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原则:一切能出片的设备都是好东西;一切不利于出片的因素都应该尽量避免,包括但不限于便携性、易用性等等。可有可无的东西,建议尽量避免。
最有用的第一条:当商家说给你换点送点什么,而你却对这个东西一无所知的时候,先咨询懂行的人再决定,不然80%是被坑。
3k-5kMicro 4/3 系统的松下和奥林巴斯低端产品套机、比较旧型号的APS-C机器、富士的低端产品都可以考虑。毕竟预算紧张的时候,目标只是比手机强一点,看预算找价格买就是了。
- 要色彩,首位推荐X-A7。
- 要易用,首位推荐M200。
- 要视频,首位推荐A6100。
- 避坑警告:不要买A6000和A5000。
这实际上是上古水准的EPL-3了,但m4/3系统在手机面前还是可以一战
5k-7k- 个人倾向于选择X-T30+XC 15-45套机
- 对视频有需求的请选择索尼的A6400。
在这个预算下以上两台新机的镜头的选择可能略微受限,不过富士的15-45体验还是足够强的。索尼的16-50相比之下非常弱,但至少够薄够小。 - 备选是老一些的A6300。
- 尼康的Z50不出意外也将很快进入这个价格区间,体验也算还行(参见上一篇文章的试用Z50:您这颜色,真的没问题?)
A6300+16-50
7k-10k这个区段比较尴尬,上全画幅不大够,APS又有点不甘心。够用党这个时候会跳出来说,普通用户APS够用了。确实,大不一定美,大还意味着重量高。但是问题是这钱花了……如果多花了三五千没有什么提高,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亏呢?
- 选择一是富士X-E3或者X-T2,外观有情怀又文艺,图像处理和镜头制作上富士也一点不虚。
- 也可以考虑佳能的M6 mk2。
- 佳能于2019年2月用6DII的传感器发布了EOS RP这个超入门全幅机,视频功能瘸腿不少,连续对焦和连拍速度体验不算好,续航大概也只有A7R2稍强的水准,但至少够小够轻(是A7R3的2/3)、价格亲民、转接EF镜头的体验也很好,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值得考虑尝试。
- 避坑警告:不要买A7和A7m2
到了这个份上,多数人应该都会考虑买个全幅机。
- 最常规的选择当然还是索尼a7系列,从目前135系统的天顶星之作a7R4到万元门槛上的a7M3索尼都有覆盖,不过索尼系统后期投入会比较大。
- 尽管尼康的镜头群有待进一步完善,Z6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Z7则在a7R4面前过于尴尬,实在想买尼康建议等下一代产品发布再做决定。
- 如果你需要一定视频能力,那应该考虑松下的GH5s(视频为主)或者富士X-T3(视频与图片兼顾)。
- 如果需要更完善的视频能力,应该考虑松下的S1甚至S1H(很贵,但物有所值)
- 佳能的EOS R与RF卡口系统在这个价位还不能站稳脚跟。RF目前出的几支L头都是顶尖水准,但机身拖了太多后腿,有待2020继续观察。
- 适马的fp严格来说是个摄像机后背。
- 拍出一万多大洋买奥林巴斯EM-1x 的,请让我叫你一声勇士。我不是说这相机不好,这相机除了传感器小之外没什么缺点;只不过能坚持这样挖m4/3系统坑,而且一步挖到最深处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放宽心,至少你还没有成为烈士。
- 避坑警告:预算充足的话,任何发布时间大于4年的机器都慎重考虑。
A7R II + 28-70 OSS
一些其它冷门的类型- 除了这些可换镜头相机之外,各家厂商还提供了一些不可换镜头、但是使用大型传感器的机器。个人不是很看好这类相机的前途,因为不可换镜头并没有明显地缩减系统的体积,也没有换来更长的续航。即使选购,也是作为备份机的用途更加合理一些。
索尼的RX系列性能一直非常出色,当然价格也与此相匹配。其中最低端的RX100售价也不亚于同规格传感器的m4/3系统,最高端的RX1更是超过了一干比较老的全画幅单反。至于你觉得是蔡司的T*更值钱,还是可换镜头吸引力更大,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个人不推荐第一台相机从RX系列开始。出于相同原因,我也不是很推荐佳能的G系列。
讲一讲那些可有可无,新用户一般不必立刻购买的配件。
- UV镜
这东西简直已经成了某些奸商的摇钱树。数码时代的传感器对紫外线并不敏感(相比胶片),过滤紫外线的作用已经接近于浪费,加上(相机店推荐给你的)比较一般的UV透光率不理想,还会在前组和UV之前多次反射生成鬼影+炫光(夜景尤其明显),不能更花钱买罪受了。蜂鸟佳能区知名的老版主撞针一直写反对大家给4000块以下的镜头配任何UV,我基本是同意的(实际上我所有的镜头都是裸奔的)。高档的UV当然影响会小一点,但是无论如何比不上没有这一层额外的玻璃。不要作死,你的器材就已经足以安全很多,而不是指望这一片薄薄的玻璃。您下次再买镜头的时候,是不是就考虑一下别再多搭上几百从js手里买个UV了呢?
