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传于江西省兴国县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客家人在劳作中消解疲劳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按创作手法和内容,兴国山歌可分为锁歌(知识性的问答歌)、丢关音(双关语或谐音双关语的问答歌)、尾驳尾(黄鳅咬尾巴)、书俚歌(开头为古书原文)、乱弹歌(歌词荒唐怪诞)、套歌(长篇成套的山歌)、故事山歌(介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长篇叙事山歌)。兴国山歌即兴演唱,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其最为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同志格”“心肝哥”“心肝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山歌从来冇歌本,灵翻刁钻靠肚才”这是当地学者对兴国山歌特点的概括,评价歌手技艺的高低是通过考核他即兴编词能力与演唱水平决定的。当地优秀的民间歌手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跳觋师傅。跳觋是客家人祈福禳灾的宗教仪式,法师为了吸引旁人常把群众较为熟悉的山歌运用到仪式当中。兴国山歌与跳觋的结合印证了民间信仰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中起到核心作用,跳觋是一种民俗、民间信仰,也是兴国山歌传承的载体之一。
兴国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史料中还有太上隐者,山都木客舞唱鼓吹的的记载,苏东坡还为之赋诗“山中木客解吟诗”。山歌本是山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进入两宋时期,“跳觋”从闽西流传到兴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法师们把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使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法事活动,一部分是娱乐,也就是唱山歌。逐步地,兴国山歌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出现人物、情节、故事、表演,随之出现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也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种平行交错、共同发展的趋向: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歌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成了苏区有力的宣传武器,鼓动了一批批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兴国山歌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按表演形式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变化,内容涵盖情歌、生产、生活、时政等,;跳觋,分南河山歌,一为情歌,一为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以及东河山歌,即祝赞歌;民俗歌,婚丧嫁娶、庙会、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一问一答、一正一反式对唱,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赛歌,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舞台化的新山歌,多为改编后的表演性山歌、山歌剧。
在长期演变中,兴国山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演唱程式。山野之歌多为七言四句体,而室内演唱的山歌则长短不限。每首歌开头,都有一句“哎呀嘞”作为发端语,然后用一、二个比兴句起兴、定韵。歌腹部分可长可短,少则一、二句,多则数十甚至上百句,行腔中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结尾的前一句,用“心肝格”(心肝哥、心肝妹,现今多用同志哥、同志妹)作呼应语,随后就是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束语,俗称“杀板”。歌手(主要指室内演唱的歌手)手执小锣一面,在中间有拖腔之处敲击小锣,得以片刻休息。即兴性、叙事性、群众性。兴国山歌长于叙事,甚至能演唱整本《三国演义》。 “唱歌从来冇歌本,灵番刁钻考肚才”,基本上是即兴演唱,随口而出,全凭歌手的歌才与智慧。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上下勾连,人人都可随意接腔,常常出现一人唱来万人气氛热烈的场面。
兴国山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类型,传承和记载了客家文化。涵盖了客家人的繁衍生息诸多方面。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凝聚客家乡亲。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能,能促进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团结。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歌会
兴国,是誉满中华的将军县,亦是闻名全国的“山歌之乡”。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源于生活,传唱千年。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谱写了“一支山歌三个师”的辉煌篇章,鼓动了一批批兴国子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1933年11月,毛泽东来到“模范县”的“模范乡”——兴国长冈,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和调查团的同志们脚穿草鞋,帮助群众挖红薯,刨花生,种油菜。百姓们感动不已,唱出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山歌。简短的四句歌词是苏区干部形象的真实写照,是那段艰苦奋斗时代的一个缩影。
