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进拴|游涌泉寺记
寺庙,自古以来就伴随着许多民间传说,鼓山涌泉寺也是如此。鼓山海拔925米,因山顶有巨石像鼓,一有风雨大作山林就会有如敲鼓般的呼啸声,便称作鼓山。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淳朴,保留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样貌,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突然有一天,一条恶龙来到鼓山,横行霸道,抢夺老百姓的财物,鼓山原本绿意盎然、悠闲自乐的生活自此一去不复返。这时,正巧来了一位叫做神宴的仙人,得知此事之后,与恶龙大战三天三夜,可是双方实力相当,难分胜负,不得已只能智取,于是神宴想到一个办法,他告诉恶龙“你若不肯让地,那借我一夜可好?三更借地,五更归还,借此时刻还能养精蓄锐,咱们明日再战。”恶龙在大战三天三夜之后,身体接近疲竭,便同意了。神宴当下就吩咐打更的人,每晚只打到三更便可,不准打四更、五更,就这样恶龙一直都没有醒过来,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下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素材。
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脚步也毫不迟缓,转瞬之间便来到了涌泉寺,与驰名中外的福州标志性景点来一场相会。涌泉寺是全国重点的寺庙之一,被称为“闽刹之冠”。古时被称为“华严寺”,后来不断变化,最终在清康熙年间,御笔钦赐为“涌泉寺”,今日看到的涌泉寺匾额便是康熙帝的亲笔书。涌泉寺建在海拔四百五十五米的鼓山山腰,向前是香炉峰,往后是白云峰,古寺位于山间盆地之中,群山环绕,成为一座“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隐蔽山峰。寺内景观更是飞檐走俏、红墙黛瓦、水榭亭台、绿荫遮天;亭内大小殿堂有二十余个,楼室数百间,可谓是“石鼓名山藏古寺,梵宫胜景纳游人”。
涌泉寺的寺庙内“知恩图报”四个大字尤为显眼,告诉世人要心怀感恩,心怀善念,涌泉寺的寺名也有此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
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
涌泉寺,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镇寺之宝,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
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
大殿内外有许多对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当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
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
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
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有300多年了。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
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
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
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涌泉寺是福州著名的佛教景点,素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说法。山门前是一片斜坡,听导游说,从上面看,进寺的人都是匍匐进寺。体现了信众对佛祖的虔诚。大雄宝殿筑在高台之上,钟楼、鼓楼分列两边。一进寺庙,弥勒佛像后面有一座供桌是铁木所制,入水不腐,遇火不着,密度很高,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是涌泉寺的其中一宝。另一个宝贝是一对铁树(铁树罕有开花,而此树以前经常开花)因参观者经常抚摸破坏,现已搬入方丈室保养,也许以后开花会移出供人瞻仰。
涌泉寺山门保留着唐朝建筑风格,为一有框无门的空门,石门柱上镌刻着一副短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此联构思奇巧,意寓在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的一半,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宋时徐锡之题喝水岩诗:“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河水过他山”。用反意评说历史传说,亦饶有风趣。 双关,令人击掌称奇 。
涌泉寺还有玉制千手观音(实际上只有20双手,因每人有49种欲望,故称“千手观音”),此庙的香火旺盛,非常灵验,我也点起两盏平安灯祈福。
出山门,对面的山坡上有巨大的四个大字“知恩报恩”,大字下方有一眼古泉,听说以前此泉不论如何取水,水位很快会恢复原来的高度,寺庙由此得名,也是著名古迹之一。
来到涌泉寺,没有人不为它奇特的格局所震撼。涌泉寺的建筑格局十分独特,看上去参差错落,别致有趣。整个寺庙依山而建,有“燕窝穴”之称,寺庙藏而不露。站在寺庙的高台阶上,向下极目远眺,山仿佛被隐藏一般,什么都看不到。此外,涌泉寺的大门也十分有特色。说是大门,其实根本就没有门。两侧是红墙,中间是铺着青石的青石路,路并不宽敞,只能容几个人通过。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亭子,那便是入口处,可是只有一个框架,并没有门,通行并无障碍,就好像佛教可以容纳众生,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只要诚心悔过的人,佛教都会诚心接纳。进门处左右两边的石柱上写着一副门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幅对联可有意思得很。语法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这副对联就用了双关。由于地形的影响,风大的时候,门口的落叶都被风带跑了,门也经常被刮跑,所以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净地”指的是佛门的“净土”,“空门”则指四大皆空,意为佛门净地,如去如来,无遮无碍,不遮也无妨,“净”、“空”还是涌泉寺住持的净空方丈。
走进门内,首先看到的便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间放着一尊弥勒像,左右两边便是面容狰严的护法金刚四大天王,弥勒佛面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看着来往的游客拜佛求神,心中笑而不语,仿佛一切事都在掌握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四大天王则威风凛凛站在身侧,看起来就是一份刚正不阿的样子。天王殿左边则是昌寿堂与祖师殿,右边则是伽蓝殿与闽王祠。祖师殿供奉的是初祖达摩大师,门上挂了一盏长明灯,祖师殿的香火并不像昌寿堂那样繁盛,但是却深受人尊敬,门口的长明灯昼夜点亮,给迷途的人们指引方向,初祖达摩大师则听着人们虔诚的祷告,然后把自己的善意传达给世人,普渡众生,因此天王殿在涌泉寺中最受游客喜爱。天王殿里还藏有一宝,叫做千佛陶塔,位于天王殿前,林立东西,是一座仿木构八角形楼阁式宝塔。由于左右两侧宝塔里各放置有佛像一千多尊,因此称为千佛陶塔,千佛陶塔极其珍贵,是涌泉寺三宝之一。
看完天王殿,我们又去了大雄宝殿。宝殿正中间立着三尊佛祖大像,手结佛心印,宝相庄严,两侧则是十八罗汉,与天王殿并无大异,关键是心诚则灵。走出殿门,才发现中间有一副楹联“色色惧空不为禅缚,头头是道莫谓缘坚”,佛家义理崭露无遗。家有传宗之物,店有镇店之宝,庙也有镇庙之宝,涌泉寺的“宝”便是宋代千佛陶塔,在火中也不会燃烧的铁刀木供案,经火犹存的血写经书,刺血的墨书写的血经尤为珍贵,不轻易展示给世人。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宝物,之所以受到游客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珍贵,更是因为其饱经沧桑而不倒。从修建到现在,先是受到了火灾,随后被风刮倒,被水祸害,最后受难于文革时期,虽有损害,但仍然顽强存活下来,成为福州的“五寺之首”,每年来往古寺的人络绎不绝。就像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凤凰涅槃之后,会更加灿烂。
人人都欣赏胡杨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的胡杨精神,可胡杨对我来说像仙人一样的存在,仙气太重;我更欣赏涌泉寺一般越是经历风霜,越是辉煌的精神,希望我也可以向涌泉寺一样,如凤凰涅槃般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