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网友称为民国无名“女神”的李伟华 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导读
猴年新春,微信中有一篇题为《一本文庙老相册,竟记录了民国无名“女神”的一生》的文章在网上热传,里面的一组老照片被转发上千万次。主人公是一个端庄大方的女人,相片中的场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网友称这名素不相识的女子是“民国无名女神”。
媒体借助相片上的信息追踪她的故事,通过报纸、网络、电台、微信等平台的合力互动,慢慢揭开这位“女神”——上海阿妈李伟华的神秘面纱。作为她“记忆拼图”中最重要的一环——长子撒勤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许晓青的独家采访。
记者:许晓青
这张照片是可以看到的李伟华(左)最年幼时的样子。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撒勤口述,李伟华孙女撒晶、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整理
1
你们眼里的“女神”
其实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我出生在1950年,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常常喜欢一个人坐在一旁写写画画。母亲发现我的爱好后,从她微薄的工资里抽出一部分,请了专业老师辅导我。她常说:“有爱好的东西是好事”。
就这样,当我还在人民广场附近的沐恩堂幼儿园就读时,就创作了一幅儿童画,叫《课余活动》,还被送去日本参加画展。那可是上个世纪50年代。
我就这样画啊画,在动荡的年代也没有放弃,后来改革开放了,我在上海滑稽剧团工作,参加第一部舞台剧的舞美工作就是《满园春色》,我的母亲那个时候一直说“要看,要看”,她总是为我们的剧目捧场,我自己也觉得很骄傲,这都是她的鼓励。
直至今日,我已经退休,一辈子做和美术有关的事情,还取得了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的高级职称,都与母亲的鼓励和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她就是这么一位妈妈,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身着学生装的李伟华 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2
她想方设法把两只小羊运到井冈山
当年的“插兄插妹”都记着我妈的好
我妈妈的老相册照片被微信微博不断转发,这期间很多认识我妈妈的人都打电话来。其中就有“文革”期间我在江西插队时的“插友”,当时我们一共29个人,大家都记着她的好。
那个时候,我妹妹坚持要求去苏北大丰农场锻炼,而我也放弃了上海工矿名额,要求插队落户到江西农村。一下子两个子女离开,母亲多少是有点伤感的。那时候我胃不是很好,临行前母亲仔细为我收拾行囊。当时她为我手写了一份清单,详细到带了几双袜子、什么颜色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份清单我至今珍藏,每当看到它总想起母亲的话:“外面的天地很宽广,年纪轻轻多出去闯。但是要照顾好自己身体,不要挂念姆妈(上海方言对妈妈的昵称)”。
1968-1969年 李伟华为儿子撒勤准备插队行囊的衣物清单(至今仍由撒勤本人保存完好)。许晓青 摄
李伟华长子撒勤插队时的照片。图片由撒勤提供
我插队的地方叫井冈山地区峡江县上北岭生产队,那时候我们在乡下遇到一些困难,她就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家长联谊会,竭尽全力搜集了一些全国粮票支援我们,让我们这些知青能吃饱。有件事情我记忆非常深,她买了两头小羊,不顾路途艰辛,翻山越岭背着小羊来到山沟沟里。她说:“你们把小羊养成大羊,生了小羊再吃大羊。不求吃好只求吃饱。”我每次想到她这句话就忍不住落泪。
现在你们大家叫她民国“女神”,其实她就是这么一个“接地气”的普通母亲。她对我们爱得深沉,也放手子女去成长、去锻炼;又充满了智慧和生活热情。
那个时候穿泳装的李伟华,虽有点羞涩但敢于上镜,实属新潮。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1946年抗战胜利初期的照片,李伟华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希望。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3
她乐善好施又烧得一手好菜
媳妇孙辈邻居朋友都爱她
1982年我结婚了,后来又有了女儿撒晶,我经常带着女儿到奶奶家里吃饭。母亲当时在蕾茜饭店上班,烧得一首好菜。我爱人也得到了她的真传。至今,我们家还常常尝到“葡国鸡(蕾茜鸡)”、“金必多浓汤”⋯⋯这种“妈妈的味道”仿佛让我回到年轻时,好像母亲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这张照片拍摄于李伟华36岁,那时她穿了一件崭新的中装,留着神气的短发。就像一个少女,笑得那样自然而单纯。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晚年,母亲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她对第三代同样也很疼爱。母亲年轻时就喜好骑马、游泳、跳舞等时尚活动。所以她有空,就带着我女儿撒晶去学钢琴,陪她练习,她对小辈们的培养一直没有放松过。我母亲不仅心灵美,手也巧。撒晶小时候,她就用自己的旗袍改改小,给孙女穿,手艺丝毫不输裁缝师傅,还教她拍照的姿势和笑容。她常常对撒晶说:“小姑娘要珍惜美,更要发现美。”撒晶至今珍藏着一套她用过的梳妆匣,上面是雕花玻璃的两开门小柜,下面是抽屉。
李伟华老人在孙女撒晶的玩具木马上 图片由家人提供
