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北海被称为“珠城”。明代《广东新语》记载:“合浦珠名曰南珠。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 南珠被誉为中国海水珍珠的“皇后”。一代代养珠人,用珍珠打造着北海“珠城”的名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北海珍珠养殖的高峰期,年产量最高达到8.8吨。本世纪初,受养殖技术、市场和海洋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南珠养殖一度受挫,年产养殖量大概只有300公斤左右,相当于高峰时期的1/30。
2017年以来,北海市开启振兴南珠计划,要实现南珠产业绿色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今天,让我们跟随北海珍珠行业的高级工程师贾友宏的脚步,到北海的海岸边,听听南珠的新故事。
冬季的北海铁山港,风很大,海滩上覆盖着黄沙,远处是大片大片用海堤圈起来的工业基地。大海上,稀稀拉拉看到几艘渔船、珍珠养殖浮排。
贾友宏:以前的话,最鼎盛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晚上,整个海面要点那种汽灯啊来做工,哎呦灯火辉煌啊,跟发达的大城市夜景一样的,但是现在就没有这种景色了。
贾友宏,河北人,原国营北海珍珠公司的老员工。单位改制,他下海单干,做起了南珠加工的买卖。现在正是开贝采珠的季节,他又来到北海南珠养殖基地,营盘镇,来看看今年南珠的质量。
贾友宏(右)与北海营盘镇彬塘村珠农一起开贝采珠
走过海岸,来到村里,贾友宏熟门熟路地来到他的老友邓绍松家。邓师傅是位老珠农,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水珍珠养殖发展得好,邓师傅赚了第一笔钱,盖起来二层小楼,大家都叫它珍珠楼。这么多年,邓师傅一直坚持养殖珍珠。这几天,邓师傅刚刚从自己的养殖海域里提了几箩珍珠贝回来,这会,正在他家院子里开贝采珠。
Q
&
A
记者:这个南珠有什么特点呢?
邓:这个颗粒啊、这个光泽啊比较亮。
记者:像你养了多少?
邓:我今年那个插核的贝就是二十多万(个),那个中贝啊,有一百多万(个)。贝的数量,一个一个的。
记者:占多少海域呢?
邓:那个海域才几十亩的。
记者:产量上面?
邓:量现在少一些了。也没有几个人在养了。
珠农 :就是沿海工业的发展,因为海域的环境的问题,(养殖珍珠)就少了。
记者:养珍珠对环境要求高吗?
邓:高。太脏了的话那个水,太浓了的话就不好,那个水质要清才行。
贾:好水养出好珍珠,
贾:要地质要好,沙底最好,沙底啊、盐礁底啊(好),泥底都不好。水质要清澈透明的。
记者:您觉得最好的时候是哪时候?
邓:九十年代,那个时候那个水那个沙是很漂亮的。是白的,好亮的。
跟哺育婴儿一样,养殖珍珠并不容易,养珍珠对水域环境的要求很高。邓绍松养殖珍珠30年,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最高一万八千元一公斤的南珠时代,也目睹了1998年后南珠经济的衰落。当时,珍珠养殖过于密集不够合理,养殖技术得不到提高,珍珠市场也不得价,工业用地围海填地,海水受到污染。当工业与南珠需要共存的时候,南珠牺牲了很长一段时间。
北海铁山港区营盘镇的沿海工业用地
贾友宏:到零几年以后呢,就是那沙呢都变黄了,那海水都浊了。可能你没膝盖的话就看不到底,所以这珍珠养殖就萎缩很厉害。
沉寂十多年,南珠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7年,北海市开启了振兴南珠产业的步伐,首先就是加大南珠养殖区水域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北海市要求沿海企业污水必须排放到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一滴也不许流入海里。还设立了1000万元的振兴南珠专项资金,采用信贷担保、补贴等方式鼓励养殖。北海市政府计划到2020年,南珠产量恢复到1000公斤以上。
有了政府的支持,珠农贾友宏和邓绍松都很兴奋。
邓:基本上那个精神还是鼓励,还是高兴啊,他说养珍珠啦有希望啦,那个我们养珍珠肯定是有点信心啦,现在呢政府听说有采取很多政策,好像有个贴息啊、银行贷款啊。
邓:本来都不要插(珠核)那么多的,但是我响应(政府)插多了一点点。
贾:今年比往年都插得多,现在就是政府鼓励养殖,现在包括开珠的话,政府就安排人,看到采珠,然后将来统计一下数量,根据数量再给一些补助,相关政策依据制定了。
邓:听说是,一斤还是一公斤?
贾:一公斤(珍珠)补(贴)一千。
今年的采珠季刚刚开始,邓绍松已经收获了不少,见了老朋友,忍不住拿了一碗出来炫耀炫耀,晶莹、明亮、凝重,漂亮极了。贾友宏经常跑市场,得知如今的海水珍珠市场是供不应求,邓师傅今年应该得个好价钱。
记者:这有多少颗珍珠啊?
邓:估计有四百颗里面。
贾:四百颗的话你都要六百个贝。
记者:像你卖出去的话(多少钱)?
邓:如果是七千块钱一斤的话这里有两千多块钱。
记者:这里有两千多了,哈哈。
贾:现在不止七千一斤了,呵呵。
邓:我大概大概算这个数哦,可能也有一万多一点点。
贾:一万块一斤。
邓:八九千,可能有。
记者:邓君洋
编辑:刘瑜颖,实习编辑:刘旭晨
统稿编辑: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