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 » 正文

楷模故事 | 朱满洲:坚守初心,育人筑梦路上的奋进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5 06:56:1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274    评论:0
导读

— 教 师 节 专 栏— 2022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 朱满洲——安徽大学教授、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HAPPY TEACHER'S DAY 感恩有您,祝您教师节快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

教 师 节 专 栏—

2022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

朱满洲——安徽大学教授、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HAPPY TEACHER'S DAY

感恩有您,祝您教师节快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参照教育部做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第38个教师节前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在各地各校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的基础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经研究决定:安徽大学朱满洲被推选为2022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楷模故事↓↓↓

立足安徽地方高校,始终站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一线,以多维度课程教学、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安徽地方高校教育……他用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筑梦“科研报国”。

作为安徽大学化学与材料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的中坚力量,朱满洲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他带领学生在金属团簇材料化学与非专利药物合成工艺研究领域深耕细作,组建并形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成果。

朱满洲,男,1965年9月生, 汉族,安徽潜山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15年10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2017年5月当选农工党安徽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018年1月当选政协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2018年4月任农工党安徽大学支部主委。现任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辽宁省绿色分子设计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朱满洲2011年入选安徽省首批百人计划、安徽省特聘专家。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获安徽大学“李世雄奖”。2018年获首届“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精确结构的金/银团簇的可控合成与构效关系”获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第一完成人)。作为带头人,“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入选2013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培育团队,2017年以“优秀”通过专家评审,获教育部立项滚动支持;2018年获评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这一项项奖励与荣誉背后,不仅是他数十年来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辛勤耕耘的见证,也为他赢得了来自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及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尊重。

坚守初心,报国筑梦路上的奋进者

朱满洲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加强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治学严谨、勤劳求实,热爱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服务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育人使命感。

朱满洲多年来一直锐意进取,从最开始的中药房抓药开始,经历考研、读研,就职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再读博,做博后,辗转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讲师,他始终没有放缓前进的脚步。2007年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深造两年后,2009年他学成归来,怀揣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理想来到安徽大学。刚进入安徽大学的时候,迎接他的是龙河校区一座有着50年历史的高分子研究所小楼。在狭窄拥挤的空间里,他带领研究生苦中作乐,日积月累建成了完备的实验室。在这里,朱满洲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享受着科研成果带来的快乐。

他教育学生:“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有梦想。坚持不懈,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科学报国。”

立德树人,育人逐梦路上的奉献者

朱满洲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等方面尽心竭力,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因为在多种岗位和环境下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进去,代入感强,能够和学生之间产生共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他始终站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一线,积极参与“双一流”学科及平台建设,以多维度课程教学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安徽地方高校教育。作为课程负责人,他于2020年牵头录制《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论》公开课程视频,专题介绍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现状及前沿进展。面向全省高校开放,目前浏览量已超万次;近三年,组织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制作金属团簇材料的科普视频,并录制“基于精确结构金属团簇的组装材料”讲座,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全省推广,提升学生对金属团簇类新材料的认知。此外,他负责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长期对本科生开放,定期开展高端仪器设备培训与研究进展介绍,为本科生提供大量创新创业等实践机会,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机遇与优势。

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朱满洲承担了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以及专业课《化学研究方法论》等的教学。他一直以“严谨治学、谦逊为师”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备好每一次课程,上好每一次讲台,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挖掘讲授课程的思政资源,点亮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近十年来,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及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其中有5名大学生作为共同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15级有机化学专业硕士潘轸先后两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分别获全国铜奖、安徽省金奖,于2020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优秀案例。目前,该生已创办安徽映山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在研究生培养中,朱满洲承担了《化学前沿》《团簇化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将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他永远都是充满活力而又细致耐心,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帮助他们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科技创新中凝练科研方向,激发创新原始冲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成功与挫折,恪守学术道德,不断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学院内有一位研究生,在博士入学考试时因英语发挥失常而与读博失之交臂。朱老师鼓励他来年再战,并安排他在实验室科研岗继续做科研。这位学生被这种温暖所感动,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终于在第二年顺利录取。在朱老师的悉心培养和指导下,该博士生在国际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中国科学•化学》等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14年,该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目前该生已毕业,受聘于青岛科技大学,并获得教授职称。

近十年来,他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60余篇,博士生毕业论文12篇。指导的研究生中9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出国资助,11人获国家奖学金。获国际贵金属协会“杰出研究生奖”、安徽省教育厅“创新之星”奖、“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各1人。其中,部分毕业的博士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7项,面上2项)。

把最前沿的知识带给学生,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安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朱满洲多年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梦想。

奋斗不止,创新追梦路上的开拓者

朱满洲的手机24小时在线,学生发给他的电邮、微信,无论多晚,都能迅速得到他的回应。朱满洲的一位研究生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朱老师不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一个实验的新发现可以让他欣喜万分。

立足安徽地方高校,朱满洲积极组建并形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他带领研究生,围绕金属团簇材料化学与非专利药物合成工艺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大科学装置联合项目、中央军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三十余项。在结构精确的金属团簇可控合成与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建立了可控合成结构精确的金属团簇的方法,使团簇的液相制备从随机向精准发展。部分阐明了金属团簇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量子化学规律。提出了“金塌陷生长”的团簇生长机制,揭示了金属团簇的几何/电子结构演化过程。实现了功能导向的多级团簇结构的精准构筑。开展了基于精确结构的金属团簇的催化机理与催化剂设计研究,为构造具有独特功能的新一代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撑。他们发现的新方法、提出的新观点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上述成果以朱满洲团队的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PNAS(1篇)、 J. Am. Chem. Soc.(21篇)、Angew. Chem. Int. Ed.(10篇)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受邀在Chem. Rev.(1篇)、Chem. Soc. Rev.(2篇)、Acc. Chem. Soc.(1篇)、Coord. Chem. Rev.(2篇)等发表系列金属团簇综述。论文自发表以来被引12000次以上,单篇SCI最高被引1600次以上。“精确结构的金/银团簇的可控合成与构效关系”获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完成人中包括团队内两名老师和三名研究生。此外,朱老师带领团队主持/参与开发新药十多项,3项专利技术在企业转化,获2020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薪火相承,协同圆梦路上的领头者

朱满洲积极参与安徽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人才团队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先后牵头申报获批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核苷类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化学学科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团队2013年获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017年5月以“优秀”通过专家结题验收。2017年4月获批“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6月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2018年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朱满洲2018年起受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次受邀指导学科建设,主持/参与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教学改革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育人经验。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理念、教学模式及建设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等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安徽大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全球ESI排名逐渐提升,目前分别为3.71‰和3.38‰。

2019年起担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负责人。在专业点建设中,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抓手,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根据课程受众不同,开设面向不同学院与专业的多层次课目,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知识、实践、应用和能力”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

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投身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朱满洲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给予个性化指导;不断改进团队管理模式和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促进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重点实验的平台优势,他牵头组织各类学术研讨会议,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同行交流。2020年受邀担任高水平学术期刊 Nanoscale和Nanoscale Advances期刊副主编;2021年牵头申报并获批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支持,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朱满洲积极投身安徽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他与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3项在企业得到应用并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开发的胸苷等3个原料药的洁净合成工艺已经形成产业化,建成了年产100吨的胸苷生产线,这些产品的成功开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此外,作为安徽省政协常委,朱满洲主动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多次奔赴铜陵六安等地开展调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提案和建议。

来源:厅师资处、教宣中心

 
关键词: 创业故事案例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7095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