撒晶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ZTE中兴,工作非常忙碌,常常吃不好。母亲就给她煲广东汤水给她补身体。那时候母亲尽管已经年迈了,小辈们去看她的时候,她还是很高兴,忙里忙外;而每次小辈们走的时候,她总是矗立在二楼窗边,久久目送孩子远去。她是如此坚强而细腻的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却是润物细无声。对撒晶来说,奶奶不仅培养她去发掘美好生活,也教给她要自信、自爱、自立。
母亲的爱与美德推己及人、内外一致。她与两位儿媳的关系很融洽,她的晚年也蛮美满的。她逝世后,由于遗体要捐献,我爱人从她耳鬓边上剪下一缕白发。至今与她的其他遗物一起保存完好。每当母亲生日时,我总手捧白发和她说说家常话。
撒勤夫妇向记者展示母亲遗体捐献时从其耳鬓取下的一缕白发,至今仍装在一个心形首饰盒中,时时供儿孙祭奠。许晓青 摄
李伟华和先生撒应禄的合影。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母亲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与人客客气气,乐于助人。她牵线做过的几次红娘,有些夫妻一辈子都与她有来往,经常带着孩子去看她。这次老相册在媒体一经传播,很多母亲以前的故友、老邻居、老同事纷纷打电话去电台电视台,也打来我家。“那不是阿华么?”“我小时候经常吃阿华姆妈的菜”。在很多人眼里,被奉为“女神”的母亲,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平易近人的“阿华”。
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因冠心病多次住院。我爱人和弟媳妇悉心照料,在澳洲的我妹妹也常常回来看她。母亲最后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离开的,没有一丝痛苦。身后,我们几个子女遵照了她的遗愿,将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说实话,她做出这个决定时,我一度非常不舍,但是母亲说:“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能对社会有点用处,就让我尽点最后的力量。你们不要太有什么顾虑,姆妈想得很开的”。
撒勤全家翻看老照片。许晓青 摄
李伟华孙女撒晶展示奶奶的遗物之一——梳妆匣。许晓青 摄
母亲这种豁达大度、淡然于世的生活态度,和这本老相册一起,都是她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的美在哪里?——网友们觉得她气质如兰,像“女神”一样。这或许是相由心生吧,正是她对友人爱、对子女育、对社会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在她逝世八年后,通过一本老相册展现在世人面前。母亲的美丽、爱,以及奉献精神是我们家族的精神财富,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冥冥之中,我想母亲一定是想回家了。
妈妈,让我们接您回家吧!
(文中照片除有标注外,其余均来自微信朋友圈。)
后记
上世纪80年代,李伟华和蕾茜饭店的同事们。 图片来源于网上老相册
66岁的撒勤老先生告诉记者,感谢互联网的力量,能帮助家族重新发现母亲的老相册,尽管母亲已经在2008年去世,但希望有一天,众人心目中的平民“女神”的相册能够最终回家。
据撒勤回忆,还是在农历年的假期刚结束时,自己就收到女儿撒晶的微信——有人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组老照片,大家称呼照片里的那个人是“民国无名女神”,看上去那好像就是我的奶奶……
上月刚刚动了白内障手术的撒勤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年轻时看到过母亲珍藏的一些老照片,但“失踪”的相册如今一下子成了青年画家的收藏品,有些意外。喜的是,这么多人看到母亲的容貌和经历,仿佛从中感受到了逝去时光里的真善美。人们都是通过照片和留下的字里行间,在猜测她,虽然有的猜错了,但大家都很热心。
但撒勤也感到了来自媒体的“压力”。一天他正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复诊,没想到一家媒体直接把电话打到他的手机上,电话一端的撒勤一想起8年前去世的母亲,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一生很豁达开朗,晚年自己主动完成了遗体捐献,我们儿孙辈都支持她,最终留下她的一缕白发,存放家中、时时祭奠。而现在又有这么多人通过老照片了解她,讲述她的平凡故事,舆论每天讨论这么多,我们会想,这似乎和她一贯低调淡泊的为人准则处世,又有点不合拍了。我们希望还给逝去的她一分宁静。”撒勤说。
撒勤和撒家其他亲属回忆,李伟华老人生前一直很爱拍照,几乎每一本相册都是敝帚自珍。但上世纪90年代起,老人替后代着想,曾经多次搬家,先后在卢湾区、徐汇区等地居住过,后来晚年又回到徐汇区,相册遗失的可能性之一是搬家中的疏忽,而另一种可能则或许缘于老人生前结交的众多朋友,他们也可能在代为收藏过程中遗落他处。
撒勤说,无论如何,对于母亲的这本老相册,家族中的后代最大的心愿,就是迎接“她”平安回家。
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主任张劼律师分析,从保护相册中每个人物的肖像权角度考虑,相册的最终归属一定会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法规仍不够完备,有待进一步修法及通过典型判例进行阐释。另一方面,从尊重逝者的角度,支持相册通过合理合法的民事途径回到家属手中,也是出于道义的一种美好愿望。
据了解,最近在热心人沈月明等的促成下,青年画家张寅超与撒勤等见了面,商量这本老相册未来的命运。撒勤对新华社记者说,期待母亲的这本“人生自传”有朝一日能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