是不是有点穿越感。

李世民的老师虞世南博学多艺,是初唐大书法家,也是位诗人。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发现成就了中国人物画的一代宗师阎立本

提到阎立本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位著名画家。的确,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阎立本是能够排进前十的顶级大画家。他所创作的《步辇图》,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列,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作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步撵图》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真实的阎立本,和后面的几位大书法家一样,除了画家这个身份之外,还都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臣,相对他其余的身份来说,画家这个身份,简直是不值一提。

阎立本家世显赫。他于公元601年出生于长安的隋文帝时期。

他太姥爷和老爷都是北周的黄帝,就是他是出身于帝王家。后来隋文帝杨坚篡了他老爷的皇位之后,阎立本他们家也没受到太大的冲击。而且,阎立本他爹后来还成了太子杨勇的护卫统领。

可惜,杨勇不太争气,后来被弟弟杨广给斗下去了。闫家受到了杨勇的波及。阎立本他爹娘,甚至一度被没收为官奴。但后来,靠着家世背景的运作,和他爹的超级的能力,很快又转为平民,然后又靠着参军打仗,逐渐恢复了爵位,最后还做到了殿内少监的位置。

据史料分析,在阎立本他爹担任殿内少监之前,他上一任的殿内少监,极有可能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这个位置一般都是皇帝的亲近之人才能担任的。李渊是杨广的表哥,能担任这个位置不奇怪。而阎立本他爹闫毗之前本是杨勇的亲信,居然坐上这个位置,又成为杨广的亲信。

从自己老丈人被隋文帝杨坚夺走了皇位,到杨家第二代杨勇、杨广的太子位争斗,一路走来,阎立本他爹都能从容应对,足见阎立本他爹确实是位情商极高的官场高手。

阎立本出生的时候,正是闫家遭逢大难,他爹娘被贬为平民的那段时间。不过,随着阎立本逐渐长大,闫家的情况也逐渐好转了起来。另外,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闫家遭了几年难,阎立本他爹丢了官,无事可做。所以,在阎立本很小的时候,他爹就开始教他画画。

阎立本他们家,从他爷爷那代开始,就很擅长画画。后来能够先后被杨勇和杨广看中,精湛的绘画技术,也是原因之一。在父亲的熏陶下,阎立本也走上了画画这条路,并且开始掌握这项帮他留名千古的技能。

不过,在阎立本十三岁那年,他爹就去世了。而在他爹去世之后,隋朝开始逐渐混乱,到处民变四起。好在当时闫家一直居住在长安,倒也没受到太大影响。不过,几年之后,李渊就从太原起兵,而后一路攻入了长安,入主关中。而后杨广又死在了江都,隋朝也就彻底灭亡了。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这一年,阎立本刚满十八岁。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闫家的家世依然还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阎立本成年之后,就得以顺利入仕做官。巧合的是,阎立本入仕之后,恰好被分配到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麾下,做了李世民麾下的府任库直。

此后的几年里,阎立本虽然没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也算是李世民手下的人了。

武德九年,在阎立本26岁这一年,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之后,秦王府的人都跟着鸡犬升天,阎立本也跟着加官进爵。后来历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等职,就是中央政府的高官了。

随着天下逐渐太平,闫家家传的绘画才能,开始逐渐起作用了。古代那会儿没有照相机,就算是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的皇帝,想要留下一幅肖像,也只能靠画的。而且,古时候发生的一些大事,人们也喜欢以绘画的形式,将当时的画面记录下来。所以,画画这项技能,虽然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文人们所推崇认可,但要是真能画得特别好的话,那也是很吃香的。

正是因为会画画这项技能,阎立本被李世民发现并看中,除了担任其它官职,还兼职成为李世民的御用画师。

大家所熟知的石雕“昭陵六骏”,就是按阎立本的原画雕刻的。

奉命绘制《步撵图》。贞观十四年,吐蕃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前来长安求亲,并求回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要求阎立本纪录绘制当时的场景。阎立本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这幅画,就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那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

