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一条蚕丝被拉近了邻居关系、一道美食“盘活”了整个邻居群、一支退伍老兵志愿者队伍筑起了阻断病毒的“防火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着许多看似很小却很温暖的故事。
在禾城的不少小区,疫情期间的邻里情正应了那句话,远亲不如近邻。
“美食达人”教邻居做美食
南湖区东栅街道云东社区罗马都市小区有这样一个楼道,原本基本止步于“点头”打个招呼的邻里关系,近期逐渐变得热乎起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春节期间,集体“禁足”,全民成了“美食家”。大家把宅在家里的大量时间用来做美食,电饭煲蛋糕、凉皮、包子等等,都是微信朋友圈出镜率很高的自制宅家美食。
“我的隔壁邻居小孙是个标准的‘美食达人’,无论中式还是西式她都拿手,在疫情期间,我们整个楼道的邻居都从她那里学到了好几手。”今年56岁的章元炳告诉记者,跟着年轻邻居学做美食成了宅家的乐趣之一。
孙熙惠平日里的职业就是教人做美食,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也没闲着,“那天我做了一只8寸的芝士蛋糕,和女儿两个人吃不了那么多,就在邻居群里喊了一声,想吃的邻居举个手,我放到他们家门口去。”细心的她还在蛋糕上写了“中国加油”4个字,在邻里间传递着甜蜜和力量。
“小孙,我家的牛奶快过期了,有什么可做的吗?”一个邻居在楼道的微信群里求助。
孙熙惠快速“出手相救”,她教邻居利用快过期的牛奶做起了美味炼乳。没过多少时间,自制纯牛奶炼乳成功的邻居就兴奋地来微信群里展示成果了,诱人的炼乳照片一晒,弄得其他邻居都跃跃欲试。
柠檬鸡爪如何拆骨、酸菜黑鱼如何去腥提鲜、焦糖布丁怎么做到Q弹滑嫩……只要有人在群里说句“求教程”,就会有热心的“美食达人”分享经验。
“我们年纪大一些的人只会做传统的家常菜,长时间宅在家里确实嘴巴都感到无趣了,跟着年轻人学做这些新鲜的菜式,很有劲的。”一道道美食“盘活”了整个邻居群,邻里间的关系也越走越近了。
楼道里有一户居家隔离户,大家每天都会关心他们家人身体好不好,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章元炳更是主动给这户人家买起了菜,买来的菜就悄悄地挂在邻居家的门把手上。
把自家孩子放心托给邻居
因为疫情的影响,禾城的幼儿园延期开学,这可愁坏了家长,家住郁金香花园小区的袁芳就是其中一个。
“我和爱人的单位都在2月底复工了,家里的老人在陕西老家过不来,没法帮忙带孩子,这真是棘手的事。”袁芳今年45岁,有一个5岁的可爱女儿,她也考虑过找一个阿姨在家帮忙带孩子,但因为疫情的关系,暂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袁芳还向小区物业求助过,物业公司为了解决业主实际困难,答应白天帮忙代管孩子,但袁芳在征求女儿意见时,小女孩表示不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她也只好作罢。
邻居包丽燕的家里也有一个上中班的女儿,平时与袁芳的女儿在小区里面玩得很好。“我就叫她把女儿送到我家来好了,两个小姑娘可以在一起写写字、学学英语、搭搭积木,也好有个伴。”包丽燕是塘汇小学的音乐老师,趁着学校还没开学,她为邻居主动承担起了“全托”服务。
除了看管孩子,包丽燕还给两个孩子做营养午餐和晚餐,上个周末天气很好,她索性就带着两个孩子去乡下的娘家过了一天。“这个星期我们学校要求部分老师到校上班了,我在征求了两个孩子的意见后,就带她们一起到学校教室看书学习。”包丽燕告诉记者。
因为有了邻居的帮助,袁芳夫妇的燃眉之急才得以缓解,他们对邻居的感谢更是溢于言表,还接连向记者赞叹幸运地遇到了“中国好邻居”,他们彼此都希望这种情分一直延续下去,不仅在疫情期间,更在今后的朝朝暮暮。
退伍老兵迅速集结
疫情暴发后,家住中港社区的退伍老兵徐委干迅速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邻居之中的退伍老兵集结起来,组成一支退伍老兵防控队,为其他邻居筑起一道阻断病毒的“防火墙”。
徐委干1996年到嘉兴当兵,参加过1998年江西九江抗洪救援,2004年转业以后在嘉兴做生意。“退伍老兵身上都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能在基层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徐委干的号召下,12名曾在海、陆、空、武警部队服役的退伍老兵于1月23日集结起来投入“战斗”。
