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着“星二代”光环考北影,却因为长相被当场淘汰,最后帮葛优成为演员的,反而是下乡养猪的经验!
葛优生在北影厂大院里,母亲是编剧,父亲是老戏骨葛存壮,是当年专演反派的“五大坏蛋”之一。一个院的邻居们,也都是演员或相关从业者。
当年著名的“五大坏蛋”
但与姜文、王朔这些大院子弟们不同,葛优小时候的日子,可算不上阳光灿烂,由于个子瘦小,性格也胆小内向,他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
在大院里愿意陪葛优玩的,只有各家养的动物们。以致于邻居家过年杀鸡,葛优哭得惊天动地。
童年葛优
这种愿意与动物亲近的性格,在葛优少年时代也依然保留着。中学毕业以后,他跟其他同龄人一起,成为了一名下乡知青,在北京近郊的昌平插队。
下乡时葛优最爱干的事,就是跟大队养的猪聊天。大队长见他干瘦得抡不动锄头,也干不了什么下力气的活儿,干脆就分配他去养猪。葛优也确实干得不错,每天喂食、打扫猪圈,还学会给猪接生和打防疫针。
下乡时期的葛优
1978年恢复高考,很多知青都选择返乡考大学,葛优也不例外。但他选择报考的学校,却让父母吃一惊。
这个在人前说话都磕巴的孩子,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学表演当演员!
葛存壮并不支持儿子,觉得他没有这个天赋。毕竟葛优虽然不算丑,但作为演员也不大够格,而且站没站相,气质也不好。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不习惯受到关注,幼儿园时上台表演节目,都要被吓得哇哇大哭,实在不是做演员的料。
但葛存壮也并没有阻拦,觉得反正葛优一定考不上,让他去碰几次壁,自然就会死心。
谁知葛优是撞上南墙也不回头,他接连报考北电、青年艺术剧院、实验剧团,但基本上连目测这关都过不了。
有一回好容易进了面试,葛优表演诗朗诵悼念周总理,却当场哭得稀里哗啦,被考官判为不会控制情绪,又一次落选。
父亲这才看出,葛优是铁了心要走这条路。他帮儿子请了老师,辅导他表演和诗朗诵;还从葛优最拿手的事入手,亲自帮儿子编排面试节目,小品“喂猪”。
在面试中表演做惯了的喂猪、赶猪,葛优如鱼得水,终于克服紧张怯场的毛病,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进入了总文工团。
多年后表演喂猪,葛优依然得心应手
不过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葛存壮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葛优虽然进了文工团,算是摸到演员的门,但入行的前十年,他只能跑跑龙套,演的也都是小人反派。
葛优出演的配角,毫无水花
葛优在剧团混到而立之年,父亲多次劝说他,要他转职到幕后。但葛优还是坚持下来,并最终等到转运的时候。
80年代火了一位作家,王朔。他笔下的主角,全都是混子小市民,而当这些角色被搬上荧幕时,葛优终于能一展身手。
1989年,冯小刚看到《顽主》中的葛优,当场喷了一句脏话,大声赞叹:“哪儿来一人,嘴太贫了!”