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局部

《孔子弟子像》曾在上世纪初,被日本人掠去,2002年,通过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回流北京,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历代帝王图卷》局部 魏文帝曹丕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在阎立本的人生经历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靠着绘画这项本事,安身立命的。

阎立本其实还有个哥哥,叫阎立德。和阎立本一样,阎立德也是深得家传精髓,精通于绘画之道。不过,阎立德没像弟弟阎立本那样,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而是分心于服饰设计和建筑建造。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的陵墓、宫殿,都是阎立德设计并且主持督造的。

简单来说,这哥俩就是哥哥负责建造,弟弟负责装修,也算是囊括整个产业链了。

李世民发现了阎立本,但是让阎立本达到人生高峰的,却是他儿子唐高宗李治。

李治登基之后。没过几年,哥哥阎立德就去世了,再加上没留下什么传世作品,所以名气较小。阎立本则是活得长一些,再加上前朝老臣的身份,此后活得更加滋润。

老话说“学而优则仕。”阎立本由绘画立身,可以说是“画而优则仕”。因为活的好,活的长,他的后半生,就没怎么画画了,逐步往仕途发展。最后做到了中书令,就是宰相。

升任宰相三年之后,公元673年,阎立本去世于任上,终年73岁。

阎立本为大唐除了绘画的贡献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重大贡献,就是在晚年发现提拔了年轻有为的狄仁杰为唐朝储备了一位决定大唐命运的名相。

后来的历史证明,阎立本看人还是很准的。

多年以后,正是因为狄仁杰的一句话,让武则天决定把皇位还给了李家,而不是传给武家。如果没有阎立本的大力推荐,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个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大唐朝的历史也许也要改写了。

阎立本的故事,让我们不禁得到一个启发:做人,掌握一门手艺,真的是挺重要的。不管到任何时候,一门过硬的技术,始终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君不见水浒传当中,最后有一技傍身的好汉,基本上都活了下来。但那些没有技术的,都死光光了。

阎立本最初只是个画家,唐太宗发现他是个人才,并重用了他,他再发现提拔了狄仁杰。从这个人才发现的链条事件上,我们发现,大唐朝之所以能成就两百年盛世,不得不说,唐太宗慧眼识人,身边网罗了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魏征、欧阳询褚遂良、阎立本、尉迟恭等各类名相贤臣,使人才代代传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

当帝王,识人是第一要务。做为普通人,识人也是第一要务!


“少林十三僧助秦王”,李世民与佛家结善缘

大家都知道有部电影《少林寺》,演的是“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来到嵩山少林寺,就会看到立于少林寺钟楼前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这座刻于唐开元年间的石碑,两面碑额均刻有唐玄宗亲笔书写的“太宗文皇帝御书”隶体字。此碑有四份公文记载了十三僧助唐王的相关内容。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碑文拓片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为了保护隋文帝杨坚赐给少林寺在柏谷坞的100顷田产,组织了武僧驻守在封地柏谷坞处。

与此同时,隋叛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后,为保都城安全,命其侄王仁则在柏谷坞扩建城池,建立军事重镇辕州城,占据了少林寺的大量封地。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隋炀帝被叛将宇文化及所杀,做为隋炀帝表哥的李渊率唐军占领长安,包围洛阳。在轩辕关下,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部队展开了激战。王仁则驻守的辕州城地形险要,是扼守十八盘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李世民夺下十八盘后,又开始攻打辕州城,却久攻不下。

这时,少林寺寺主志操等审时度势,知道李唐王朝是正统,天下必然归唐。于是,众僧经过谋划,少林寺僧预先联络了王仁则手下的州司马赵孝宰等,商定好了里应外合的方案。武德四年4月27日,少林寺十三僧等翻墙潜入辕州城,武艺高强的昙宗等人擒住了辕州城最高统帅王仁则,秦王李世民随即率军占领了辕州城。这便是“少林十三僧助秦王”的故事。

