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 » 正文

93岁老人“再就业”让无数网友落泪(中老年再就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0 20:11: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110    评论:0
导读

吴永生老人辞世后,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留,选择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大体老师: “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 近日,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纷纷推送了一则“外公93岁‘再就业’”的新闻,无数网友因老

吴永生老人辞世后,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留,选择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大体老师: “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

近日,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纷纷推送了一则“外公93岁‘再就业’”的新闻,无数网友因老人一句“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的高尚承诺感动得泪目。

93岁的吴永生老人曾是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著名医生,在他去世后,子女遵从遗愿,将其遗体捐赠给了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用作医学教学。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吴永生老人的故事,记者在下关见到了吴永生老人的大女儿吴玉明。她先是对父亲捐赠遗体受到关注一事显得有些意外,随后拿出厚厚一摞父亲遗留下来的泛黄的、珍贵的全英文医学书籍,讲起了父亲吴永生。

二十多年前 就下决心捐赠遗体

“父亲和母亲要捐赠遗体的想法,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有一天我们在厨房做饭时,父亲很随意地聊到以后他们去世了,希望把遗体捐给学校,做教材用。”一向认为人应该“入土为安”的吴玉明,当即明确反对了父母的这种想法,“约40岁的我直接就哭了,母亲还笑着开玩笑说‘我们还健在呢,你哭什么’。”

本以为此事就此打住了,不成想,父母每年都要就遗体捐赠的事试图说服吴玉明。她说:“其实他们第一次跟我说之前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只是故作随意跟我提起,后面的每一年他们都跟我商量,但我每一次都拒绝。一方面是传统观念让我不能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捐赠遗体的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是我每天出门必经之地,想象着他们就那样躺在离我咫尺之遥的地方,我怎么承受得住啊!”

直到2008年,见父母实在是铁了心,面对年纪越来越大的他们,吴玉明心软了:“作为儿女,还是应该要帮父母完成夙愿。”吴玉明征得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弟弟同意后,开始与大理州红十字会联系,并为父母取得遗体捐赠的证书,这也是大理州红十字会颁发的首个遗体捐赠证书。

2018年4月,吴永生老人在凌晨去世,享年93岁,遗体被捐赠给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

整理遗物 才理解了父亲的决定

如果说为父亲捐赠遗体只是单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那么吴玉明真正开始理解父亲,是从去年梳理父亲的生平开始的。“通过整理父亲的遗物,我想我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会做这个决定,解剖与被解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传承与延续。”吴玉明说。

吴玉明发现,原来父亲一直保存着不少珍贵的英文版解剖学书籍,包括《胸腔解剖学》《中枢神经解剖学》《腹部解剖学》《脑部解剖学》等。其中还有一本厚厚的、破旧的《格氏解剖学》,这本书于1858年问世,历经40次的修订、再版,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著、人体解剖学之最。

看着父亲的遗物,吴玉明觉得,如果没有那些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疗事业和科研事业,没有许许多多的解剖医生和科学家的研究,这些书里的成果就无法呈现出来,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生也无法从书本上学习到解剖知识去治病救人。“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自己的身体,贡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和科研事业”。

吴玉明讲到,1954年,父亲曾去昆明学习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他常常一个人废寝忘食地钻研,在福尔马林(防腐剂)中翻弄遗体,一丝不苟地学习。“我长大后,他开玩笑地告诉我,那次的学习,他的手都被福尔马林泡坏了,但他却特别感谢那时候的解剖经历。也许就是那次的学习,让他有了遗体捐赠的想法。”

更多人士 愿意捐赠自己的遗体

1925年,吴永生出生在昆明,11岁时与舅父一起到大理学习木工,1942年底开始在一家医院学习医务工作,由于天资聪颖,被老师和同学称为“诸葛亮”。1951年开始至退休期间,一直在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他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

“46年的医务工作经历让他深知,学医的学生能在遗体上实习与操作的机会非常有限。”吴玉明说,“他曾说,遗体被埋在泥土中朽坏或被火烧化为灰烬,太可惜了。他希望让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能有更多实操机会,所以他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他们,希望他们在自己身上动千刀、动万刀,也不愿意他们未来成为医生后,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在病人身上错动一刀。”

今年清明节,吴玉明接到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老师的来电,学院在实验室做了一块遗体捐献纪念墙,这让吴玉明十分感动:“我们非常感恩,倍感温馨,这让我们家有一个缅怀亲人的地方。父亲对生命高度的认知和实际行动颠覆了我死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继父亲之后,大理地区一些朋友和爱心人士也表示愿意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祖国的医疗事业,先后到大理州红十字会咨询和登记,让我看到关于生命意义的新的解读,母亲和我也都将加入到遗体捐赠的队伍中。”本报记者 刘文波 文 家属供图

新闻背后

致敬!

“大体老师”

日前,有一名网友发文怀念自己的外公。这位网友写道:“外公辞世之后,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留,选择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大体老师。”

在大理大学遗体捐献纪念墙上,贴着这位大体老师的“入职介绍”。老人生前是云南大理州的一名医生,发文的这位网友回忆,外公去世前说过:“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

看到这位网友的分享,大家纷纷红了眼眶,并向老人致敬!

名词解释

“大体老师”,通俗地讲,就是遗体捐赠者将遗体捐献给医疗教育机构后,医疗教育机构在过世8小时内,将遗体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当需要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出于对这些逝者的尊重,医学教育机构将他们称为“大体老师”,也称“无语良师”。

来源: 春城晚报

 
关键词: 再就业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2455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