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说文解字:“年年岁岁”究竟何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7 10:50:1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416    评论:0
导读

今天想分享一下对汉字“年”与“岁”的理解。先说一下中国古代的“五谷”。五谷者,主流认为是:麻黍稷麦菽;但又有专家认为是:稻黍稷麦菽。 个人认为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 1、麻,能衣能食。 2、黍,从说文解字角度讲应该就是“水稻”。 黍的

今天想分享一下对汉字“年”与“岁”的理解。


先说一下中国古代的“五谷”。


五谷者,主流认为是:麻黍稷麦菽;但又有专家认为是:稻黍稷麦菽。

个人认为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

1、麻,能衣能食。

2、黍,从说文解字角度讲应该就是“水稻”。

黍的甲骨文是“水禾”。


中国是最早的水稻种植国,至少已有六、七年(新石器时期)。河姆渡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都有发现炭化稻米。东北平原、江淮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是水稻主产区。

3、稷,通常认为指粟(小米)。粟的产量远不及小麦与水稻,但优势是耐旱,而华夏(唐以前)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这里的黄土特别适合粟的生长,所以在唐以前,粟一直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被统治者奉为百谷之长,以谷神祭祀。“江山社稷”一词就突显了“稷”的重要地位。



上述“五谷”知识的讲述,目的是为了解读“年”与“岁”。“年”与“岁”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

先讲一下我对“年”与“岁”的解读结论:

“年”是“黍(水稻)的丰收”。

“岁”是“稷(粟)的丰收”。

华夏一直以长城以南区域为主,以秦岭_淮河为南北分界,现在是北方主小麦南方主水稻,但在唐代以前却是北方主稷(粟)南方主黍(水稻)。


关于“年”


对甲骨文“年”的理解没什么大的出入。


“年”是“人负禾”。表意“水稻丰收”。


关于“岁”


对甲骨文“岁”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构字本义不明。​


我整理汇总了一下甲骨文“岁”的几种写法(如下图)。


盯着“岁”的甲骨文苦思冥想了几天,还是梦中想通了。


“岁”与“穗”有关。


“岁”的甲骨文款式一(如下图)是“匚+戈”。​


“匚”(框)的甲骨文如下图。


“匚+戈”意为“割(戈)…入框(匚)”。


“岁”的甲骨文款式二(如下图)是“匚+戈+(若干)点”。若干“点”意指“谷穗”。所以可以将“岁”解读为“割(戈)谷穗入框(匚)”。


谷穗,又称谷子,通常指“粟”(古称稷)。​


“岁”的甲骨文款式三(如下图)是“斗+戈+(若干)点”。与款式二比较,仅仅是“匚”变“斗”,而且“匚”作量词时就是“一斗”。


“岁”的甲骨文款式四(如下图)是“匚+戈+(双)止”。


简单理解,就是收割时的脚步移动。复杂化理解,就是收成后又步入一个新的周期。


综上,甲骨文“岁”就是“收割谷穗(稷)”。


结论


“年”“岁”都表意秋收。


“年”是南方水稻(黍)的收割,连秆割,然后背负到一个地方集中脱粒。​



而且水稻(黍)是夏种秋收。


“岁”是北方粟(稷)的收割,只割谷穗不割秆。(下图是高粱)



粟(稷)是春种秋收。


北稷(粟)南黍(水稻)均在秋季收成,所以“年”与“岁”就是“秋收(丰收)”的代名词,在先秦时代,先民们认为秋收是四季的结束,冬季是四季的开始。秦历是以冬十月为历法的正月。


其实,单从甲骨文“冬”来看,商代以前的先民们应该是以冬开始以秋结束。“冬”的造字本义就是“始于此,终于此”。


这是今天分享。

(本文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2020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