三天后,李世民派上柱国安远到少林寺宣读教书慰问,准备对他们封官加爵。但少林寺僧“止愿出家,行道礼拜,仰报国恩,不取官位”。于是李世民封少林寺参战十三僧以勋位。

自此,秦王李世民便与佛家结下善缘。

唐太宗理性礼佛,为玄奘写《圣教序》, 让佛教文化唐代初期起到了维护社会平安的积极作用

玄奘,俗姓陈,名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幼年13岁,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伽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不同意玄奘西天取经呢?那是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清洗完唐宫的血迹。国家大事很多,很忙。要面对大唐臣民对他得位不正的非议,还要面对北边东突厥人的磨刀霍霍兵临城下。当年关中又是大旱灾,他实在是没心情也没时间关注一个和尚的出国梦。

加之魏晋以来,佛教有些无序发展,寺院僧侣众多,鱼龙混杂,占用过多国家社会资源,影响国力。因此,对于玄奘的出国申请,官府未予批准。

公元627年10月,29岁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就是说玄奘西天取经是私自偷渡着出去的。

十七年后,西天取经的玄奘于公元643年取经归来,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他带回了佛典520夹、657部,佛像7座,佛祖肉舍利150颗,骨舍利一函。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十几年来朝思暮想的都城长安,终于出现在玄奘面前。家乡人的热情厚爱,远远超出他的预料。都城宽阔大道两旁人山人海,红女白婆,地方官员、比肩接踵。争相目睹西天取经归来的一代圣僧之尊荣!

大唐帝国负责接应的留守官员是宰相房玄龄。

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一个星期后,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唐太宗李世民与玄奘法师的第一次会面是在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这一年太宗47岁,玄奘法师44岁。

唐太宗见到玄奘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太宗对玄奘舍身求法的精神非常敬佩,尤其感兴趣的是他那些此前从未被记载过的西行见闻。因此,唐太宗与玄奘足足私谈了二十几天,详细了解玄奘西天取经的佛法收获,特别是西域的民风国情,为唐太宗后来制定礼佛政策和开发西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了避免世俗的干扰,玄奘法师向唐太宗提出回自己家乡少林寺译经的请求,但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

唐太宗让玄奘法师在长安的弘福寺译经,那里是太宗为生母窦太后追福而建,在京城寺庙中地位数它最高。

在玄奘法师的请求下,唐太宗又同意征调全国的高僧大德,组织译场,并加强守卫以防干扰。

贞观二十年,也就是646年七月,玄奘法师将一年多来译成的五十八卷佛典连同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献给太宗。

两年后,玄奘法师完成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的翻译,再次献给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648年八月四日,唐太宗应玄奘要求,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又命太子李治写了《大唐三藏圣教记》。

唐太宗的《圣教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帝王为佛教经典撰写序文的先例,此后武则天、唐中宗宋太宗宋真宗都曾撰写过类似的《圣教序》,但是论文采和影响,则以太宗此篇为最。

四年后,修建大雁塔时,将太宗父子的两篇圣教序、记由褚遂良书写,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大雁塔南侧。由于从建塔时即安置在塔壁盒内,深达2.8米,避风遮雨,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大雁塔因修在慈恩寺内,当初就叫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在唐太宗去逝三年后,在唐高宗李治即位第三年,为了存放玄奘编译的经书,由玄奘主持修建的五层木塔。武则天时,又重修为七层砖塔至今。


大雁塔与玄奘

唐太宗为了当时国家的安定,针对佛教寺僧的状况,专门下诏行文对佛教寺僧进行管理。

他诏中说:朕要天下有寺之处,都令地方官度人出家为僧尼,总数以三千为限……务取精诚德业,不问年龄长幼,“朕鉴于有些僧徒,溺于流俗;或都假托神通,妄傅妖怪;或谬称医筮,左道求财;或都造诣官曹,嘱致赃贿;或者赞胃焚指,骇俗惊愚。假使有一于此者,皆大亏圣教,朕为了护持正法,对于如上所说的不合佛法,败德无行的僧尼,是决无宽舍,务使法门清整……伽蓝净土,咸知法味,菩提觉路,绝诸意垢。”