兴国长冈乡妇女主任李玉英响应妇女犁田的号召,仅用了两天就学会了犁田,成为苏区著名的女犁耙能手。因此苏维埃中央政府嘉奖给她两头大水牛和一条蓝裙,群众称这两头牛为“模范牛”,妇女们还编了山歌:“我们有了模范牛,搞好春耕夺丰收;多打粮食给红军,消灭豪绅乐悠悠。”
在山歌与榜样的鼓舞下,妇女被解放了出来,田地也不荒芜了,粮食也增了产。长冈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和县苏维埃委员曾子贞等,更是把山歌唱遍了苏区的屋场村落,唱到了反“围剿”战斗的前沿阵地,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致称赞,毛主席称誉他们为“山歌大王”。
老歌师谢文棱
一首首激情的兴国山歌,在唤醒劳苦农工打土豪、分田地、支前参战、瓦解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推行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劳苦农工的革命激情像火山迸发一样。1934年五月,为响应扩红运动,兴国人民在县城武塘桥头搭起歌台,用歌声动员一批又一批的青壮年参军:“炮火声来战号声,山歌唱给亲人听。快快参军上前线,活捉老蒋何应钦。前方后方一条心,鼓动亲人当红军。整师整团上前线,扩大百万铁红军。”
现场涌现出“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当时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多兴国儿女在动人的山歌声中,走上了前线,组建起了“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谱写了“山歌唱出三个师”的动人故事。
兴国山歌从人民群众中诞生,讲究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男女爱情、劳动生活、历史故事、传说资讯等各个方面。形式上更是丰富多样,分为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兴国山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很强的音乐韵律感,随着饱满的情感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浪击石,奔腾激荡,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山歌传承人徐盛久及其后人
兴国山歌作为优秀的客家文化,经过革命的洗礼,染上了一抹红色,而那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无疑是山歌艺术中的一颗明珠。2006年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各种新形式山歌的出现,也让兴国山歌能够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兴国山歌的分类
发布时间:2015.05.28 新闻来源:兴国县文化馆 杨纲辉 浏览次数:13347
在兴国山歌的研究工作中,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兴国山歌的分类标准必须明确、统一。兴国山歌之所以产生不同的体裁和形式,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它们演唱的场合和功用不同。换言之,不同的演唱场合和不同的功用,就会形成不同的体裁形式和性格特点,必须考虑场合、功用、歌词、歌腔四者的一致性。那种把歌词与歌腔、场合与歌腔分开而论的分类考虑是不符合兴国山歌的实际情况的。
当然,考虑到各类山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是相互影响、彼此吸收,所以在分类时,必然会出现不少跨类和交叉的现象。那未,就得按其主要的性质和特点,来决定其归属。
按系统论的观点,兴国山歌的分类是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它的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组成。一般地说,设类既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太少就很难体现兴国山歌的丰富性。容易把某些形式品种漏掉,过多,把所有形式品种都罗列起来,就失掉了分类的意义,实质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分类。
兴国山歌大致可分为:1、情歌;2、生产、生活歌;3、时政歌;4、民俗歌;5、特形歌等五大类。现略述于后:
一、情歌
它是兴国山歌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类山歌。占据着传统山歌的主导地位。情歌根据演唱场合和功用的不同,可分为谣唱体和叙事体两大类。
1、谣唱体情歌
其演唱场合均在野外。或山间田野,或河畔路旁,或村前寨后。人们四散在野外,或劳作、或赶路、或歇息,为了旷心怡神,抒发情怀,遥呼对答,相互唱和在这样空旷的演唱场合,传递思想感情,当拣最精炼的内容和最鲜明简洁的方式。因而,此类山歌都是篇幅小,绝大多数均为七言四句体,少量五句体或六句体。歌腔较高亢、奔放,节奏较自由。
谣唱体情歌,大多是青年男女以寻求配偶,缔结婚姻为主要目的,直接歌唱爱情,亦即直接用山歌谈情说爱,歌词都以第一人称演唱。这种以唱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群体社交活动,也允许已婚青年、甚或中老年人参加,因此,它还有相互结交、寻求友谊、展露歌才的娱乐性质。
青年男女在这里享受着充分的社交自由,端午、中秋两节尤甚,借上山采药、摘杨梅以及放风筝、登高子机,彼此唱和、倾诉心声,那真是山歌漫卷!每座山,每条坑,每个角落都有山歌声。由于这种历史习俗的特殊性,他们可以寻求任何具备客家美德的、情投意合的情人。这种情歌体裁便诉尽了纯真、朴实的情爱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忠贞不渝的爱情成为其万变不离的主题。
过去,兴国客家的青年男女,都是以歌相识、以歌传情的,这类情歌大多是传统的(当然也有新编的),经历代歌手不断加工、锤炼,其歌词大多内容健康、情操高尚,比喻贴切,群众语言丰富生动。
爱情生活往往曲折复杂,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都得借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情调来予以表达,从而使谣唱体情歌逐步凝结成一定规律的骨架,其表现特征是歌唱的程式化。由于它以感情发展的进程为线索,根源于客家的婚姻与爱情,在历史实践的考验中不断完善,这种程式本身便体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民间歌唱传统。
大体经历如下情感发展的过程:
相识:青年男女借歌相识,以歌传情。初见面时,必先顾左右而言他,或经过一番自我谦虚和表白,说明唱歌的来由。如:
冇年得纪唔唱歌,风光日子有几多?
