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人民文学》历年发表过的重要作品(一)(文学作品的人民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6 17:48:3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779    评论:0
导读

一、一九四九年 1949年10月25号,《人民文学》创刊号出版。 1.散文《忆鲁迅先生》巴金(1949.10) 在《忆鲁迅先生》中,巴金回忆了两个情景:一是为鲁迅先生守灵;二是年轻时去北京考大学因病在公寓读《呐喊》。全篇叙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

一、一九四九年

1949年10月25号,《人民文学》创刊号出版。

1.散文《忆鲁迅先生》巴金(1949.10)

在《忆鲁迅先生》中,巴金回忆了两个情景:一是为鲁迅先生守灵;二是年轻时去北京考大学因病在公寓读《呐喊》。全篇叙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深情地歌颂了鲁迅一生的奋斗和功绩。

2.小说《火光在前》刘白羽(1949.10)

小说出色的描绘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挺进南方的宏伟雄壮的历史活动,真实的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支援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胜利前进的英雄壮举。书中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刘白羽(1916-2005),山东潍坊青州人,生于北京通州。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风霜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散文《长江三日》《日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刘白羽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二、一九五零年

1.小说《关连长朱定(1950.1)

该短篇小说主要介绍了在解放上海的战前准备和攻坚战斗中,关连长思想水平的提高和为保护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行为。后被石挥拍成了电影。

《关连长》上映后,观众和一些评论家的反映竟然大相径庭,评论家认为影片有损军队的形象,观众则认为“关连长这个人真可爱!”不管怎么说,石挥塑造的关连长是是新中国银幕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立体感的解放军形象。

2. 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1950.1)

小说描写知识分子丈夫与工农干部出身的妻子在进城后的矛盾;冲突及最终的相互理解、融合,描写一瓢一饮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家庭琐事,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萧也牧以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成为第一个受大规模批判的作家。萧也牧的小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在当时的文艺界不啻一枝独放的奇葩,由此招致猛烈的抨击与批判,作者因此获罪后在干校去世。

3.小说《改造》秦兆阳(1950.1)

秦兆阳的《改造》是一部描写土改时期人民生活变化的小说。《改造》通过对“废物蛋”地主王有德的成长,从而折射出了在那个时代文化道德、家庭婚姻、生活方式以及教育系统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被置身于土改这个大环境之下所发生的改变。

《改造》的文学史价值: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地主形象,为“十七年文学”增添了一个精彩的人物形象。2、描述了一种现实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显示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在“十七年文学”中呈现出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

秦兆阳(1916-1994)湖北黄冈人。195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农村散记》,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50年代一大批顶梁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当时主持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的。1956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所体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在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1957年“右派”。1979年平反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当代》杂志主编。

4.叙事诗《嘎达梅林》陈清漳等合译(1950.1)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民间叙事诗。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

5.小说《周铁汉》徐光耀(1950.2)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冷暖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小兵张嘎》、《新兵马强》等。

徐光耀的学生铁凝为《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心灵档案》 作序:读过这部传记的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感悟出正义、良知和“体完神清”对于一个穿越过那么多人生风暴的作家的分量。这样的分量也让我不断提醒自己,收敛起一己的小悲欢,扩展胸怀去凝望满世间的山高水长。

6.小说《秋千》孙犁(1950.3)

孙犁在饶阳县东张岗村参加土改时,十分注意严格掌握政策界限,纠正“左”的偏向,保证了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一九五0年三月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秋千》,就是写的这个内容。

在小说的结尾处,孙犁写道:“正月里,只有剥削过人的家庭,不得欢乐。喜格她们在村西头搭了一个很高的秋千架。每天黄昏,她们放下纺车就跑到这里来,争先跳上去,弓着腰用力一蹴,几下就能和大梁取个平齐。在天空的红云彩下面,两条红裤子翻上飞下,秋千吱呀作响,她们嘻笑着送去吃饭前这一段时光”。读到这里,每个人都会看到农民翻身后的快乐,都会发出由衷的微笑,也都会对孙犁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所深深感动。

孙犁(1913—2002),河北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发表了《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作品,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集,他的许多作品被收入语文教材。

7.长诗《漳河水》阮章竞(1950.6)

《漳河水》是由阮章竞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采用太行一带颇为流行的民歌形式,描述太行山区漳河边上3个劳动妇女在新旧社会中婚姻爱情生活的不同遭遇,和在建立民主政权后为争取幸福生活所作的斗争。结构严谨,熔写景、抒情和叙事于一炉。

