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位于横贯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脉北段,方圆七十平方公里。这里的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并有着奇特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在这里,还有一个困扰人们千年的未解之谜,那就是武夷山悬棺葬之谜。
武夷山上放在悬崖峭壁的木桩上的悬棺。
武夷山九曲溪的悬棺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俗奇特,鲜为人知。
葬址一般选择在江河沿岸,壁立千仞的高崖绝壁之上,用我们至今都谜一样的方法,将仙逝者棺木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悬崖峭壁上的连串悬棺
这些悬在峭壁上的棺材,有的甚至已经有上千年了,更让人费解的是,在当时,人类还不具备有大型装吊设备,这些棺材究竟是怎么放上去的?
当年我国南方分布著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对死者的敬重。而出于对高山的崇仰,他们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保护子孙后代。
天神已是幻想中的产物,而传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会像凡人一样死去,尤属匪夷所思。不过这些说法既然得以流传,至少说明古人大都认为若非神仙出手,仅靠常人是难以实施凌空悬案这种奇特葬法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人死后入土为安,但在武夷山九曲溪峭壁上,悬空堆积了无数具棺材,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有人根据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可能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垂下,再将棺柩移入洞穴的。
考古学家,测试悬棺移入山洞的情境。
也有人推测是在悬崖峭壁上架板铺道,然后通过栈道把船棺依次推进岩洞。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
如今在武夷山群峰大大小小的岩洞石缝中,还可以发现断木残板,它很可能是古栈道的遗迹。
有人还提出了地质变迁说。说九曲溪在古代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棺木,当时距离可能离水面很近,古人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就可以放进去了。但地质学专家说,在3000多年的范围之内,地理落差那么大,不太有可能。
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现存的悬棺迹经过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博物馆中的悬棺木板
由于武夷悬棺均处于悬崖绝壁的洞窟中,安葬搁置难度极大,各种假设均无法自圆其说,成为千古之谜,引起世界各地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悬棺理论学说。
关于悬棺葬礼风俗习惯,我们有太多想知道而解不开的谜,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