再过两年老两岁,黄泥拥到颈筋窝。
又如:
郎打山歌妹来听,只只山歌妹有名。
只只山歌妹有份,一只冇妹唱唔成。
(这叫“引歌”);然后,他们通过各种巧妙的比兴,相互抒发对对方的敬意和好感,以激发对方的歌兴,表达要求与对方结交的迫切心情(这叫“初识”、“想情”)。如:
远看细妹顺路来,风摆杨柳好人才;
有心上前哇句事,旱田蛤蟆口难开:
望你笑笑转头来。
妹想阿哥好心焦,上山砍柴跌掉刀;
上桌食饭跌掉碗,不成相思也成痨。
继而试探与对方结交,对歌的诚意,为缔结婚姻投石问路。如:
糯米磨粉风吹开,倒杓滚水做一堆;
有心阿哥行当前,冇情阿哥闪当开。
翻来覆去歇不沉,打开光窗望天星;
只见牛郎会织女,不见阿哥来交情。
打只山歌试妹心,问妹嫁人唔嫁人;
妹会嫁人嫁给亻厓 ,园中芥菜起了心。
(这叫“探情”)。相识过程的歌唱,是对歌双方,歌才较量的第一个回合。
(2)盘诘:经过相识过程中的歌唱,相互有了建立感情的基础,具备了向下一阶段的可能性之后,彼此便借用各种问题进行盘结,包括姓名、住址、家庭情况、生产、生活知识、劳动态度、道德情操等等。如:
山歌咁好声咁靓,借问老妹嘛格名?
问妹住在哪只屋?等郎上下好来行。
远不远来近不近,妹信华坪村中心;
一把长弓是捱姓,名字安做五色云。
… …
这种盘诘,开始总是风趣、娱乐性的,甚或是挑逗、调侃性的,继而逐步深化,以达到借此为打好缔结婚姻的基础而进行深入了解的目的。有趣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所问并非真意,所答也并非实情,它实质是一场赛智、赛德。如:
连妹唔到捱冇疙,留到铜钱过时节;
半斤猪肉四两酒,人人哇捱蛮舍得。
笑死人,笑死人,虾公笑出眼珠仁;
“小气吧天”过时节,亏你是个男子人。
(这叫“逗情”)
盘诘的歌唱,风趣、幽默,是双方人品、知识的考查,也是对婚姻、爱情、道德情操的检验。因此,它是用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相互衡量的关健阶段。
(3)钟情;通过“盘诘”阶段的考查,双方幸了了解,排除了感情民展道路上的若干障碍。只要对答合心,双方中意,他们便把倾慕之情,化作一片赞美之声:
妹子生得咁苗条,金边围裙围在腰:
进庙烧香神仙笑,下河洗手鲤鱼标(跳跃)。
阿哥把妹夸上天,初十月光还冇圆;
若到同哥团圆日,口吃酸梅也觉甜。
… …
(“赞美”);
此时,双方便进入了缠绵的蜜恋阶段。如:
高山栋上一兜茶,南风吹来会发芽;
哥妹两人打眼拐。唔消哇事开心花。
咁久冇见灯结彩,咁久冇见细妹来;
刚想妹来妹就到,灯花也开心也开。
(“连情”、“思念”);倾诉他们坚贞、挚纯真的情爱(忠贞)。如:
阿哥尽管心放开,细妹绝对不乱来;
花不逢春不乱发,好花单单等郎开。
唔怕死,唔贪生,唔怕血水流脚跟;
两人吊颈共兜树,死到阴间还要行。
… …
这个阶段的唱词,是最具光彩的部分,他们常用各种理想来纺织未来幸福生活的图画,、抒发他们对美满婚姻的遐想。
(4)定情:通过以上阶段的歌唱和考验,为双方婚姻的缔结,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便盟誓结好(“盟誓”);并交换信物,定下终身(“定情”)。
当然,以上这些程序的歌唱,还可细分,其内容的长短并无一定限制,它与感情的进展成正比。
爱情并非问题一帆风顺,也有失恋、猜疑、怨 情、反情,甚或断情,之后又有悔恨、怀旧、等待,直至破镜重圆式的“复情”等等。
这些情歌,在深邃的词意下,诉尽了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的感受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表明了他们在选择配偶、组织家庭和繁衍后代的基本观念。它较之语言的说教更加深刻和有效。
考虑到此类山歌,浩如类烟海,数量惊人,在以上子项下,还应按兴国客家活的十八个韵部,依音序排列。这样分类,便做到了眉清目朗、井然有序。无疑,这对文学作者及山歌爱好阅、检索,将带来极大的方便。
2、叙事体情歌
这是以“寓教以乐”为目的,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山歌。演唱场合大多在节日、聚会、喜宴等亲朋云集的大庭广众之间(一般都在庭院或宽敞的厅堂内演唱)。