大家是住在同一个社区的退伍老兵,疫情之前互不相识,经过一个多月,成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战友。“一起做志愿者后发现彼此有不少的共同点,比方说,我们当中有三四个人都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援,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还是会心潮澎湃。”徐委干说,这种经历激励着他们在这一次抗疫中再立新功。
退伍老兵防控队选择有1200多户居民的新世纪公寓小区设卡检查,这是整个社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承担起了日复一日繁重而琐碎的防疫工作。
李宇琛是老兵防控队唯一一名女队员,她在防疫期间与所有男队员一样,严把小区出入关。他们每3小时一班轮岗,一天多则轮到两三班,刮风下雨准时到岗,展现了军人身上的硬朗作风,“我们都是当过兵的人,感觉肩头的责任重于身体上的劳累,为邻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
退伍老兵防控队中年纪最大的是俞洪林,今年73岁,他写了首新诗《向逆行者敬礼》,朗诵时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心中激动的情绪。退伍不褪色,老兵们用自己的力量为邻居们筑起了阻断病毒的“防火墙”。
“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不是单独在作战,居民、志愿者、退伍老兵都在支持着防疫工作,只要我们众志成城,疫情终将结束。”东栅街道云东社区党支部书记许方云说。
一条蚕丝被拉近邻里关系
因为抗疫,在禾城的很多小区里,一些从未有过交往的业主开始隔空喊话、你来我往。
“群里有邻居知道哪里有帮忙翻蚕丝被的吗?想给我女儿翻一条,开学后带到学校里去用。”前几天,在南湖区长水街道石堰社区香缇御峰小区的邻里微信群里,家住79幢的“cph”向邻居们询问。没想到,没一会儿,热心邻居就纷纷支招,有的更是热情地贡献了自己的独门生活小妙招。
“我妈通常是在市区杨柳湾那里翻蚕丝被,就是在以前打预防针的那条路上。”家住73幢的“超小妞”第一时间热情回应,传授家里老人的生活经验。
“万家花园北门东面有家桐乡人开的店,好多年了,邻居可以去看看哦,晚点我把他家的电话给你要来。”77幢的“轻舞飞扬”不吝贡献自己的“宝藏小店”。
“我家的蚕丝被都是用自己家的原材料做的,我姑姑自己养的蚕宝宝,自己剥的茧子,盖着可舒服啦。”住在77幢的“透明小妖”的发言引起了众人“围观”,羡慕的人不少。她还把姑姑用护发素洗旧蚕丝被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他们新塍乡下都是这么弄的,用护发素洗好和新的一模一样。”
群里的家庭主妇们“get”到了这一关键信息,大家在聊着蚕丝被话题的同时,还顺便引发了一波“回忆杀”,有的人直呼还是最喜欢蚕丝被,从小到大都盖习惯了;有的人回想起了十多年前,在自己结婚时,妈妈做了好几条陪嫁的蚕丝被……
无聊的宅家时光、邻居间的生分感,瞬间被一条蚕丝被彻底激活了,有的邻居可能素未谋面,但童年时的那种东家串西家、蹭吃蹭喝的邻里一家亲的感觉又回来了,很容易让人的内心涌出满满的感动。
“我家里种了小葱,摘点给你吧,地下车库见。”
“我家有儿童口罩,给你送几只过来。”
“我家还有一盒新的创口贴,你先拿去用吧。”
类似这样的互相帮衬的话语在疫情期间变得很常见,这段时间,从“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到与邻居慢慢熟络起来,人与人之间淳朴而真实的感情又回来了。
记者采访手记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记者在采访中被这股邻里间的正能量深深感动,这是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比过去大家一起住单位宿舍、家属楼,几乎认识每一户人家,邻居间就好比自家人,现在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确少了些人情味。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家不得不宅在家里,与邻居相处的时间也就变多了。依依邻里情,过去遇到邻居“头一低”就过去了,现在变得“不见外”。小区虽小,有了善与爱,便是幸福家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韩瑜超 通讯员:吴溱 徐妍 编辑:夏志梅 责编:鲍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