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去老父母家,向他们请教了一下宁波以前结婚的风俗习惯,我感觉和现在的果然有很大不同,我小时候应该也喝过喜酒,但对于过程却是朦朦胧胧,不甚清楚。今天边帮老妈干点活,边和她聊了会,大至了解了以前结婚的一个过程。
我妈说的应该也是解放后的宁波乡下吧,解放前可能花样更多点。记得姨婆以前和我们说起过,她结婚时戴凤冠坐轿子的,不过那时我年纪太小,也没怎么听进去。
现在结婚一般只有一天的,往往男女方合办的,城市一般星级酒店,农村一般都在村文化礼堂。现在宁波农村建设这点做得很好,每个村子都有文化礼堂,村民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举行,地方又大,又不用化场地费。双方在一起办喜酒客人多,既热闹又省钱。叫帮厨师来就行,我吃过几次,饭菜不比星级酒店差,菜的量还多。结婚仪式一般都婚庆公司包了的,无非新郎新娘踏上红毯上舞台,双方父母上台,讲几句后开吃,新人敬酒,边抽奖活动,抽奖结束时,基本上也吃喝得差不多了,各自打道回府。
以前的结婚可没那么简单,结婚头一天就要忙起来了,以前农村也没有文化礼堂,天气好的就露天,或道场地,或晒谷场,都用八仙桌,对了,八仙桌坐七个人,一个位置空着要上菜的。(以前男女双方是各自办酒席的。)
我要说的头天开始可不是指这些东西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都不算的,否则两天也不够的。
女方的前一天是“开面”,所谓“开面”就是化妆,是把黄毛丫头变成新娘子的过程,听说是用棉线把脸上的绒毛去掉,使脸看起来更光滑细腻。客人也都到了,下午吃开面汤果(汤果,老三区的人叫圆子,酒酿圆子),晚上喝陪娘子酒,有一两个未婚女子陪着新娘子的,这也有讲究的,一必须是未婚,二是要父母双全的干净人家的女孩。
这个我有点印象的,女方喝喜酒的话是头天晚上最热闹,有新娘子敬酒,当然也是长幼有序的,先敬长辈一桌,每桌中又按辈分顺序来的,以前亲戚多,新娘子也不全认识,后面跟着年长的作参谋,有时也会出错,那就要罚酒了,或者讨要糖果。
到第二天早上,男方有人来取嫁妆,然后新娘子等候轿子来接,不过解放几年后是没有轿子了。这个过程中大人们一起帮忙,小孩子抢些小糖果吃,好像还有红蛋,吹吹打打也挺热闹的。
等新娘子被接走后就安静了些,客人们再吃中饭,饭后散场,算是结束了,个别长辈也许留下住上几天,陪新娘子的母亲说说话,有的等新娘子回门后再走。以前喜酒都冬天办的,正月前后,农闲时节,酒菜也不会坏。
男方头天也要忙碌起来了,部分客人也到了,晚上自然要吃几桌的。到第二天结婚早“天亮”(thiq7 gnian6,听着像铁娘),男方要进行“相喜”仪式,就是请菩萨,要用全副(整个)猪羊挂八仙桌两边的架子上挂起来,桌上摆满食物,边请菩萨,客人们边吃相喜汤果。
然后派出部分人员跟新郎去亲家抬嫁妆,接新娘。七十年代时也没汽车,多数找的对象是同地方的,一个公社内的,也不会太远,甚至同村的走路就行,一般用用自行车去接,嫁妆用手拉车。接到村口鞭炮响起来,一群小孩早跑出去看热闹了,大人们也出去迎接。
新娘子进来后自然要有个仪式,司仪的作个介绍,然后拜天地,拜高堂,拜父母,送入洞房,客人们开吃,过了一会一对新人出来敬酒。
中饭后新娘子要“写茶”,就是敬一些长辈喝茶,同辈小辈可没资格喝新娘子的茶的(其实也个认识长辈的机会吧),长们们也不能白喝茶的,是要出茶钿的。男方晚上还得吃一顿,晚饭后闹洞房,自然又热闹一翻。
七十年代闹洞房已有了新风尚,我记得有一次喝喜酒闹洞房,客人聚在新房要一对新人表演节目唱歌,后来新娘子唱歌,新郎拉二胡,不过被烤出一些烟糖也是免不了的。
这是几十年前的宁波乡下结婚,相比之下现在的婚礼虽然排场很大,又是车队又是大酒店的,但说到热闹肯定不如从前的,也没以前隆重。
不过现在生活方式变了,生活节奏也快了,也不可能住上几天喝喜酒,家家都有车,回家也方便。另外说实在的,在亲情方面我也感觉与以前有点差距,现在有点淡了,多数人只管自己的小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