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性人”在很多常人眼里是一个极为晦涩的话题。
从古至今的“性别评判标准”种,无非就是男性和女性这两种,随着各路媒体的普及,一种名为“双性人”的人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现阶段报道的双性人案例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居住在大山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运气好的,还能接受到社会的资助。
双性人的苦闷生活回忆起幼年的生活,李铁梅根本也无法记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竟然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双性人”。
她生活在河南农村,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家里的条件甚至都不足以带她去看病,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铁梅只好窝在家中。
幸运的是,经过一系列“土方”治疗后,李铁梅的身体也渐渐康复起来了,家里人也为这种情况感觉到高兴。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自从痊愈以后,李铁梅的身体便出现了异样。
在内分泌和激素的刺激下,李铁梅有着两性的部分器官或是全部器官,另一种器官则为“假器官”,它除了存在以外,不会具有任何实际作用。
当别的孩子渐渐有了性别的观念,李铁梅也就注定是被挤兑到角落里,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异类。
经过当地的医学判定,李铁梅最终被认定为“女人”。
所以,在她上厕所的时候,总是会向其他女人那样蹲着,可这也遭到了其他人的排挤、辱骂甚至是欺凌,她始终没有办法真正抬起自己的头颅。
这样的风言风语一过就是很多年,李铁梅也渐渐拒绝再去上学,反而将自己关在家中。
好在大哥大嫂还算是不错,曾经带着她去咨询过医生,得到的回复也比较简单:
如果早点使用激素矫正和治疗,按照她的身体条件,是有机会恢复的。
可是,那些年,李铁梅的家庭条件实在是太差,她的生活也只能被圈定在了家的附近,她没有办法支付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甚至连去医院,都是一种奢望。
抛开单纯的性别来看,李铁梅的行为总是风风火火,看起来像是一个男孩子,平日里在山中劈柴的时候,她的举动都显得格外有力。
大嫂很同情她的遭遇,也经常会去探望她,可在大嫂的心目当中,李铁梅就是一个女孩。
她经常梳着长长的头发,虽说力气要大一些,可她平日里总是非常文静内向,和别人说话久了,还经常展露出羞涩的表情。
更多的时候,李铁梅更喜欢一个人面对生活。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村中的同龄人早都被媒婆盯上了,可大家也都了解李铁梅的情况,没有人愿意给李铁梅介绍亲事。
她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自得其乐”。
在李铁梅的认知当中,除了同村的哥哥和嫂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交流,她的日子日复一日,总是在平淡中度过。
几十年时间过去了,村里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存在,风言风语渐渐少了,只不过大家也并不待见她。
她的所有思维都和正常人类似,也同样希望能够诞下孩子,她的大嫂先后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也让李铁梅感觉到非常幸福。
可惜的是,这两个孩子在渐渐长大后都没有办法留下来。
由于家庭实在过于贫穷,两个孩子都被招赘,离开了这个家庭。
2020年开始,一次偶然的机会,河南省当地的记者来到了李铁梅家采访,并拍摄下了几张照片。
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李铁梅只是穿着一件非常单薄的小棉袄,在吃完午饭以后,她独自一个人在院子里晒了晒太阳。
这天,李铁梅的大嫂也来到了家中,她找来了一把普通的塑料梳子,给李铁梅梳了梳头发。
在她们背后,那幢陪伴了李铁梅多年的土坯房早已风霜满满,看上去有些“危房”的味道。
在谈话的过程中,大嫂也透露了自己的愿望:
希望能够借助社会的力量,为李铁梅继续治疗,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变成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对于李铁梅而言都是一种解脱。
可是,如果这件事不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话,可以说治疗并没有太大希望。
因为高昂的后续医疗费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家庭所能承受的,这个家庭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不过,大嫂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和医生谈话当中,李铁梅开始得到大众的关注,已经是2020年、2021年左右的事情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李铁梅所募捐到的资金足以支付治疗费用,可她现在已经年近50,从术后恢复的角度来看,已经来不及了。
四十多年的时光过去,李铁梅仍然没有机会走出自己的村落,或许,走出村子是当年其他人的想法,并不适用于李铁梅本人。
到了2021年,李铁梅仍然没有盖出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现在所居住的那些房子,依旧是老一辈人留下的。
李铁梅家距离宜阳县不远,她的愿望是:希望未来能够在宜阳县申请到一套搬迁用的安置房,从此也能走出大山去挣钱。
结合相关的事例来看,李铁梅的梦,或许依旧很遥远。
根据《重庆晚报》当年报道的一条消息,有一个孩子也被诊断为:真两性畸形。
不过,若把她当作是男性,就没有睾丸,若把她当成女性,就没有子宫,无论作为男性或者是女性,功能都不齐全。
比李铁梅幸运一些的是,这个孩子一家人凑齐了手术费,给孩子封住了女性的相关器官,让尿液能够从男性的器官中排出。
因此,现在的孩子更像是男性,可是却没有男性的功能。
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毕竟是什么都不懂,可是等到他长大以后,也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社会。
这位父亲将相关的医疗证明和社区证明等材料送到了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却发现残疾证一直都没有办法办理下来,最终被告知为“不够条件,没有先例”。
按照《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的相关规定,我国将残疾人分为6类,在国家的标准中,双性人这个群体并不属于残疾人。
因此,双性人这个群体还是不属于残疾人,李铁梅也没有办法从这个方面获得补偿。
记者走后,李铁梅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可李铁梅本身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过着和以前相似的生活。
