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产业兴旺,人才是保障。近年来,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保持良性发展,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种植户和专家技术人才的努力,他们怀揣对土地的深切情怀,于土地上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今年39岁的张泽均,身残志坚,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带动10多位残疾人齐创业,为7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他靠着勤劳勇敢的精神,树立了乡村振兴人才的好榜样。
“站”起来
迈开大步创业
在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园,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泽均给人的第一印象挺好,这小伙白白净净、精精神神。等他扶着手杖站起来,才显示其与众不同。
张泽均是猕猴桃产业园所在地天马镇金胜社区人,大专毕业,2007年开餐饮,2008年4月,因生意清淡他关闭餐饮到工厂打工,在那场大地震中,因腰椎受伤导致膝盖以下无知觉,一度站不起来。25岁,人生中最美的青春时光。在经历了两三个月的绝望低谷之后,张泽均重燃生活的斗志,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走出去。
抛开面子,积极复健,站起来走出去的张泽均在社区的帮扶下,在社区开了三年便民超市,累计了创业资金。2016年,张泽均将目光瞄准了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坚持走农业创业路线。
“我观望了好几年,发现猕猴桃种植户都很有情怀。在政府的关心下,品牌也越做越好,作为农民的儿子,回到土地搞种植,心里也觉得分外踏实。”说干就干的张泽均,一口气承包了20亩地。见他意志坚决,家里人也给予大力支持,平时锄草、浇水这些农活可以请工人干,疏果、套袋这些细致活父母、妻子齐上阵。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张泽均仅猕猴桃这一项收入每年就能达到20万元以上,勤劳致富,一家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先试行
粮果套种丰收
再有一个星期,猕猴桃树下套种的大豆就可以收获了,站在自己田地里,想象着丰收的场景,张泽均眼神里有着止不住的笑意。
去年,在国家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土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市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腾退低效苗木,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扎实有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保粮稳菜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石羊“粮药”轮作、聚源“粮油”轮作、天马“粮果”轮作等成都市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建设。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园、天马镇政府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实行粮果套种。
一呼就应。去年秋天,在专家指导下,张泽均在自家猕猴桃园里种上了土豆、胡豆等粮食作物。今年五月初,土豆、胡豆相继收获。张泽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豆套种亩产可达3000斤,胡豆亩产达到700斤,每亩地平均可增加纯收入2500元左右。“实践证明,粮果套种对土地有益无害。胡豆的根部长有根瘤菌,该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肥料;秸秆可通过自然转化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质、能疏松土壤,给土地补充养分。”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表示。
树榜样
传递向上力量
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尤其不易。一路走来,张泽均说要感谢很多人!创业初期,都江堰市残联给予资金支持,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指导,猕猴桃协会免费培训、免费提供仓储场地,发放公用品牌使用证等。张泽均说,他尤其感谢的要数师傅王凤生。
高级农技师、都江堰工匠王凤生,种植猕猴桃二十多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传帮带,他收张泽均为徒后,经常手把手指导。眼下时节,猕猴桃大棚内温度较高,他就土壤保湿浇水给予指导。“高温天气,每株猕猴桃每天水分蒸发达到三十斤,所以隔两三天就要浇一次水。一根枝条只能输送那么多营养,三个果实一斤和五个果实一斤虽然重量相等,但价格会卖得更高。”师傅的悉心教导,张泽均都一一记在心上,默默在心底储存能量。
这些年,张泽均把社会给予的温暖化作一道道光,照亮他人。起初,他成立合作社,吸纳了10多位残疾人加入,共享资源、共同寻求发展。村民向德成手部残疾,在张泽均的带动下,去年猕猴桃收入就达到15万元左右。向德成告诉记者:“张泽均脑子活、想法多,他成立合作社后,经常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作指导,技术有保障,收成好了,我们收入也上去了。”
为了树立品牌,进一步提高猕猴桃品质,2020年,张泽均获批挂牌成立了“都江堰市好爸爸家庭农场”,目前正在争创成都市级家庭农场。今年2月,“穗鑫猕”注册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产业做大了,公益组织也主动上门帮扶了。去年,德亚道和橙爱公益爱心帮组织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张泽均销售猕猴桃2万多斤。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无论现在还是以后,产业兴旺都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我们要围绕产业兴旺这个目标,不仅要引进实干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一大批脚踏实地、勤耕土地的本土人才,依靠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引领,培育并发展好特色产业、优质产业,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战略真正落地落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文据每日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