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个人爱看书,所以就爱参观游览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都参观过、游览过。这次到了广州,听说有“陈氏书院”,不由又跑去。
谁知,竟是陈家祠,前面还有牌楼“陈家祠广场”。那么,陈家祠为什么又叫陈氏书院呢?我不由打听。
据说,自清乾隆中期,有的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所以,就引发官府不满,一次又一次地禁祠。这样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合族祠便纷纷改为了“书院”、“试馆”等等,以求存在。也许“陈氏书院”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到底是书院呢,还是祠堂呢?看来“两者有之”。
追溯历史,清代广州城可谓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广总督府、广东巡抚衙门都在广州,更是广州府治、番禺县治所在地,所以,广州城内就常常一房难求。为了满足广东各地各种人员来省城落脚办事,便出现了各姓组织省内同姓宗族,在广州兴建祠堂式的建筑,以便为到广州城办事的乡下同族子弟提供居所。
这样,清光绪年间(1888年),陈氏家族就有两位归国华侨陈瑞南、陈照南找到了当时广州善界名人陈香邻,倡议在广州兴建全广东陈姓合族祠堂,而且很快得到了广东全省72县陈姓家族的响应。
更有意思的是,正在兴建中,突然传来广东东莞一陈氏举人陈伯陶殿试高中探花,被封为翰林院编修。东莞陈姓家族以为这是建祠堂风水显灵,便前往广州庆贺。陈伯陶的父亲对陈香邻说:“我受东莞乡亲之托,奉上银元千两,希望诸公努力再努力,发动各地族胞,将我们陈氏书院建成岭南一流的书院,造福全粤本族子弟。”
陈家祠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而又称“陈氏书院”。 这也许也是“陈氏书院”的由来。
陈家祠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坐北朝南,很是气派。门前一对抱鼓石直径就有一米九,阶前一对大石狮子更是威武。主体建筑分三路三进、九堂六院,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大门上悬“陈氏书院”大匾,左右门联:“南国名祠济济人才酬祖国,广州胜境绵绵宗嗣遍神州”。一看就是新联。
大门后金柱间设中门,金柱上有一楹联:“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这是一副老联。太邱,即西周时的陈满——陈胡公。有虞氏后裔,封于陈国为陈氏,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王。陈胡公是陈氏得姓始祖。一本千枝,繁衍昌盛,华南地区和海外华人都是第一大姓,始祖皆陈胡公。广雅,即清末张之洞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办的广雅书院。这副联道出了陈氏书院是为选拔陈氏优秀子弟进行教育。
二进厅堂,当中的聚贤堂,规格最高,容量最大,是陈家祠中轴线上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最高建筑。是供当时族人集会之地,后来改做为宗祠。堂前面是一座宽阔的月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栏板多以花鸟、果品为题材来雕饰,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还有“三羊开泰”字样。两侧房屋都是当年陈氏学子教学读书的地方。
三进厅堂,正中主要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据说,过去里面有一高大的木雕神龛,安放着众多牌位,最高者是陈氏远祖舜。舜帝,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陈满——陈胡公即是有虞氏后裔,自然就追溯到了舜帝。毕竟舜帝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其余的列祖按序排列。
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氏族人,均在此设有长生位,并按捐资多少、辈分大小、官职高低排列安置。据说,当年筹建陈家祠时,是通过售卖牌位的方式集资的,各地陈姓家族以房为单位,为祖先购买牌位。建祠公所给予“入住单”作为凭证,各房就以此凭证将祖先牌位拿到陈家祠祖堂神龛内供奉。不过,听说后堂的神主牌子,文革期间,都让红卫兵“破四旧”“付之一炬”, 没有留下多少。
堂内也有一联:“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孙谋贻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可以看出,这里是陈姓家族的祭祀场所。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内外建筑构件装饰艺术,巧妙地采用了“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灰塑、陶塑)一铁铸一彩绘”, 图案题材广泛,人物丰富;造型生动逼真,巧夺天工;雕刻艺术精湛,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精美绝伦,琳琅满目,令人惊叹。
而且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木雕曹操大宴铜雀台,徐晃与许褚比武,更是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所以说,这座建筑堪称岭南建筑的奇葩、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也被称为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1959年,郭沫若参观这里,曾赋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陈氏书院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在陈氏书院原有的基础上,1959年国家建立了艺术类型的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以说,陈家祠是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石湾陶、广州瓷、粤绣、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的技艺。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陈家祠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岭南地区最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九口202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