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暖阳洒在寂静的斋堂大街,一株古槐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
古槐底部被铁栅栏围着,有铁梯子支撑着粗大的树干。树下立的牌子醒目地写着几个字:槐树下危险,禁止停留。噢,仔细看,半边树干是用水泥修补过的,确实不要靠得太近。
古槐
据说这槐树有两千岁了,它是斋堂的地标。
古槐
今天到来的这个地方——门头沟斋堂镇,赫赫有名,它下面十三个村庄都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一个比一个有名,比如爨底下、沿河城、灵水村、黄岭西。
斋堂镇,距京100公里,北依九龙头,南望凤凰山,清水河从前面流过,被称为九龙朝二凤的风水宝地。村北面山头有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灵岳寺,当年香火极盛,僧人们在山下设粥场施粥,称之为“斋场”,进香者在此食宿,继而故名为“斋堂”。如今的斋堂以石桥沟为界,分东斋堂村和西斋堂村,一条宽阔整洁的大街将东、西斋堂村连接起来,镇政府驻地位于东斋堂村。
大街
明朝因防务所需,提出:“天津关、斋堂乃险要处,可立一城”。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批准建城垣,修建长宽各一里的方城,有东南西三个城门,北侧靠山称之为水道。东西城门分别题写“廓清”“辑宁”门额。清嘉庆六年(1801),山洪冲毁城门南及南部城墙。抗日战争时期,西城门被日寇拆毁。现仅存东城门,门头沟区政府1981年公布其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门
穿过卷洞。
门洞
东城门额上“廓清”二字依旧清晰。此乃万历四十五年(1617)易州兵备道山西按察史解经邦所题。
东门“廓清”
旁有一戏台,应是在原址城石上恢复修建。
古戏台建于明朝。西斋堂村的山梆子戏富有盛名,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成就了京都六合班的辉煌。
戏台
抗日战争初期,抗日英雄“小白龙”白乙化曾在东城门上检阅骑兵部队。白乙化是平西、平北传奇式英雄,他令日寇闻名丧胆,好穿白衣,指挥作战灵活机动,人人赞誉他是“小白龙”。
东门和戏台
这段故事,给今天这座孤寂的城楼平添风采,旁边墙壁上几个红色的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人会铭记。
标语
往城北山上行进,但见古建筑一处,即停车下来。
天仙庙
这是东斋堂天仙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现在为近代新修。寺门立于丘坡之顶,坐北朝南,青砖砌成,石匾额上字迹依稀,应该是“天仙行宫”。
天仙庙山门
庙前古树一棵。
天仙庙门前一棵树
庙内原有三座大殿,供奉天仙圣母娘娘、佛祖还有二郎神。据说善男信女进大殿叩拜娘娘,每磕一个头,娘娘神像就会动一下。
天仙庙内
现在院正中仅剩下大殿遗址地基,周遭建筑全为新修。据说原有鼓楼和钟楼,均已不在,每逢初一十五敲钟。斋堂历史上流传着久远的庙会文化,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正月的转灯会和4月28日天仙庙的庙会,村民都来参加,幡旗招展,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天仙庙内殿宇遗址
继续上山。
这里是连绵起伏的西山腹地,蜿蜒曲折的清水河流域的百里山川,古称灵桂川,现在叫斋堂川。这里山高谷狭,沟壑纵横,东连京城,西通大漠,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京西重镇”之称。这里还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斋堂川
羊群在山道散步,吃的是枯草,挤出的是羊奶。
羊群
村民说,这些羊随便养养,现在不依靠他们生计。
放羊
最后到了斋堂北部五公里处,群山环抱之中,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是著名的唐代寺庙灵岳寺。
群山环抱中的灵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