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考大型翻车现场:上午出分数欢天喜地,下午出分数线哭天喊地。
有些地方的孩子,成绩就算上600分,可能仍旧无缘普高。
这让不少家长,焦虑值拉满。
比如长沙。
长沙中考总分720分,今年5万考生,其中620分以上考生占到5成以上,600分以上则占6成。
按照各地“普职比大体相当”这条红线,600分,基本就是那根红线了,上普高,悬!
然而“高分落榜”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北京中考也一样惨烈。
总分660分,655分以上(含加分)学生中,光海淀区就有517人,其次为朝阳区127人。
有人调侃,北京中考满分不够,还得拼加分。
杭州中考去年就因为高分遍地开花上过热搜,今年势头不减。
满分600分,590分以上考生已经出现不少,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数学和科学都满分或接近满分。
如果光看分数,真的会怀疑人生。
这居家网课效果就这么好?学而思、新东方能服?
其实中考分数高的原因,鱼sir之前分析过多次。
它既不是网课的功劳,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卷卷卷成绞肉机,更不是上了热搜的北京海淀区故意放水装门面。
它就是一个基于常识的原因:试卷变简单了。
可能有家长不能理解,这卷子简单到,都没有区分度了,有啥意义?!
毕竟中考是选拔性考试。
这里头的原因,面上的,很简单,“双减”。
咱可以把“双减”理解为“减小考试区分度,减低掐尖准确度”。
这样,大家都差不多,努力、卷的意义价值就不大了,自然达到“双减”效果。
正经的解释:
1.二考合一。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二考合一。
既是中考,要满足升学需求,又是毕业考,要满足毕业需求,难度当然不能太高。
2.为中考省级命题做准备。以后的中考试题,不但要让一个学校的成绩,看不出多少差别,还要让一整个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的省的成绩,也尽量看不出差别。
3.配合分配生政策,扶持成绩中下初中,即所谓的薄弱初中,促进教育公平。
但除了上面的原因,鱼sir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向韩国的“平准化政策”看齐。
韩国的学制和中国一样,采用6-3-3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上世纪60年代初,韩国政府出台了《国民教育宪章》,废除了小升初考试,实行初中入学平准化政策,根据居住区域就近入学。
到了70年代,进一步推行公立高中入学平准化政策,学生免试升入公立高中,并撤销“名牌学校”和“重点班”,让教师流动起来,每4年换一次学校,保证师资均衡。
即,资源打散再加摇号。
这一政策,等于取消了中考,让高中教育资源更均衡到分到每个人手里。
韩国用政策一步到位,咱们则是循序渐进。
比如重点高中分配生政策,就是一种均衡教育资源的手段,有利于菜中。一方面,分配比例还在提升,各地在向70%,甚至更高的比例靠近;另一方面,各地政策中都会强调,名额向薄弱校倾斜。
这一招,让重点高中失去了原先的“掐尖”优势,让拼不过名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名校。
下一步可能就是让教师流动起来。
不过,重高毕竟属于少部分人,普高才是多数人的焦虑。
这个怎么解决呢?北京做了一个示范。
根据东、西城区发布的《关于开展普通高中登记入学试点工作的通知》,西城区3所学校的260个高中学位、东城区2所学校的160个高中学位将试行登记入学的招生方式。
那谁有资格报名呢?
已参加2022年初三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本区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学籍的应届初三年级学生;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卷面成绩不低于42分(卷面成绩总分值70分)。
这一招,也是为更弱的学生准备的,即为那些刚好挣扎在普职分流线上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暂时缓解了这个群体的升学、择校焦虑。
如果这招管用,今后或许会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进入所谓的“普高”。
不管是降低中考难度、示范性高中分配生政策还是普高登记入学政策,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
逐步抹平小学、初中,甚至高中之间的差距,弱化中考分流和选拔功能。
至于一个孩子能分配到怎样的教育资源,偶然性因素增加,努力在其中的作用降低。
大白话是,补课的作用不那么明显了。
那人才选拔这一环节由谁完成呢?高考。
事实,各位家长也都看到了,中考是简单了,但高考一年比一年灵活。
今年高考数学就因为太难上了热搜。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看这架势,赶紧跑出来解释:数学试题加强素养考查,发挥选拔功能。
看吧,在这儿等着呢。
而且鱼sir记得,以前官方没有那么直接地明说“选拔”这俩字,听着毕竟刺耳、残酷。
中考约等于取消,高考更加凸显“选拔”功能,这一整套操作下来,其实就是“温和版”的韩国平准化政策了。
至于,未来究竟会变成怎样?
看韩国,当然是更卷了。
今天的韩国高考被韩国人称为“创造或毁灭未来的一个重大机会”。
在这种认知主导下的内卷,程度有多深,可想而知。
2021年3月,韩国教育部与统计厅发布的《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课外辅导费调查结果》显示,
高收入阶层在课外辅导费上每月平均花费超过5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3000元),而低收入阶层每月在课外辅导费上也要花大约10万韩元。 后者,几乎是低收入阶层家庭年收入的10%。
韩国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小学补习调查中提到,2021年小初高学生补习班的参与率为75.5%。
强调一点,韩国对校外培训的规范,比我们更严格。
看咱们国家,鱼sir不敢断言,我们会步韩国的路子,毕竟国情不同,但说实话,我也没有那么乐观。
除非我捂住耳朵眼睛,假装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
既然看得见,听得见,那我们不妨看得听得更长远,准确一些。
不简单地认为中考更卷了,然后因为焦虑使错了力气,建议直接看向高考,根据《新课标》,更准确地评估高考方向,尽早开始准备。
要么,跟着国家的政策,看看职业教育,是不是真的是一条新的出路,如果是,那是皆大欢喜。
总之,不盲目焦虑,但也不打无准备的战!
最后,中考变简单了,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