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校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我度过了四载高中时光。现在我已是升入大学快两年了,对从前的许多记忆也逐渐消散,但每当回忆起我的高中,那句“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的校训便回荡在耳中,难以忘怀。
我的母校创立于1950年,至于其前身更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长春市第三中学和松北五省联中。在这几十年间,它曾多次易址。而现在,拥有着五个校区的东北师大附中,已然成为吉林省、乃至全东北几乎最好的高中。
作为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两大主校区,自由校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自由大路506号)和青华校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清华路818号)记录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青春。高一的新生入学后会被分至两校区,而后又会在高二时汇聚到青华校区。至于高三时,则又都在自由校区。
记得当年刚入校时,在分班大会上,我被分到了自由校区。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校区,母校虽已有七十余载的历史,但在这之前,教学楼便屹然矗立。作为伪满洲国农业省旧址的教学楼,记录下了中华民族那段沉痛的过去。时光荏苒,但还是依稀可以看出那藏在楼宇中的历史。
最为母校现存最老的校区,自由校区不仅铭刻了那段屈辱的时光,更是沉淀了母校发展的底蕴。几十年来,自由校区见证了母校的辉煌。在这自由校区,历代读书人铭记过去,以史明志,发奋图强,创造了一次次的辉煌。
与自由校区的悠久不同,青华校区则呈现出了另一种风格。它带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进步与未来之感。无论是从教学楼那闪耀的玻璃幕墙,亦或是那数不胜数的实验室,又或是走廊中展览的学生创意作品,都能感受到那奋勇向前之感。在青华校区,学生们少了些拘束,多了些创造。
在高二期间,我见证了母校与以色列合作的STEAM实验室的建设,也看到了双十一时母校学生共唱《单身情歌》的盛大场面,也参与了一系列的模型及通用技术作品展览。即使在高三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刻,我们小组的作品依然悬在天井中,同历届校友的作品一道展示者青华校区那创造的精神。
在这几十年间,自由校区与青华校区一起,培养了数不清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志向,也见证着一代代学生一步步奔现远方。现在,离开高中已有快两年了,但那高中的时光依然无法忘记。
与当下众多学校所推崇的地狱般的衡水模式不同,东北师大附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在高一高二时,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以及心理信息通用技术等课,各种课样样齐全。同时,每周一次的校本课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各种实验课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礼仪课及国学课提高了我们的素养。
在附中,丰富的课程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当然,高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考,附中在丰富我们的课程种类的同时,也着重加强了高考科目的教育。每周都有一次全科大练习,以此来检验此前的学习效果。各种考试前的全校答疑也能巩固学习,查缺补漏。无论是重点对学科的重视,还是对考试的认真,都为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不只是广博,更是深入。志存高远,学求博深。忆往昔高中岁月,愿母校乘风破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