我们在上面这段诏文中,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对佛教的了解和正信。因此,那时的出家僧团,都能清净无染。出家人数总量控制,在量的方面,虽然不多,可是,在质的方面,学问德道都很高。

为战亡人,设斋行道。

唐贞观二年三月间,太宗皇帝念及当初平定天下时,诛戮的人数太多,内心颇为不安。所以,将他的御服,布施各寺诸僧,并且礼忏超度。在他那“为战亡人设斋行道”的诏书中,很沉痛的说出他内疚的话来,他说:“朕为了禁暴用兵,盖不获已。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凡所伤殪的人,是难用胜纪的。虽然他们是逆命乱常,自殆殒绝;可是恻隐之心,还是追意怆恨,生灵之重,能不哀矜。故使他悄然疚怀,无忘兴寝。想起释氏之教,深尚仁慈,禁杀三科,杀害为重,朕所以意念及此,就弥增悔惧了。”

在他征讨期内,亲手所诛剪的人,前后之数将近二三千人之多。为了此事,他命令有司之官,在京城各寺内,建斋行道,竭诚礼忏,“并将朕所服之衣物。尽充舍施,冀此功德,使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也籍此弘济,使那些死亡的难者,灭除怨障之心,趣向菩提之道。”

可见太宗皇帝,除信佛教因果业报的道理外,时时都在担心为他杀死和战死的亡魂,对他存有怨恨之念。对一个初登大宝,年青英武的皇帝来说,为此设想和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贞观三年的那一年,天下丰收,斗米三钱,夜不闭户,行旅不带食粮,一年断刑二十九人,天下大治。

唐太宗能将佛教为治国所用,虔心诚恳,因此也落了个"佛心天子"的称号。

当然,他也重视维护道教,在官方宗教排序上,把道教排在佛教前面。他说:"因老君是朕的祖先,李家当政,道教因此在前。”

正因为唐太宗重视儒释道宗教文化,不仅天下归心,民心也归一,才有了强盛的大唐。

唐太宗文化事业上的最大成就:成就唐代书法艺术高峰

前面说的唐太宗在文化方面的事,都无法与唐太宗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相媲美。

首先,他自己就是个大书法家。

在历代的皇帝当中,能够称得上一流书法家的人,不过寥寥数位而已。有传说中的梁武帝,还有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和宋高宗。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将王羲之推向至高无上地位的唐太宗。

唐太宗可以说是历代皇帝当中书法写得最好的一个人,是根正苗红的“二王”衣钵的传人。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唐太宗的书法作品:

《温泉铭》:

在公元648年的时候,也就是贞观22年,唐太宗李世民人生的倒数第二年,他写下了一件行草书《温泉铭》,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书法巅峰之作,足以奠定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温泉铭》

这件《温泉铭》成书之后,被当时最顶级的刻手,摹刻上石,成为了书法史上第一件行书入碑的经典。此作如今尚存有唐代的原拓,只不过宋代之后,就没有人再见过了。

直到上个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开启,大量的晋唐文书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当中,藏有三件著名的唐拓经典文物,一件是柳公权《金刚经》,一件是欧阳询的唐拓《化度寺碑》,还有一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唐拓《温泉铭》。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温泉铭》

这三件虽然是拓本,但因为刻工极其精良,且又是唐拓,所以珍贵程度不亚于唐代的墨迹本,这三件重要的文物,在上个世纪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以极低的价格半买半骗带到了自己的国家,现藏于法国的巴黎国立图书馆!十分可惜。

唐太宗学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身边有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大弟子虞世南,并且他搜集了三千多件王羲之的真迹,能够朝夕观摩,他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藏于枕边,朝夕把玩。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温泉铭》

唐太宗的书法得到王羲之真传,是根正苗红的王羲之正脉,这件《温泉铭》也堪称唐代超一流的行草作品,是一件绝佳的上乘之作,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颂,称得上是稀世珍宝!