鉴于我朝某些城市空气质量堪忧,这类城市(比如我大河北省除了承德和张家口之外的所有城市)常年在外面跑的贵重镜头可以考虑加装一片UV,以减少附着前组和进入镜头内部的灰尘量,并降低清洁难度。但是这片UV,请在可靠的地方多方比价之后购买一片够好的,千万不要盲目听信js推荐,并且经常检查镀膜与划痕。
如果需要前往沙漠一类的高灰尘环境,你回来很可能需要找官方维修拆解镜头进行清理,这里就不讨论了。 - 储存卡
所有使用闪存的储存设备,比如SD卡、U盘之类,都有类似的问题,就是假货太多。即使商店卖给你的不是假货,如果没有足够了解价格行情,也可能吃亏不少。就我在各地器材店逛的感觉而言,储存卡类最好带着相机回来慎重研究一下再从京东之类有售后保障、便于退货的地方购买(我也不太推荐天猫/京东非自营),也可以在买相机前先买好储存卡,然后带去试机。这里只推荐一个绝对不会错(但是这意味着很贵)的牌子,TOPSSD - 三脚架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配件。重型三脚架虽然效用好,但是携行不便,重量较轻的三脚架在大风天稳定性又往往不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根本不值得花钱,甚至对于爱好者来说三脚架也常常可有可无。加上与前述配件的类似问题,商家可能把差的说成好的,铝合金的吹成xxx的,普通牌子吹过曼富图的,不知深浅盲目买下很可能被坑。有些人可能会推荐迷你三脚架,我只能说这个见仁见智,毕竟不贵。但我一般在这种情况都是直接按在地上拍的。
另一个替代选择是自制豆袋。 - 气吹、镜头笔、镜头纸之类东西在淘宝上到处都有,相机店出售的往往较贵(比如镜头笔翻一倍司空见惯),而且使用频率很低(实际上可能一个月用不到两三次,空气污染不重的地方一支笔能用近一年),不必着急购买,除非您买相机是为了拍火锅店(此时请务必购买便宜的UV镜以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
必须向诸位强调的一点是,镜头上的灰尘不会影响成像。这和透镜成像的原理有关,但总而言之并没有必要频繁清理灰尘,除了拍摄逆光场景之前——被照亮的灰尘会在照片中留下明显的亮斑。 - CPL(圆形偏光镜)与渐变灰、中性灰滤镜
CPL是在拍摄玻璃、水面等有严重反光时常用的滤镜之一,也在风光摄影中用作压暗天空之用。这是个很有用的滤镜……但它也只是个滤镜的使用频率。实际上,没有CPL,你远远不至于活不下去。我的一片CPL自买至今已经两年半,实际上镜的次数=0。虽然偶尔确实会遇上大反光场景,发现没有CPL而不得不放弃,但是发生的频率太低以至于下一次根本想不起来把它装进包里带出门。
渐变灰和中性灰滤镜在风光摄影中出镜的频率要相对高一些。鉴于他们给你造成的麻烦说不定要超过能带来的惊喜,我还是把这两个滤镜放在了不要着急购买的类型下。这两个滤镜的问题主要在体积和开销上。
为了通用性和易用性,渐变灰和中性灰镜一般采用插片式的滤镜系统,需要使用相应的镜头接环和支架。滤镜为了不给镜头造成黑边,面积一般都很大。这样玻璃滤镜就会有易碎的问题;树脂的滤镜虽然不易碎且便宜,但是耐用性相对又差,在中国北方这类尘土较多的地方使用的时候,很快就会布满划痕,就像树脂镜片的眼镜一样。
再加上高档滤镜的价格十分惊人(好玻璃从来不便宜),配齐一套滤镜系统的价格比低端的相机还贵,一开始不明深浅的用户真的慎重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