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只要读书做官,自有功名富贵。然而,学而优则仕者,百中无一。封建时代,有多少人为追求功名荒废一生,潦倒落魄。虽有满腹文章,却百无一用。如蒲松龄著《聊斋》,耗尽心血,只博得身后美名,自己的生活穷困不堪。
世易时移,互联网横空出世,文人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所有的才华都不再被辜负。现如今,通过网络写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作家富豪榜上,网络作家江南,以32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榜首,羡煞旁人。
在此之前,有一人,仅凭一本书,赚得4千万。此人,就是曾名动江湖的“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生于1979年,原是一名海关公务员。2006年,石悦以“当年明月”的笔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上,写作历史文学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日更两千字,三年磨一剑,吸引无数粉丝。
作品完结后,出版实体书。截止2014年,该书销量过千万册,石悦获版税收入4千万以上。这还没算上数字化阅读收益,以及影视改编版权的潜在价值。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明史专家毛佩奇老先生有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到位:(他)开启了趣味历史的叙事方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对于历史,人们有深厚兴趣。但是,阅读历史书,却令人生畏。为什么?因为多数历史书籍,卷帙浩大,头绪纷繁;咬文嚼字,晦涩难懂。很难读下去。
石悦当年写《明朝那些事儿》,正是有感于这一点。他说,历史本来是很有趣的,为什么不能写得好看一点儿呢?
没有任何功利心驱使,完全是因为热爱,石悦在天涯论坛,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基本上每天更新两千字,才写完了这部书。
之所以写明史,主要因为,从青少年时代起,石悦就对明代这段历史感兴趣。写这部作品之前,他完整阅读了1600万字的《明实录》。
石悦写《明朝那些事儿》,以正史为基础,用的是却小说笔法。加入了人物心理描写,语言幽默风趣。如此宏篇巨著,阅读过程中毫无压力。一口气读下去,简直欲罢不能。这种阅读体验,与阅读金庸小说类似。只不过,金庸小说是虚构故事,《明朝那些事儿》却是实打实的历史。
读完之后,不但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了完整而清晰的把握,朱元璋、张居正、王阳明、海瑞等人物的形象,也一个个无比鲜活。
石悦应该是网络写作的先行者。在他之后,有无数网络作家崛起,如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这时候的网络文学,又是另一番景象。架空历史、穿越等虚构作品风行一时。虽然读者甚众、收入颇丰,但与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相比,文学价值不可等量齐观。
读到这儿,您不禁要问,写完《明朝那些事儿》后的石悦,如今在干什么呢,他是在继续写作,还是在走另一条路?我们来看看石悦此后的人生履历:
2013年,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
2014年,挂职河北省隆化县副县长。
2016年,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8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为什么石悦写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没有继续写作“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将这个IP的价值充分发挥,而是回归到本职工作?
2009年,石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爸跟我说,无论出多大名、出多大风头,你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这是一个好解释,却未必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他一定是个恬淡的人,清高的人。“当年明月”这个笔名,就很有这样的意境。名如其人,淡雅如菊。
当年,他以《明朝那些事儿》暴得大名,又于如雷掌声中悄然而退。此等境界,正如明月。
“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读历史的人,见过太多沉浮兴替,深知“水满则盈月满则亏”的道理。懂得激流勇退之人,才是智者。
更何况,他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名利。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套装共9册)》,近日已经上架。新版做了百余处的修订,近八十岁高龄的明史专家毛佩奇老先生亲自审定,建议阅读收藏。
双十一有优惠,点击下面的链接,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