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中期开始,楚国势力逐渐越过长江;至战国中期,湖南全境被纳入楚国版图。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又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从现代发掘的楚墓遗址发现,楚国时期的湖南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开发,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行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纺织业、冶铸业、髹漆业、琉璃业。当时,楚地的铜器制造和使用已经相当广泛,并逐渐进入铁器时代。战国后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至湖南沅湘一带,此后,屈原写下了《九歌》、《九章》等伟大爱国优秀诗篇,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了黔中郡和长沙郡。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这里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丝织品和漆器可看出,湖南当地的工艺文化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国时期,这里是蜀汉和东吴的角逐之地。两晋时期,这里首次设立了以“湘”命名的“湘州”。及至南北朝时期,“湘州之奥,人丰土闲”。
唐代时,这里设立了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建制之名始,此时湖南已是“地称沃壤”。五代时马殷立国湖南,当时,湖南的茶叶大量外销。但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宋代以前的湖南开发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地区和湘江流域,湖南其他地方还比较落后。
宋代时,这里设立了“湖南路”。因政局变乱,大量人口南迁,洞庭湖地区和湘江流域开始了大量垦殖,农业发展蓬勃兴起,粮食产量日益增多,湖南在全国的地位也得以迅速提升。北宋末年,湖南人口已达570多万。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湖南人口锐减,直至清嘉庆年间,人口恢复到1975多万,自此有了“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清代时,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此后省名沿用至今。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湖南的文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位于长沙岳麓山下,据统计,南宋末期,湖南共有51家书院。明清时书院、学宫更是兴盛。雍正元年,湖南开始单独举办乡试。在文化日益昌盛的背景下,湖南出现了如宋代周敦颐、明代李东阳和清代王夫之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随之,一些传统的陆路商道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迅速衰落,如从湖南长沙、湘潭至广州的传统商道。
沿海航路的开辟,使得鸦片走私更加猖獗,进一步加剧了晚清湖南的社会动荡,逐渐演变为此起彼伏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自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湖南的保守派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顽固地排斥外来的新鲜事物,以致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的洋务运动在湖南竟是默默无闻。
中日甲午战争后,湖南成为维新运动最富生气的省份,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湖南各地出现,一时间蔚然成风。与此同时,近现代机器工业也开始在湖南出现,如矿山、邮政、电报局、轮船局的先后建立,全省上下推行新政,除旧布新,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殉难后,全国维新运动宣告失败,湖南各项新政也随之停办。自岳州(1899)和长沙(1904)被先后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势力开始涌入湖南,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一部分绅商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后两个月内,湖南、陕西、广东等15个省先后脱离清政府。湖南则成为首先响应的省份,并在起义胜利后迅速出兵援鄂,有力地支持了武昌革命政权。
自袁世凯攫取革命政权后,湖南更是成为南北政治争夺的焦点。此时,湖南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1912~1919年间,湖南新建有18家规模相当的工厂,其中矿业的发展最为迅猛。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扩大,为革命的迅速深入和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湖南《大公报》开始使用白话文传达新思想,并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和世界”,希望通过俄国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学会成立后,经常组织会员和进步青年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学会还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湖南的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从此,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局面。1922年9月14日,在中共湘区区委领导下,安源路矿17000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震动全国。
1927年9月,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并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几年,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建立了湘鄂赣根据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人建立了湘鄂西根据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夏曦、萧克等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粉碎了国民党军无数次围剿。与此同时,白区人民也为反对日本侵略东北、声援“一二·九”运动等举行游行示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湖南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热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湖南涌现出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妇女抗敌后援会、学生抗敌后援会、职工抗敌后援会等。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方针,因而在抗战初期,湖南的救亡运动进行得有声有色。
1949年8月4日,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长沙绥靖公署主任陈明仁将军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宣布脱离国民党,并通电起义,湖南获得和平解放。从此,湖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