《屛风帖》:

《屛风帖》局部

帖文写:“齐恒公视管仲疾,因问熟可为代。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其子以适君,此非人情,不可任以临国。”

唐太宗善于利用书法为政治服务,写这幅《屛风帖》是有用意的。

齐恒公是春秋时期齐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最为倚重的大臣是相国管仲。管仲得了重病,齐恒公去看望他,并询问他日后谁可以接班。管仲说“知臣莫若君”。齐恒公说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选是—易牙。

易牙原本是齐恒公的御厨,其烹饪手艺不错。他逢迎主子的手段更高超,心术不正,是个小人,可齐恒公非常喜欢他。有一次,齐恒公开玩笑说:“这辈子我什么肉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人肉,真想尝尝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回家就把自己六岁儿子给烹了,做成肉羹献上。齐恒公吃过后称赞肉羹味道鲜美,问易牙如此美味是什么肉所烹?易牙说出真相后,齐恒公大惊失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易牙回答,他的职责就是要满足君主的任何愿望。齐恒公听后,恶心到想吐,感动到流泪,从此他就把易牙看成了心腹之臣。

现在,齐恒公竟然想把这个小人提拔为管仲的接班人。面对昏聩的君主,管仲实话实说:易牙杀自己儿子来取悦君主,这实在是违背人伦常理了,绝对不能委之以经国重任。

唐太宗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展示在朝堂屛风上,是希望群臣学习管仲直谏君王的精神,切忌像奸臣易牙那样一味逢迎主上。所以,他身边才有魏征这样的谏臣。


著名学者郑汝中在《唐代书法艺术与敦煌写卷》中写道,唐太宗的书法:“其书法骈俪流畅,雍容大度,有明显的二王书风,以行书刻碑,唐太宗为第一人。”

后人对于唐太宗的书法无比推崇,在《金石录》当中说:

“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

意思是说唐太宗的书法水平不在欧阳询和虞世南之下。后世的黄庭坚对于唐太宗的书法也极为倾慕:

“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宝贵后不能不废学尔。”

由此可见,唐太宗书法水平之高绝。

唐太宗的《两度帖》,即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给皇太子李治写的私信。这封信充分表现了唐太宗的爱子之情,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作为父亲时细腻的一面。

唐太宗两度帖

唐太宗书法写的好,他还是王羲之的超级铁粉。在此不能不说说他和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的故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这一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召集四十余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办了一次大型的雅集活动。据说兰亭雅集当天,王羲之兴致很高,酒醉之后,他乘兴写下了纪念这次雅集活动的文章《兰亭序》,因小有错笔,事后重写数遍,却怎么也写不出雅集当天醉书的效果了。王羲之非常珍视这第一稿《兰亭序》,将其视为平生第一的得意之代表作,叮嘱子孙世代宝藏。

二百多年过去了,《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手里。此时,显赫一时的东晋第一门阀世家琅琊王氏,到了南朝末年,已是败落不堪。智永遁入空门,晚年居住在隋朝江南吴兴的永欣寺,吴兴就在现在的浙江湖州。

智永整日在禅房里练字,圆寂之前,把《兰亭序》传给了徒弟辩才。等辩才也老了,就到了大唐朝。

唐太宗的皇家内府里,已收藏了王羲之各种法帖真迹三千多件,就单单缺了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品《兰亭序》。

唐太宗派人多方打听《兰亭序》的下落,最后锁定到吴兴永欣寺老和尚辩才身上。

唐太宗下诏把辩才从吴兴请到都城长安,两人见面后,唐太宗先向辩才师傅敬茶,然后客气的询问《兰亭序》的事儿。辩才也很客气的回答:不知道。唐太宗陪着辩才喝了一上午茶,最后拿老和尚也没办法,只好送他回永兴寺。

看到皇上为《兰亭序》寝食难安,大臣房玄龄上奏道:监察御史萧冀这个人,年轻,点子多,陛下可派他去永欣寺做卧底,伺机智取《兰亭序》。

于是,萧冀带上唐太宗从内府拿出的几件王羲之法帖真迹,扮成落魄书生模样,潜伏到永欣寺附近。很快略施小计,就骗取了老和尚辩才的信任,两人成为忘年交。

有一天,萧冀与辩才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书法。萧冀对辩才讲:我家先祖留下几件王羲之的墨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辩才很好奇,说到:你明天拿来让老僧帮你看看。

第二天,萧冀便把从宫里带来的法帖带到寺里呈给辩才阅看。

辩才仔细的一件件阅看良久,缓缓说道:这几件的确是王羲之的真迹,不过它们并非极品,皆不及老僧手里的一件。

说着辩才转身去取《兰亭序》。一会儿,他取来《兰亭序》,一边展开给萧冀看,一边得意地问道:你看看,这张是不是最好的?

