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WOKVOS,定期阅读职场精彩文章
创业者和管理者面对的最棘手问题之一是:如何作出高质量决策。
这里提供的是一些原则,建议当作检查清单使用。虽然有些原则更适合创业场景,但对每个需要作决策的人都有参考意义。
创业目标最好和人生目标一致,这样你对事业的满意度才会高,让你更有动力和恒心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注意:如果你的环境要求你采取渐进的方式完成人生目标,项目符合你的渐进目标也是很好的。(可以参考下文的间接路线)。
如果你想做更有价值的事业,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拥有更多自豪感,尽量找一个项目是带有更有意义的愿景的。
什么算更有意义的愿景?我觉得是,能给社会、周边的人们带来长久的益处的。“益处”根据你的项目和资源,可大可小,但必须利大于弊。“长久”也是很重要的,长久才更有意义。短期的利益并不能代表长期是有益的。
这里的创新,尤其指蒂尔•马斯特斯在《从0到1》[1]里倡导的创新:比对手好10倍以上。当然,10倍不是绝对的,但是给了你一个很好的基准。
设置这个创新标准是鼓励创业者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冲入红海竞争。另外,选择这样的标准,对提高创业成功率也极有好处。
你的判断是一条逻辑链:之所以可以从A结论推断B结论,再推断C结论,肯定是需要有足够合理的理由支持的。
你需要自圆其说,反复检查你的逻辑链条是否合理可靠。一种方法可以是检查每个结论的所有其它可能,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更高的选项,或者更好的方法,为什么要选择当前这个选项。
为了提高判断的质量,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稳定、优质的判断流程。研究决策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等人在《噪声》[2]一书中建议:寻找一些优质判断者,过程中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判断节点向他们提问,简单平均他们的最终判断结果即可。据说这种方法的总体判断质量在统计上是优于个体判断的。但我认为前提是:你已经多次验证过在同类问题上,这个团队的判断结果是优质的。就如同一把狙击枪,准星经过校准了。
太多人不是不聪明,而是不尊重现实。因为各种原因,不自觉地扭曲自己接收的信息,并作出“利于”自己的判断。
心理学上,人会倾向于一致性,即倾向于支持此前自己结论。所以做到实事求是,需要克服自己的本能,确实比较难。
但是如果你要作出更正确的判断,就需要不断清理自己的偏见,就像另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审视自己的情况。你可以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决策,依据在哪里?依据是否可靠?还差什么信息?你可以扮演那个外部裁判,评判自己的回答是否合理,帮助自己克服偏见。
创业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题。你的任务是选择成功概率大的路径,或者主动提高成功概率。
你可以用一个估计的概率去衡量一个项目或者决策的成功率。这样的意义有两个:
- 你可以去探索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寻求提高成功率的机会;
- 帮助你作好失败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即备案计划或者“退路”。
注意要关注成功率,而不只是期望收益。比如你有20万可投资资金,需要投出1万块,有1%的机会赚1000万,这可能是个值得一搏的机会,即使只有1%成功率,期望收入是1000万*1%=10万,10倍的期望回报,而且1万块损失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需要你投入10万,有1%的机会赚1亿,期望收入是10000万*1%=100万,看起来期望回报率都是10倍,但1%是很小的几率,有99%的机会损失一半资金,可能就不值得了。
这个计算的过程把你原来脑中快速的、直觉的思维落实到了完整的细节过程上,从而可以去检查每个环节的判断是否合理。
有人可能担心估算的数字很不可靠。但是一旦你有了数字,你就有了准绳去调整,哪怕一开始很不准。还是用射击去比方,如果你每次是不瞄准,靠感觉射击的,你的成绩起伏自然很大。但是如果你是瞄准射击的,即使你的准星一开始没有调整,导致开始不太准,但是随着准星校准,你反复练习正确的动作,自然会成绩越来越好。而且,商业世界里,很多时候没有正确答案,你设置了高目标可能就按此实现了。
《从0到1》[1]指出过一个商业决策的重要理念:首先寻找一个小市场,让自己的产品比对手好10倍,这样你才能站住脚,再图更大的市场。为什么呢?因为你起步资源有限,或者对手太强大,只够打下和守住小市场的。
军事名著《战略论:间接路线》[3]研究了西方的战争史,专门阐述了一个观点:从古到今,军事胜利大多靠间接路线实现。什么是间接路线?比如不向敌人主阵地强攻,而是绕道攻击侧翼。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侧翼取得了局部优势。
如果你认为从A到B,可以不走直线,而是途经C/D,再达到B会更有利。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需要你检查A-C-D-B路径合乎逻辑的理由。(借鉴上面所说的检查逻辑和用数字衡量)。换句话说,你需要衡量出一个结果,即路线A-C-D-B的净收益或者获胜概率大于路线A-B。
查理•芒格[4]曾经大篇幅驳斥了心理学界的错误习惯:即认为一个心理症状的成因是单一的。难道就不能多种成因共同起作用?或者不同时间不同情况,是不同成因起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商业领域经常在类似判断中陷入误区。人们总是不经意间把一个开放的问题变成两个选项的单选题,而忽视去寻找是否有第三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查理•芒格[4]著名的原则:吸取别人做这类事情的重大错误教训,规避别人踩过的坑。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不要随便把别人的失败就当作错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因为哪个人做过这个失败了,所以得出结论这个事情不能做。
我理解的查理芒格的本意是:我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失败,我是需要避免再次触发这个失败因素;其次是如果我怎么也搞不懂,那我看概率,如果100个人做这个事情95%都失败了,那说明这个事情难度很高,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这是巴菲特的投资准则。投资前考虑好这个动作带来的最坏结果,是可以承受的,否则不投资。
但是实际情况,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商业决策中,赌博心态特别重。其实创业者和管理者很珍视自己的事业,却会受社会风气影响,老是搞全情投入,背水一战,似乎只要勇于发动冲锋就是正确态度,以应那句老话:“富贵险中求”。
冷静想想,靠赌博长期赚钱的概率很小的,单次赚钱完全无把握可言。如果你看重你的事业,请考虑保留安全边际。
参考文献
1.《从0到1: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作者:蒂尔•马斯特斯,译者:高玉芳,中信出版社
2.《噪声》,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奥利维耶·西博尼、卡斯·R.桑斯坦,译者:李纾、汪祚军、魏子晗等,浙江教育出版社
3.《战略论:间接路线》,作者:李德·哈特,译者:钮先钟,麦田出版
4.《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芒格、彼得·考夫曼,译者:李继宏等,中信出版社
文:ZY@WOKVOS;图:孔德英
觉得本文有用请帮忙点“赞”!
定期阅读职场精彩文章,请关注WOKV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