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述时间:1644年。
自述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
新闻爆点:最早掌握了盐酸、硫酸、硝酸等酸的配制秘方。
自述科学家:德国药剂师约翰·鲁道夫·格劳贝尔
如果你问我为何要选择做一名药剂师,这得从我早年的一次经历说起
约翰·鲁道夫·格劳贝尔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德国爆发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内战,战火蹂躏之下,大部分村庄都沦为废墟。很多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我也是逃难大军中的一员。
卡尔.沃尔鲍姆的“吕岑之战”展现了古斯塔夫二世在此战中战死的场景
在逃荒到维也纳的途中,我不幸感染了伤寒,头重脚轻,昏倒在地,本以为要一命呜呼了。幸运的是,一位过路的白发僧人救了我,他带着我去到诺埃施塔特的葡萄园里,每日给我喝园内一种甘甜的泉水。一周后,我居然痊愈了。
一处德国葡萄园
多么奇妙呀,这种泉水竟然蕴藏着起死回生的力量,要知道,那个时代,伤寒病是很难治愈的,到底这种泉水里藏着什么秘密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其中的奥秘。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是阿姆斯特丹城里技艺最高的药剂师了,对于诺埃施塔特葡萄园的神奇泉水,我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从中分离出一种“神奇的盐”,相信就是这种盐产生的神奇药效治愈了我的伤寒病。
医圣张仲景的杰作《伤寒杂病论》
在我的实验室里,有座砖砌成的炉子,炉子上放有一只大的玻璃曲颈甑,它是一个球形容器,上部伸出一根长长的导管,一直往下延伸,整个外形就像一支倒置的烟斗。这个曲颈甑是我自制的一件秘密武器,我用它制出了很多好东西。
用曲颈甑收集气体
比如,我把绿矾石晶体(即硫酸铁)捣碎后放到曲颈甑内,然后点起炉火,强烈加热。绿色的晶体受热后会逐渐融化,变成白色,先是从曲颈甑的导管内开始一滴一滴地流出清亮透明的液体。当炉火更猛时,曲颈甑内会出现一团团白色的浓烟,同时从曲颈甑的导管里流出一种神奇的“绿矾油”(即浓硫酸)。这个绿矾油可是个好东西,经过研究,我发现它具有把金属从盐中排挤出去的魔力,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同时也成为了我的另一个秘密武器。
这两年来,我能够名扬四海都是因为我发明了生产盐酸的秘方,而盐酸的生产就是利用了绿矾油的这个本领。只要把我们平常吃的食盐和绿矾油一起放在曲颈甑里,然后加热,用水吸收导管里冒出的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就得到了浅黄色的盐酸。
不仅如此,把蒸馏后留在曲颈甑里的残渣溶解于水中,再放置几天,等水干后,会结晶出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意外的是,这种晶体居然就是多年前救我性命的那种“神奇的盐”(即芒硝,化学式是Na2SO4‧10H2O,硫酸钠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结晶,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芒硝晶体
芒硝的晶体结构
我有一个最中意最信赖的学生,他叫毕斯托尔,关于绿矾油的神奇本领我只告诉过他一人。
有一回,我们要制造硝灵。我让毕斯托尔从地下室弄来一口袋硝石(即硝酸钾矿石)和一大瓶绿矾油。
“把硝石装在曲颈甑里”我说。
毕斯托尔很快就完成了我的指示,然后问道:“现在点火吗?”
“对,准备加热,火力要大一些。”
“用什么做接收器?”
“用玻璃瓶就可以了。”
我把绿矾油倒在硝石上,曲颈甑内立即充满了棕红色的蒸气,过了一会儿,开始有桔红色的液体一滴滴地流出,这就是浓硝酸,我们称之为“硝灵”。这种东西腐蚀作用极强,能溶解许多金属。
毕斯托尔惊愕极了,他问道:“我们制的硝灵大概连‘月亮’也能溶解了吧?”
“是的,不管是‘月亮’、‘火星’还是‘金星’,通通都能溶解。”我笑着回答他。
在当时,我们把银叫做“月亮”,把铁叫做“火星”,而把铜叫做“金星”。后来的实验证明,硝灵的确可以溶解银、铁和铜。我们利用硝酸还制出了很多功效奇特的金属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