《兰亭序》全部

萧冀看到《兰亭序》大喜,边点头,边从怀里取出唐太宗令取《兰亭序》的诏书,宣诏之后,小心卷起放入怀中,朝辩才作了个揖道:谢谢师傅!便转身扬长而去。辩才当即昏死过去。

萧冀带回《兰亭序》后,唐太宗爱不释手,就连睡觉也要放在枕边。

《兰亭序》局部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52岁。重病不起,临终之际,他在玉华宫含风殿对太子李治说:我向你要一件东西,你如果真孝顺的话,就一定不能违背我的心愿。你意如何?太子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哭着点头答应。唐太宗说:我想要的只有《兰亭序》,就让它伴我而去吧!

于是《兰亭序》的真迹就陪伴着唐太宗,一同被葬进了他的陵墓昭陵。

唐太宗不愧为王羲之的超级铁粉!做为对书法艺术超级爱好的书法狂魔,唐太宗不仅自己书法写的好,身边的大臣也各个精通书法,有几位名臣,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代表人物。

第一位大书法家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出身名门望族,学书曾拜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门下。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虞世南进入秦王府任幕僚,这一年,虞世南64岁,秦王李世民23岁。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李世民拜虞世南为自己的书法老师。

李世民登基后,设立弘文馆,拜虞世南、欧阳询、褚亮等几位大咖重臣为弘文馆学士,褚遂良为馆长。虞世南做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

唐太宗从二十三岁跟随虞世南研习书法十七年,最后,皇帝弟子唐太宗书法有成,也堪称是虞世南平生的一件杰作。

有一次,唐太宗写字时,写到一个“戬”字,唐太宗只写了左半边,却把右半边空出来,不写了,为什么呢?写不好!唐太宗练了半天,总是写不好戈钩,就干脆不写了。

放下笔,唐太宗令手下急召虞世南上殿议事。不多时,年过七旬的虞世南气喘吁吁地赶来,赶紧问到:“不知圣上有何事相商?”唐太宗拿过刚写的那个字,微微一笑说:“朕无甚要事,但求爱卿补足此’戬’字右半边,示朕以’戈’法。”虞世南一听,气乐了,就这事啊!圣上学书,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

唐太宗好言送走了好脾气的虞世南,又马上请来了暴脾气的魏征,还是谈书法,并让魏征品评一下刚才虞世南补足的那个字。魏征也是一阵摇头,圣上学书,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

魏征气哼哼的讲了一句真话,竟然逗的唐太宗笑出了眼泪。魏征讲了句什么真话呢?他是这么说的:“臣观圣上此字,唯有’戬’中的’戈’法精妙。”

王羲之(左)虞世南(中)唐太宗(右)

唐太宗身边的人不愧都是书法高手,魏征也不愧是“贞观之治”的一代名臣,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看人准,看字也准。唐太宗喜欢魏征这个人,就是喜欢听他的真话。

虞世南也属于全能型的书法家,楷、行、草三种字体都达到大师级水准。

虞世南最著名的传世之作首推《孔子庙堂碑》。原碑历经七年经玄武门之变后,方才正式落成。可惜立成不久,就莫名遭遇一场火灾被焚毁了。不幸中的万幸,唐太宗曾命宫廷拓工拓制了数十本此碑的拓本,作为贵重礼品赐予亲信大臣,使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得以通过拓本让我们得见。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虞世南64岁入唐,638年,81岁去世,整个晚年的“夕阳红”由于唐太宗的知遇,过得温馨又从容。唐太宗曾说:“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

第二位大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约557—641),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

