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 » 正文

“创业本来就不应该很容易”,国内首家抗体公司融资碰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3 20:28:2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67    评论:0
导读

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已经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蔓延。9月7日,三生国健发布公告称,此前意欲分拆出来的子公司丹生医药,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在与投资人协商后,丹生医药的A轮融资被按下暂停键。三生国健的母公司三生制药称得上是国内生物医药最老牌的企

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已经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蔓延。


9月7日,三生国健发布公告称,此前意欲分拆出来的子公司丹生医药,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在与投资人协商后,丹生医药的A轮融资被按下暂停键。


三生国健的母公司三生制药称得上是国内生物医药最老牌的企业之一。早在2006年,三生制药就上市了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抗体药物“益赛普”。当时国内药企GMP规范都未完全统一,“益赛普”几乎就是国内医药界的奇迹。


近20年来,三生制药一直稳步发展,2020年7月,子公司三生国健从三生制药中分拆出来单独登陆科创板,也是国内药企中较早开展分拆上市的。但当三生国健再想孵化一家子公司时,遇到了困难。


丹生医药凝聚了三生国健的期待,据披露,三生国健将其自研的4款双抗项目、3个前沿项目移至丹生医药旗下,不过7个项目均未披露靶点信息。


从表面上看,丹生医药的潜力应该不俗,但A轮融资便告不利,这已经不是管线品种可以解释的了


融资暂停,管线只能有选择性推进

将子公司分拆出去独立运行,一直是上市公司合理调配资源的重要手段。


乐普旗下的乐普诊断、乐普生物,微创旗下的微创脑科学、微创机器人等,都是独立后的子公司顺利发展,并迎来IPO的典型。


如今,这一招突然就不灵了?


今年年初,登录科创板一年多的三生国健发布了分拆子公司的消息。当时的规划是,将丹生医药纳入三生国健另一全资子公司Grand Joint旗下,这家公司其实是一个融资平台,通过向外部机构发售股票,推进7款研究项目的发展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将部分产品分拆出去孵化是较为稳妥的方式。三生制药很早就建起了先进的抗体药物中试车间和生产线。据当时媒体报道,截至2007年1月,国家药监局批准的11个抗体类国产新药中,9个产自于今天的三生国健


丹生医药拆分后,部分CDMO业务还能由三生国健来承担,一举两得。


为了促成丹生医药业务的正常推进,三生国健核心技术人员朱祯平已于年初离职,计划后期入职丹生医药。按计划,Grand Joint会向6名投资人发售股票,融资额将达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超2.5亿元


这一规模的A轮融资,在生物医药企业中算是比较大的。


股权从100%降至36%


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自2022年3月以来,因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交割事宜尚未完成。而且,因为资本市场变化,6家资方目前也难以承担投资费用。


有说法是,三生方面也同几家资方商议过更改融资方案,但双方分歧较大,最终只能暂缓。


融资的终止难免会影响到丹生医药旗下产品的推进进展。据三生国健透露,丹生旗下项目还都是比较早期的品种,研发暂停的影响不大。后续会匹配公司战略,选择性地推进有临床价值的产品。


在合适的时候,license out也或将成为其考量的一部分。“总之要多维度增加公司整体收益。”三生国健对健识局表示。


行业前景≠公司前景

上市的这两年以来,三生国健的年度营收仍未回归至疫情前的水平,净利润也仍在亏损。


今年上半年,三生国健营收3.41亿元,同比减少28.85%;净利润同比减少132.06%,亏损额达718.94万元。止损和增收,成为三生国健当下的主要目标,过于超前的管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资金支持,暂停研发也是常有的事


据医药魔方数据,2022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同比减少46.7%;IPO事件同比下降45.5%;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同比减少57.8%。


缺钱确实成了大多数在运营企业面临的难题,并不局限于医药领域。马斯克减持了约32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巴菲特的资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减持比亚迪郭广昌开始减持复星医药,充足的现金流成为成为各家企业扛过难关的关键条件。


丹生医药项目因为信息披露,才成为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深海下,还有不少初创医药企业在挣扎。



“这种融资中断的案例,圈内还有其他的。”某生物医药投资机构投资总监对健识局表示,“不过这些案例多集中在制药领域,眼下还没有大规模泛滥。”


企业自救却已经开始,三叶草暂停了非新冠药物的管线投资,沃森终止重组EV71疫苗的研发,百奥泰也暂停了多种抗癌药的临床研发,原因无非是为了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更有可能产生回报的项目上。


上市公司尚且还有二级市场的融资支撑,一些还在创业期的企业,资金断裂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停工停产。8月份,已有13年经营历史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百迈博制药有限公司发出公告称,公司资金不足,暂定停工停产6个月


在不少投资人眼中,当下正处于医药行业去泡沫的调整周期内,行业的前景仍旧可观。但对于业内的人和企业来说,行业在,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公司会在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的发展逐渐加快,制药领域的低垂果实已所剩无几;叠加新冠疫情、地区战争等因素波及,经济承压,资金供给受周期影响波动,没有突出疗效的新药很难获得资本的耐心


新冠疫情,已然从黑天鹅发展成灰犀牛。种种压力,倒逼企业进行具有实质性的创新。


“其实只是以前日子太好过了,”上述医药行业投资总监表示,“创业本来就不应该很容易。”


撰稿|烟酰胺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三生制药##新药研发#

 
关键词: 创业融资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610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