由于“双性人”这个群体大多数都比较注重于保护自己,很少有人通过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寻求帮助,这也就导致了外界对于“双性人”的了解越来越少。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和别人有所不同,也应该勇敢的面对现实。
没有人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或者家庭情况,不过所有人都该勇敢地去接受世界给予的馈赠,李铁梅的事情被曝光后,很多网友因为同情她而给她捐赠了一些物资,当这些物资到来以后,李铁梅也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和包容。
不过她有着很多的愿望,只是没有办法再实现了。
全世界的医疗都没有办法预防这种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想要改变现状,只能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和矫正,不过这种手术暂时没有纳入医保的范围内。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双性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贵州的一位双性人,就接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救治,那名名为“花花”的孩子,最初是经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
可是,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并不具备那样的水平,经过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商议,最终将花花送到了上海治疗。
遵义五院承担了花花医保报销范围外的其他医疗费用,真正做到了“精准帮扶”。
由于过去14年,花花身上的女性特征相对明显,家人也一直将她当成女孩抚养,这次,花花终于有了女儿身。
针对双性人的问题,除了几所大医院外,其他的医院则很难处理,国家越来越关注这些特殊的群体,不过仍然需要时间来增进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条件。
和花花相比,李铁梅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已经错过了做手术的最好时间,再加上本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好在当地村委会和外界的网友关注,也让她重新收获了人间温暖。
“双性人”绝非个例在我国,李铁梅这样的“双性人”并不少见,和城市中的相比,他们少了更多的治疗机会,李铁梅得到过网友的一些援助,也算是改善了一下生活。
同样是悲惨的日子,同样是“困”在大山之中,一位名叫阿华的双性人有着和李铁梅极为类似的经历。
从外表上来看,阿华就是个“女人”,她身上有着一切和女性相似的特征。
在农村的生活中,阿华和李铁梅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连父母都难以抬头。
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广大村民也发现了她“似男非女”而对她指指点点,这些事也终于让阿华变得格外敏感。
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说这是一种传染病,所以在看到阿华的过程中,大家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沾到了“瘟神”。
家人的文化水平同样不高,等意识到出现问题后,才带着她去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她和家人,她身上的情况属于“双性人”的特征,不过这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治疗的绝症,只不过要趁早治疗。
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对于这户贫苦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些天文数字,跟直接宣判她得了绝症也没什么区别了。
首先手术就要花去大笔费用,再加上之后不断服用激素的钱,都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面对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解释,阿华也显得越来越无力,一旦决定了手术,那就会将整个家庭彻底推向泥潭。
思来想去,阿华的家人们最终将她带回了老家。
那会的阿华已经懂事了,她知道回家就意味着父母已经彻底放弃了她,走出医院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抛弃”的滋味。
那会,她还有一个能够变成正常人的机会,可想到自己家徒四壁,她也明白了父母的选择,那或许是最为正确的。
可是,在回家之后,相关的指指点点也从来都没有断过,她更无法面对父母的愧疚。
无奈之下,她选择搬到深山中去居住,这一下就是几十年。
最开始的时候,阿华也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只好靠着打猎和采摘生活,生活总是充满了困顿,只不过她没有任何的方法能够改变。
阿华的事情经过了媒体的报道,也迅速得到了关注,由于还算年轻,她比李铁梅要幸运一些。
《齐鲁晚报》持续关注着这位双性人,在好心人的资助下,阿华也获得了新生。
阿华在济南美容整形医院进行了整形手术,在经过了三期手术治疗后,医院还为阿华进行了面部微整形手术。
在阿华出院返回老家以后,考虑到阿华赶到济南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医院还组成了专家慰问团上门查看阿华的情况,慰问团还送上了5000元的爱心物资。
由于阿华已经摘去了男性的相关器官,身体也开始更多的呈现出女性的特征。
后来面对镜头,阿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村里有位老人帮我说媒,男方是离过婚的,还带着孩子,不过只要合适,什么都行。”
从这些话中,也能够看出阿华对于爱情的渴望,这样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李铁梅身上。
遗憾的是,李铁梅已经步入了中老年生活,爱情也距离她越来越远。
直到2021年,她依旧一个人生活,偶尔会有嫂子前来陪伴,对于她来说,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
阿华的运气要稍微好一些,她还比较年轻,成功接受了手术,无论那段婚姻能不能成功,她身上的女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今以后,也终于能够重新挺起胸膛做人了。
在深山中的那些日子,是她们最无助的时光,她们都想过有一天能够成为真正的女人。
不幸的例子还有很多,未来的路,还是在她们自己脚下。
参考1 双性人申请办理残疾证被残联告知无先例 重庆晚报
2 主动公布双性人身份的“他”:想勇敢面对,感谢网友的善意 扬子晚报
3 双性人”阿华受关注手术后将结婚 齐鲁晚报
4 她声音相貌像男人,户口本上却是女儿身,至今快50岁无法嫁人 西部文明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