他和虞世南都是出身名门。先前同在隋朝为官,是一对生死与共,数度共进退的过命好友。

武德四年(621年),虞世南64岁入李世民的秦王府做了墓僚。欧阳询65岁,因他与唐朝开国君主李渊曾经在隋朝共事过一段时间,且私交甚好,他便归顺到唐高祖李渊手下。

在唐高祖武德时期,欧阳询受李渊重用,书名、文名都在好友虞世南之上。大唐新币“开元通宝”几个字就是欧阳询书写的。还主持编修了唐代第一部大型类书《艺文类聚》。

贞观时期,两人地位逆转。为什么呢?

李渊考虑到欧阳询未来的发展,特地把他安排到当时太子李建成集团那边。没想到,好心帮了倒忙。玄武门之变后,客观上归属李建成集团的欧阳询,自然很难得到高祖时期那样的重用。唐太宗有意把自己的书法老师虞世南推到书坛第一人的位置上去,而降欧阳询于次席,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欧阳询和虞世南交情深厚,相互敬重,不会去争什么天下第一的浮名。从我们今天站在书法史的角度上来看,客观地讲,必须承认,欧阳询的书法成就总体上明显高于虞世南。

简言之,欧阳询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人”的角色:

第一,完成南北书法统一第一人。南北朝时的书法,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碑版,整体处于分裂状态。欧阳询本是南朝人,他却能尽取北朝碑版之所长,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在唐代书坛,首次宣告了南北书法的统一。

第二,唐楷创体第一人。唐楷是唐书最大的荣耀之一,欧阳询的欧体楷书是这份荣耀的起点。

第三,“唐人尚法”形象代言第一人。唐代书坛,欧阳询最早扛起了“将法度进行到底”的大旗,这一举奠定了“唐人尚法”的形象。后人争论“唐人尚法”的是非功过,第一个被拿来说的书家必是欧阳询。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的书法更崇尚意趣而非法度。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苏轼就大呼“我书意造本无法”。这位宋代尚意派的领袖是这样评价唐代尚法派领袖欧阳询的:

率更貌寒寝,••••••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欧阳询在贞观年间当过太子率更令,所以称他率更,苏轼说欧阳询长着一张难看的刀削脸,而他的书法险劲似刀削而成,又恰好与其相貌相称。

苏轼这番话讲的不太厚道,可是欧阳询的相貌丑陋,这也的确是事实。

西汉思想家扬雄说:书,心画也。

欧阳询和虞世南这两位书法大师,性格迥异,书风亦迥然不同。

欧阳询为人有如一只刺猬,倔强坚硬,其书法的锐利锋芒同样压抑不住。虞世南性情温和,处事平稳,其书法也是“君子藏器”,以和为贵。

欧阳询平生最得意之作要算《九成宫醴泉铭》了。

九成宫本名仁寿宫,是隋文帝时修建的。唐太宗厉行节俭,多次拒绝大臣们新建避暑离宫的建议,就把仁寿宫简单重新装修了一下,改名为九成宫。

但是,九成宫美中不足是没有水源,宫内用水得从外面运来。有一天,唐太宗闲步到九成宫西城的北面高处,无意间看到这里的土地湿润,便鬼使神差的用手杖戳了几下。突然间一股清泉汩汩涌出。

九成宫宫城中的用水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而且是这么神奇的方式解决的。唐太宗兴奋之余,下诏令魏征撰文,欧阳询写碑,立下一块石碑纪念这桩奇事。

现在,在陕西宝鸡麟游县的西北方有一处高台,高台上建有一个碑亭,碑亭中立着一块石碑,这块碑正是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的《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

唐楷第一碑《九成宫醴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宋拓

楷书写碑,欧阳询是最强的,就算唐太宗偏爱虞世南,他也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这就是唐太宗作为帝王的过人之处。

公元641年,虞世南去世三年后,欧阳询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两位老仙儿六十多岁才开始伴随唐太宗左右,在那个年代,两位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可见他们在唐太宗的关照下,整日研习着书法,活得有多如意。唐太宗自己却在八年后,年仅五十二岁就抱着《兰亭序》去了。


