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亚疫情持续延烧,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的COVID-19(新冠肺炎)每日新增确诊数仍未见明显控制,对全球半导体、电子供应链掀起不少波澜,不少全球被动组件厂的正常稼动受到影响。
通路业者观察,全世界目前最缺的被动组件,若依种类来看就是钽质电容里的纯钽、聚合物钽,固态、液态、固液混合型的铝质电容;若照应用别来看,就是车用,尤其是与安全、动力系统相关,各品牌车厂认证的合格供货商数量原本就少的料号。
「缺得更缺、长交期难改善」是疫情所带来的包含国际运输、区域封锁、个案型企业感染等干扰下,最真实的写照。
业内人士认为,在钽电的国际供应体系中,扣除国巨买下的基美,几乎没有其他台厂可供讨论。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乘着WFH宅经济、5G、电动车、再生能源等科技进程与大环境动态,进入供不应求好一段时间的铝质电容;疫情这只黑天鹅,替国内相关供应链如立隆电、金山电、凯美、钰邦,带来哪些挑战与机会?
日系铝电厂产能受阻 助攻台厂切进新供货体系
东南亚疫情未歇,以从6月1日就进入了封锁行动管制令的马来西亚为例,全球铝电大哥、二哥日本佳美工、尼吉康、固态电容大厂Panasonic都在此地设有产能;Rubycon则是在印度尼西亚巴淡民都工业区设有海外产能,三者合计全球铝电市占率超过5成。
7月初佳美工、尼吉康皆曾停工,期间即使复工,稼动率也受限制仅能维持6成人力;8月底佳美工又再次进入停工状态,虽然业者们仍有其他生产据点可分散风险,但对交期已长达6个月以上的铝质电容来说,任何一点供给端变化,都令下游感到不安;尤其,日系三大厂深耕2021年以来复苏力道强劲的汽车应用,更是许多游戏机品牌、服务器、基地台的指定供料来源,要临时找代打,实务上挑战不小。
产业人士估,考虑降载、停工后重新稼动,再加上材料进口、出货运输不顺畅,日系业者大马产能可准时送出的货量,影响幅度落在30~60%。
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日厂于大马的产能就曾有短期产能受阻的纪录,加上NB、TV、游戏机与宅经济相关的需求窜出,乘着数字转型、云端服务而起的服务器应用升温,铝电需求快速转强,为了以防万一,可转单、能转单得早就转出,下游客户寻求台、中系业者支持也不是新鲜事。
但平心而论,要谈转单效应,追根究柢还是得回到产品线有无重叠?台系铝电一线大厂高层表示,会指定用日本料的终端产品或客户,多半具有认证期长之特色,且高度强调制度化,从送样验证,到品管、品保,一路到制程间批次稳定性确认,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来算。
是以,2021年要说主攻高阶应用的日厂供货不稳,「立即转单效应」有没有?答案是十分有限;但绝对是给了有技术实力的台厂一个绝佳的契机,打入以前可能要花上好几年敲门,才有办法进到送样阶段的供应体系。
以被动组件未来成长爆发力最强,被视作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车载应用来看,光「加速」与汽车供应链搭上线这一件事,就已经价值连城。
由于2021年变种病毒在东南亚肆虐,影响日厂产能的时间明显拉长,加上通路代理商以及原厂自家仓库的成品库存水位,从2020年下半起就不断降低,用库存挡一挡、缓一缓来争取产能跟上的想象不复存在。
时至今日,日厂交期仍持续维持在半年以上,对客户追加的新单估计都是变相的「已读不回」,也让上述的「敲门砖」效应更加显著。
外溢订单+国产替代 中国铝电厂秀亮丽半年报
据悉,在疫情之前,两岸铝电供应链所拥的订单能见度,可看到2个月就算不错了。但在供应链不顺的情况下,不少可外溢的订单纷纷流入中国,进到台资、中资业者的手中。举例而言,过去对大客户保证的交期是4~6周,但现在已经变成至少3~6个月,以供需最紧张的第1季来看,甚至还得出现海运改空运,协助客户争取更多生产时间的情景。
