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此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距今为1540余年。此碑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同《爨宝子碑》相比又称“大爨”,是现存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
碑文追溯了爨氏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碑文说:爨君名龙颜,是上古帝王少昊和颛顼的远代子孙,也是高阳氏火正祝融的后裔。他被朝廷任命为家乡的封疆大员,“衣锦昼游”,荣耀已极。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逝世,享年六十一岁。刻石立碑,记载和颂扬爨使君的丰功伟绩。
同《爨宝子碑》一样,其碑文的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书法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更具有楷书的特征。碑中遗用不少古体字、异体字和俗体字,从中可以看出汉字发展的渊源。《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尤其是那一派苍劲古朴的书风,最为历代书法家推崇。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称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并作诗云: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孰传之? 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大爨碑体制与小爨碑相类,同为隶楷兼工的书体,但又别有一番气象。其书意雄伟强劲,笔力千钧,气势宏阔,意境博大深远,笔致参差,如刀砍斧凿,方笔圆笔兼用,刚猛柔韧相济,实为碑体极致。就方笔而言,比碑中精品《张猛龙碑》浑厚大方,气度雄浑;就圆笔而言,比名碑《郑文公碑》凝重沉著,挺拔劲利,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因为地处边陲,此碑过去流传不广,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和保护。道光六年(1826),阮元就任云贵总督,阮元(1764~1849)字伯元,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是著作家、思想家,在经史、编纂、金石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他风尘仆仆地赶往陆良访碑,结果发现此碑于荒阜上。经他仔细考证后,高度赞誉了大爨碑的书法艺术价值。他在大爨碑左上部作跋,写道:“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注:当时《孟孝琚碑》、《爨宝子碑》尚未出土),其永宝护之。”道光七年,他又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经他提倡,许多文人学者竞相传拓考释,《爨龙颜碑》从此声名大振。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远来万里求此碑。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天下名碑千千万万,但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碑刻仅十一块而已,而云南竟占了三块。其一是为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立的《孟孝琚碑》,其二是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爨宝子碑》,其三是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的《爨龙颜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