“漳河水,九十九道湾,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清晨天,云霞红红艳,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漳水染成桃花片,唱一道小曲过漳河沿。”

阮章竞,诗人、画家,广东香山人。1947年创作大型歌剧《赤叶河》和长篇叙事诗《圈套》,是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作品。1949年创作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叙事与抒情结合得较好,并在创造性地吸取古典诗词,尤其是民歌民谣的营养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漳河水》奠定了阮章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9年后,先后担任《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8.散文《乌兰诺娃的青铜骑士》丁玲(1950.10)

“当我还没有到苏联看巴莱舞以前,我对于这种古典的艺术是稍稍抱有一点成见的,我不懂它,但我却想它一定是很不自然的,专门请求一种纯技术,也好像我们戏台上踩蹻的丑旦,又以为一定像中国昆曲的舞,固然美丽,但它只能表现封建社会里的柔弱幽雅,还不大能表现力量,它可以留在戏院以供玩赏,以供研究,但于现实于今天我们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很少关系还不容易联系;但当我到苏联以后,看了好几次的巴莱舞剧,逐渐的使我了解它一些,并且由于那些演员们超凡的艺术,更使我酷爱它。”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三、一九五一年

1.诗歌《宝石的红星》艾青(1651.1)

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访苏旅行中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对伟大的苏联作了无限热情的歌颂;第二部分歌唱我们敬爱的国际友人和世界人民的伟大和平运动;第三部分是是一些写农村劳动生活景象的小诗。

艾青(1910-1996),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小说《正月新春》康濯(1951.5)

康濯(1920-1991),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现代作家。湖南湘阴人。著有描述农村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滴石穿》、《东方红》,短篇小说《冬天里的早晨》、《公社秧苗》、《代理书记》、《正月新春》等。尤其以歌颂农村妇女反对封建争取自由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小说,具有广泛的影响。

3.论文《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俞平伯(1951.6)

俞平伯(1900—1990),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1954年3月,俞平伯在《新建设》第3期上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对他的观点进行陈述。李希凡蓝翎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不以为然。他们开始着手写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向“新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同年9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而他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并出版了《脂砚斋红楼梦辑评》。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了庆祝会。“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祝会”的举行,标志着1954年对俞平伯不公正的批判,至此有了结论。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4.诗歌《毛泽东颂歌》袁水拍(1951.7)

袁水拍(1916-1982),江苏吴县人。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新民报·晚刊》、《大公报》编辑,发表过300多首政治讽刺诗,以嬉笑怒骂方式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深受读者欢迎。1949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担任文艺部主任,兼任《人民文学》、《诗刊》杂志编委。1976年初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后被停职审查。1982年因病去世。

晚年的袁水拍,正如袁鹰所说,水拍一旦获得重新工作的机会,就全力投入,勤恳如故,“却不懂城廓依旧,人事全非。这种单纯和天真,自然注定了悲剧的命运”(见《袁水拍诗歌选·后记》)。袁水拍的单纯和天真,有时不亚于年轻人,几乎近迂。这个从三、四十年代起就真诚地热情地歌颂人民、歌颂党的诗人,对于那些假借党和人民名义以欺世的人,未必能够辨别的。这段时期他蛰居家中,悔恨苦闷,心情极度压抑。

5.小说《沙家店战斗》柳青(1951.9)

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

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陕西省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

6. 报告文学《拉猛回来了》李乔(1951.10)

彝族作家李乔(1908-2002)的短篇小说,是作者在解放后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1951年,发表于《云南文艺》创刊号,获抗美援朝征文一等奖,1953年10月被《人民文学》转载,后收录在李乔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挣断锁链的奴隶》。李乔1950年5月参加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1951年进入阿佤山区工作,并搜集到了班箐部落头人拉猛从对共产党心存疑惧到逐渐理解,再到亲自向佤族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伟大的相关素材,被佤族人民的觉醒深深地打动,创作这篇具有历史意义的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佤族头人拉猛典型的进步形象,反映了佤族人民对党的民族政策从怀疑到逐渐了解,最后积极拥护的过程。

7.论文《论〈阿Q正传〉》冯雪峰(1951.10)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8.电影剧本《葡萄熟了的时候》孙谦(1951.11)

1951年,南沙村葡萄大丰收。周大娘 园里的十亩葡萄每亩摘到1200斤。为 了安装水车和给女儿红娥置办嫁妆, 周大娘等不及赶庙会,急着想卖掉葡萄。由著名导演王家乙拍成电影。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3483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