台厂如立隆电、金山电、凯美、钰邦等业者,2021年上半累积营收年增率皆在20%之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业者艾华集团与南通江海,也都缴出亮眼的半年报。
江海于8月26日公告上半年营运成果,营收达人民币16.65亿元,年成长56.61%,净利达人民币2.04亿元,年增46.49%。江海主要产品线包含铝电解电容、薄膜电容与超级电容三大块,其中铝电贡献2021年上半营收78.7%,年增率高达61.9%,主因包含受惠马来西亚转单以及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电动车汽车充电桩需求畅旺等。
对比江海主力在中大尺寸的应用,而艾华则在照明、手机快充应用取得市占领先,并以对应消费性电子的小颗铝电见长,上半年累积营收达人民币15.14亿元,年增40.47%;净利达人民币2.32亿元,年增31.47%,主要受惠于下游客户需求畅旺,趁势拓展新市场有成所致。
产业人士观察,中系业者除了拥铝电整体景气环境良好外,在中美科技角力与疫情持续的环境因素下,中国官方也极力推动各产业的国产化、自主化,而被动组件便是重点项目之一,在技术、材料、设备上尽可能地去美、去日化,也是业绩成长的原因之一,尤其在电动车及其外围基础建设,以及风电、太阳能等铝电的下游应用,供应链采用国家队的意愿、向心力又更强。
2022年供需变数大 飞天后,下一步谁能完美落地?
2021年上半,从台系铝电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只缺人、缺产能,没有订单困扰,更没有所谓库存,「做好的料都是烧烫烫的就出货了」;而对应一般消费性电子的铝质电容,几乎已经不管、不问品牌,呈现「你有货、我就抢」。
立隆电总经理吴志铭引小米创办人雷军的飞猪理论比喻,「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天,但能吹起一头猪,甚至一群猪的一定是『龙卷风』,龙卷风的特性是什么?来得快,去得快,风势不再强劲后,潮水退了谁有穿裤子?才是真本事。」
首先,这一波日本同业应接不暇,外溢的订单有绝大部分流回中国,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正是中国有个稳定的生产环境与高效率的材料供应系统,如疫情防控得宜,以及邻近上游铝箔、铝壳材料等。
不过,因应中国抛出的「双碳」政策目标,在生产过程中耗电量高的铝电上游材料化成箔,不论是制造成本或未来供给都将产生影响,要说铝箔是战略物资也不为过,因此立隆电正积极评估,与转投资铝箔厂立敦洽谈,考虑出资买设备来包产能。
从产品布局来看上,降低进入门坎偏低,易受景气循环波动的消费性电子的营收占比,也是得并进的方向。举例而言,服务器用铝电,寿命最少要4年以上,且要保持高温24小时运作;基地台条件更严苛,要在户外风吹日晒,又要10年不坏,须具备良好的耐候性、宽温性,材料限制也会变多,要有条件优化产品组合,一定得配合技术实力的提升。
从管理思维的战略来看,当制程技术到位后,要想办法替客人想,与客户谈的是整套的解决方案、参与设计时间,而不是谈电容的价格,当与下游的信赖感、依存度建立充足后,自然会优先掌握市场先机,无须与人竞价。
台系铝电供应链目前订单能见度多已看满2021年,但产业内对于2022年的整体市况如何走,没人说得有底气,即使部分终端应用的品牌大厂给出乐观展望,也有人先打问号?毕竟2020~2021年各式终端应用都处于极高峰,当前包含大尺寸显示器、NB动能都已开始放缓,加上还有东南亚疫情让不少需求挪至中国生产,难以推论那些订单在「疫后」会被留下,要在变量多、波动大的2022年,缴出优于整体铝质电容产业年复合成长率的表现,台厂还得花点心思。(校对:华强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