那时冯小刚还只是个小美工,但圈中最有分量的大佬们,也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注意到了葛优。
《顽主》是葛优第一部主演的电影,也是他演员道路的转折点。
但原本报名试镜的,其实是和葛优同团的另一个演员。由于没有个人照片,这位演员送去一张大合照,导演米家山从人群里,看到葛优秃了一半的大脑门,一眼就相中了他。米家山专程找到葛优,邀请他饰演男主角杨重。
葛优终于等到了自己发挥的舞台。嘴贫、没正形、流里流气,葛优演活了杨重这个市井小人物。曾经阻碍他成为演员的“二混子”气质,却最终成就了他。
也正是杨重这个角色,给了冯小刚灵感。他主动接手烂尾剧本《编辑部的故事》,与编辑王朔一起,以杨重为模板创造了李东宝,并继续邀请葛优饰演。
由于《顽主》的成功,葛优片约不断,即使是冯小刚冒雨前去请求,拿出三顾茅庐的态度,葛优也都以档期太满拒绝了。
左起为葛优、冯小刚、王朔
直到有一天闲来无事,葛优随手翻开冯小刚留下的剧本,看了没几页,就拿起电话推掉其他片约,接下了《编辑部的故事》。
这部情景喜剧一经播出,便打破了收视纪录,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90年代中期,内地引进了不少香港电影,其中,合家欢风格的贺岁片,尤其受到观众们的欢迎。业内便开始策划着,也制作贺岁片喜剧试试水。
这个任务交给了冯小刚,他一听要搞一部“编辑部”风格的电影,立刻满口答应。他依然以王朔的小说为蓝本,以葛优为人物基调,并延续了耍贫嘴逗乐的台词风格,写成了《甲方乙方》的剧本。
与几乎没戏拍的冯小刚不同,葛优那时正处于巅峰期。他与张艺谋合作《活着》拿下戛纳影帝,又在《霸王别姬》中饰演袁四爷,拍的都是大片,拿的都是国际大奖。
但当冯小刚拿着《甲方乙方》的本子找到他,葛优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愿意陪老搭档一起,当吃螃蟹的人。
据说这句台词,是冯小刚让葛优“用陈凯歌的腔调”说的
最终这部仅投入400的电影,拿下3000万票房,并且成就了无数个“内地第一”:第一部贺岁片、第一部商业电影、第一部“冯氏喜剧”。
从此冯小刚和葛优这对搭档,成为内地喜剧电影的一块金字招牌,葛优也成了内地绝对的一线男主角。
但葛优并没有被名利蒙蔽双眼,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葛优拿下戛纳影帝后,竟然跟朋友们抱怨,这什么破奖就给一张纸,连钱都没有,白出一趟国!
见葛优不懂这影帝的分量,朋友气得骂他糊涂,这奖连周润发成龙都没得过呢,你葛优可是亚洲第一人!
葛优虽然大器晚成,但却声势迅猛,国内外大奖一时间拿到手软。但他却并不在乎这些,那几年的他除了拍戏,就忙着跟朋友开公司演小品。
葛优所在的好来西影视公司,跟《顽主》中的3T公司相似,全公司只有好哥们3个人,个个都是“大领导”。葛优的头衔艺术总裁,而他的工作,就是在宣传和拉投资时露个面,靠名气提高谈判成功率。
这3人除了投资拍电影,还一起排了个小品。那时葛优已经拿了影帝,也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却也没有一点架子,跟着朋友们到处走穴。
除了演小品时聚首之外,公司其实非常松散,每年只在各个度假胜地,开一两次美其名曰的董事会。而随着葛优片约越来越多,这公司也就自然消亡,好聚好散了。
好来西三人组,梁天、谢园、葛优
也就在那一年,葛优拿出350万片酬,在北京西三环买下一栋别墅,三套大平层,并眼看着这几套房子,身价翻得比他自己还快。
而投资房产的主意,正是葛优的妻子贺聪提出的。
葛优与贺聪
贺聪相貌出身都平平,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艺术老师。要说做影帝身边的女人,贺聪显得有些“攀高枝”了。
但两人结婚的时候,情况却是相反的。那时贺聪有稳定工作,葛优却还在文工团里,基本上是拍完上部没下部,不知道哪天就要失业的状态,而且年纪也不小了。
当年贺聪是排除万难,不顾家里反对嫁给葛优的,葛优在剧团混日子的时候,贺聪也一直全力支持。因此葛优即使成名,也从没想过离开妻子。两人虽然像平凡夫妻一样,天天拌嘴吵架,但葛优从没有过绯闻。
甚至因为知道贺聪会吃醋,葛优还立下了规矩,当着妻子的面,从来不拍亲密戏。
贺聪也并不觉得葛优翻红,两人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她白天照常上班,下了班蹬着自行车去片场,跟那些大腕名导们一起吃饭大牌,就当是老公的朋友。
葛优也一切生活照旧,拍戏不忙的时候,他也一样出门买菜,亲自下厨。
而在家庭之外,葛优也依然当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即使走在路上被人搭话,他也绝不会耍大牌,要签名给签名,要合照给合照,还很愿意跟人拉家常。有时在饭局上出去上厕所,半路上被人认出来,就跑到别人桌上吃一会儿。
自认为是小人物,才能演好小人物。不拿自己当大腕、不耍大牌,才彰显出影帝的大气。
葛优没有星光、没有星气,言谈举止依然像个街坊邻居,但随和接地气,才正是他受观众们喜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