第三位大书法家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

继“欧虞”之后,初唐书坛最杰出的第二代大师是褚遂良。

在初唐的历史舞台上,和前面两位长寿老仙儿“书而优则仕”不同的,是褚遂良扮演的首先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角色,两次最重大的宫廷政治事件,唐太宗后期废立太子之争,唐高宗前期的废立皇后之争,他都卷入极深。

然而,多年后,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是他大书法家的角色。

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褚公书绝伦”。

褚遂良正式确立了唐书技法上的“两个主流”。

一是主流笔法。“欧虞”书法,用笔都是直来直去为主。褚遂良在创作后期强化了提按顿挫的用笔动作,突出了运笔过程中力量轻重与节奏快慢的对比。这种笔法迅速成为唐书的主流笔法。

二是主流字形。“欧虞”书法,字形上都是以修长为主,褚遂良变长为方,写出了名副其实的“方块儿字”,唐书的主流字形就确立了下来。直到今天,汉字书写的主流字形也依然如此。

褚遂良22岁随父亲褚亮归顺入唐,同龄人20岁的秦王李世民看到了他,就把他收进了秦王府。再一次验证了李世民识人的眼光。自此,可启了两人绵延三十年之久的君臣友情。

九年后,秦王李世民成了唐太宗,唐太宗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余万卷。又在弘文殿之侧设立弘文馆,诏令虞世南、欧阳询、褚亮等学识渊博的大臣兼任弘文馆学士。

三十一岁年轻的褚遂良被唐太宗选为了馆主。褚遂良的本职工作是唐太宗的秘书郎,弘文馆馆主是兼职,主要是安排陪同馆里的各位学士,轮流进内殿与唐太宗议政论文,与他秘书郎的工作有契合。另外就是招收馆生,并统筹学士们的教学工作,其中包括书法教学。

638年,虞世南逝世,唐太宗非常悲伤,他作诗一篇,追述前代兴亡之道,命褚遂良于灵帐前读后焚之。

唐太宗向魏征诉苦说,自从虞世南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与自己一起研讨书法了。魏征说,眼下就有个好人选。褚遂良下笔遒劲,深得王羲之书法神韵。

唐太宗听后,当天就任命褚遂良做了侍书。

褚遂良确实是位有超能力的人。在仕途上从秘书郎做到了宰相;接替虞世南做了帝师;还是弘文馆馆主,协调领导诸位文化大咖;业余时间还把自己练成了书法的千古宗师。

653年,褚遂良已是尚书右扑射,就是副宰相。当年唐太宗准备让四子李泰接班,就是褚遂良一句“陛下言大失”,说服唐太宗,让九子李治继承了帝位,高宗李治当然对他是特别信任。

此时,大雁塔在玄奘主持下,已经竣工。唐高宗就把唐太宗和他两人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令褚遂良写碑立在大雁塔下。

大雁塔下保护中的《雁塔圣教序》碑


碑文拓本

此时的唐代书坛,褚遂良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书法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通过此碑的创作,褚遂良的书风完成了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华丽蛻变,奠定了褚遂良有唐一代“广大教化主”的书坛地位。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决意“废王立武”,就是废掉唐太宗为他选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强烈反对的两位唐太宗留下来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起都败在了武则天的手下。最终,长孙无忌被污谋反罪,自尽身亡。褚遂良留了一条老命,五十九岁被远贬南疆,六十三岁客死他乡。

两位位高权重的重臣联手都没能挡住武则天上位,可见这位曾经在唐太宗身边做了十二年才人的武则天,是个多么厉害的人物,厉害到后来建立了大周朝,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升仙太子碑》是她的代表作。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局部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局部


唐太宗这位文化大玩家,去世时如孩童舍不得玩具般,带走了宝贵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他却留下了一代尚文之风和汇聚在他身边的数位文化大咖名臣,包括他曾经的才人武则天。他们共同成就了大唐的文化盛世,也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文化基石。

 
关键词: 中国四大美男子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5907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