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这所学也。
这是读书的思与学的辩证关系,但是基础,思是消化,创新是学与思的目的,创新的成功产品,对人民有益的产品,服务人民,就是读书的归宿和初衷。
我主张读书需要有功利心,不唯消遣!
第十三讲 曹孟德举重若轻立事业
刘备与曹孟德完全是两种派别。
刘备是勤奋派,曹孟德是智慧派;刘备是名力派,曹孟德是实力派;刘备机会派,曹孟德是路线派。
为什么在讲曹孟德之前,进行一下简单对比?
这是对前面内容的回顾,有利于对比理解曹孟德的做法。
十八路诸侯,盟主是袁绍,大家可能会想,反对的董卓的首领就是袁绍。实际上不是,是曹孟德。
针对董卓的斗争的实质不是汉室,而是草莽派与精英派的斗争。
草莽派以董卓为核心,他们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做事粗犷。
精英派以王允为核心,他们善于谋略,熟悉政治斗争,做事精细,老道。
其实董卓不像《三国演义》、《三国志》、《后汉书》那样描绘的,他没有独裁,也没有专政,更没有控制皇帝。
这将在讲董卓这位老板时要细讲了,到时候,看我是不是胡说八道,还是还原了历史的真相。现在讲的是曹孟德。
曹孟德没有刺杀董卓,而是董卓想重用他,他不愿意与这种人为伍。
董卓让曹孟德做骁骑校尉,掌管京师的禁卫军。对于别人来讲,肯定会接受的。这是个美差。在京城,除了皇上,其他人都得受他管制。当然,董卓也管不了。
曹孟德逃跑了,并且换了姓名,改成皇甫什么名。
刺杀董卓这种冒险的事,曹孟德不会做,没有把握,属于侠客,他此刻已经有鸿鹄之志,这在中牟时,与陈宫的对话中有所体现。
他的实力他自己清楚,没有必要做冒险的事,尤其是一定会搭上性命的事,他不会做。
曹孟德是怎么想的,“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
这才是他真正的想法,这也说明他是能够办到的。
不像刘备,只能先做别人的跟随,积淀实力。刘备是从员工做起,慢慢地过度到老板。
曹孟德一开始就是“召天下诸侯”,这是多大的实力,这是纯实力。当时,除袁绍有资格说这句话,谁还有此能耐。
袁绍有这个实力,但他躲在渤海,只是摇头叹息。
袁绍有实力,但这个老板为什么失败了?这也后面要专门讲的。
曹孟德有这样的实力,也立即付诸实践,他回到老家,跟他父亲一商量,他父亲给他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叫卫弘,巨富。
让诸侯出钱、出力,你没有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理由,谁会答应?
曹孟德的聪明,就打起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旗号,“奉天子密诏”讨伐董卓。
一个“奉天子密诏”,特别吸引人,这是一面正义、忠义的旗帜。实际上,董卓拥立汉献帝之时,曹操、袁绍是反对的,是不同意的。现在,汉献帝刚好称帝,你怎么得到“天子密诏”的,天子当时见到你曹操、袁绍是不是要拖下去斩首?
当初,曹操、袁绍与何进是一帮的,一同拥立的刘辩。这件事刘协是不是已经怀恨曹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