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在中国人眼中,泰国香米开始不“香”了。
根据泰国官方公开的信息,2020年泰国大米出口量大幅下滑,仅为570万吨,相比2018年的1113万吨出口量下降了48.7%。
短短两年时间就遭遇如此重挫,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给出了出口萎缩的三大原因:原因一是泰铢升值导致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低价的优势;原因二则是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不平衡,使得集装箱紧缺,泰国大米运不出去;而原因三就是中国进口的泰国大米量变少了。
事实上,中国大米的整体进口量近几年一直在降低。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从2017年开始我国大米进口数量就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2019年中国大米进口254.6万吨,同比减少17.3%。
作为全球第一大大米进口国,中国每年进口的数百万吨大米基本都用来调剂市场,而非填充口粮。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口粮完全能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则是泰国香米、印度香米的品牌做得更好,在中高端市场名气比中国大米响。
现在,进口米变少了,正是国内中高端大米市场风向转变的信号:比起国外大米,中国人如今更喜欢国产大米。
比如说去年在疫情期间刷屏的菰米,就是一种产自中国的大米,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曾被当做历代帝王的御用贡米,由于产量稀少,已经有了“土豪米”的外号。黑龙江五常大米、辽宁盘锦大米等国内优质大米品种,也成为了国内大米中高端市场的主力军,这一风向的转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投身于农业。
黑龙江五常的三个80后经营的大米,就曾在拼多多“万人团”活动中创下了日销近9万单的记录,如果不是受限于发货的人手不足,当时的销量甚至可能突破10万单。去年一年,靠着家乡大米,他们在拼多多的销售额约2.5亿元。
而位于中国东北边陲的吉林延边,也有新农人在通过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体系推广延边特产大米,借助他们的手,消费者买到了更便宜的优质大米,农民们也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崇尚“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农民一直是社会的基石,但由于劳动附加值太低,他们始终难以通过单纯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致富。但随着消费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军中高端市场的中国大米正在为中国农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帮助他们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