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摄影报道:用南昌话说唱南昌故事,有着几百年历史,深含草根百姓美学情趣的南昌清音,对于大多数的南昌人来说或许没有听过。近期,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江西新增南昌清音等18项国家级非遗。这个富有浓郁南昌特色的传统曲艺在面临濒危的困境中,会否迎来新的发展转机?
南昌清音曾在全国曲艺界颇有名气
南昌清音入选国家非遗之后的某日下午,73岁的传承人范金莲和几位清音爱好者在东湖区文化馆里一起排练,演唱传统小曲《九连环》。范金莲告诉记者,南昌清音的特色,就是只需要四五位演员,每人手持一种乐器,不仅自弹自唱,还要能说能表,“它的人物是跳进跳出,表演者一会儿是表述的身份,一会儿要跳进戏里成为人物;她一会儿是姑娘,一会儿是奶奶,一会儿还要弹琴。”南昌清音多为小曲,但也能演绎大部头的戏,一晚上就靠着几个人把一部大戏给唱下来,所以要求演员有非常厚实的功底。
南昌清音非遗传承人范金莲。
范金莲透露,她是1962年开始学习南昌清音。“当时南昌市文化局到南昌师范去招生,老师推荐我去参加考试,那时候我才14岁,经过了很严格的几轮筛选,从初试的30多人,到最终只录取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位女生。”她告诉记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培养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专业学习南昌清音的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昌清音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曲艺大赛获得三等奖,全国电视大奖赛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全国首届文艺展演,南昌清音表演的是王勃和滕王阁的故事,获得普遍好评,接受了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采访。范金莲说,在全国曲艺界,南昌清音曾颇有名气。“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短小精干,用南昌话说南昌事南昌人,当年走基层能很快将社会上的各种新事新风貌编排成节目,演出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濒危传统曲艺的传承非一朝一夕
相传于清乾隆年间即已形成的南昌清音,目前共有4位传承人,分别是范金莲(省级),及熊莹莹、吴国华、郭晓莺等3位区级传承人。有着上百年传承历史的南昌清音,同时面临着一定的濒危性,此次入选国家非遗,也正是从国家层面给予这个南昌传统曲艺的保护。而入选国家非遗之后,我们该如何拯救南昌清音?
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告诉记者,南昌清音的非遗申报工作是由南昌市东湖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早在十多年前,在国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时,就开始了对南昌清音的挖掘整理。这些年,还组织非遗传承人范金莲等走进南昌中小学、高校,包括给高校的艺术老师传授南昌清音,“如今,会唱南昌清音的已有一百多人”。
范金莲带领爱好者一起排练南昌清音。
但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件简单工作,闵思龙说,“尤其是南昌清音作为曲艺,要求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才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要沉下去做大量的普及工作。”未来,南昌清音将主要走两条路发展。“一是将南昌清音传承队伍人数不断壮大,只有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会唱南昌清音喜欢南昌清音的队伍中来,才有创作南昌清音的动力。”“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更多中小学和高校,培养更多的南昌清音社区民间文艺团队。”
此外,整理出版南昌清音曲谱,其中收集了50多首传统曲艺剧本等,并将老曲填新词等,也是为提高南昌清音曲艺作品质量,“有队伍又有作品,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南昌清音。”
值班编辑:陈凯
值班审核:吴剑锋
值班编委:杨进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