它活跃于传统的各类礼俗活动之中。
此类“情歌”进入到礼俗场合,较之谣唱体情歌,性质和特色都起了相应的变化。其最大特点表现为歌唱内容的广阔和浩繁。一首歌少则上十句,多则数十句上百句,篇幅庞大。多数礼俗程序的后半部大多把歌唱主题引向爱情生活。它大大扩展了谣唱体情歌的内容,体现了特定环境下恋爱、婚姻发展的曲折历程。抒情、叙事并重,因而更具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上的相对完整。它具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故事,比之“见子打子”的即兴演唱要系统和规范得多。它的演唱者也不再是一般青年男女了,而是由半职业歌手或职业歌师(俗称“觋公师傅”)担纲了。
其歌腔一般都较低迴婉转、旋律流畅、起伏自然、节奏也较匀称规范,顿挫自然。大都具有纯朴平和的特点,变化对比不大。
此类山歌大多是以文学为主,音乐为辅。“重词轻唱”的现象较突出,甚至以说代唱,用节奏化的语言来表现内容,中间还可夹白,插科打诨。曲调则是由一、二个或三、四个乐句构成的基本结构,根据唱词的篇幅结构反复演唱,它具有很强的叙述性和说唱风格,所以,这种叙事体情歌,完全可以纳入说唱音乐的范畴。
这类山歌,通过职业歌师们富有更让演唱,把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故事,有声有色地唱给人们听,这种似说似唱,娓娓动听的情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藤缠树》、《树缠藤》、《倒牵牛》、《绣褡裢》等,一唱便是数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而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那些中、老年人,演唱结束后,党久久不愿离去。总之,情歌荟萃了兴国山歌的精华。歌词中形象生动的比兴、精确奇妙的用词、炽热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常有的生活气息,堪称美妙绝伦。
二、生产、生活歌
生产、生活歌是兴国山歌中,最早、最重要的一种歌,也是兴国所有文艺形式中最先产生的一种形式。据有关文献及专家学者考证,这类山歌起源于秦代上洛山木客。
任何一咱民间文学,都有它发生、发展的生活土壤、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古代兴国地方苍山如海,珍奇的参天古木遍地皆是,一群为营造阿房宫的山野中,岂不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对歌的自然环境吗?一声粗犷、高亢而又底气十足的“哎呀嘞”,便可穿越群山、产生山鸣谷应之气势,既可惊散凶禽猛兽,又可呼唤、鼓舞远山劳作的人们。这声在兴国山歌中具有独特地们的“哎呀嘞”,也许就是当年伐木者发自内的感叹和呐喊。
生产、生活歌是人民在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产物。人们把生产、生活中的感受,把内的喜怒哀乐,用唱山歌的方式表现出来,借以抒发感情。如:
三月一过日子长,田中功夫乱忙忙;
莳得田来茶叶老,摘得茶来秧又黄。
这类山歌的特点是取材于生产、生活,直接为劳动生产服务。
应当指出,情歌,从广义上说也属生产、生产、生活歌。如:
作田要作大坵嬷,阿哥牵牛妹驮耙;
阿哥耙田妹脱秧,阿哥莳田妹送茶。
四月天子日正红,哥妹插秧在田中;
阿哥插来妹插去,插来插去两相逢。
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常常和爱情扭结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只是为分类方便,我们才把情歌从生产、生活歌中剥离开来。此类山歌也分谣唱体和叙事体两种。
谣唱体山歌如:
哇苦算作田嬷,黄莲树上挂苦瓜;
黄莲树下埋猪胆,从头苦到脚底下
莳田郎,郎莳田,日日照见水中天;
行行莳得咁直线,退步原来是向前。
…………
由于山区莳田、割禾、铲山、摘木梓、放牧、砍柴等劳动,大多都属分散式的单个人的独立劳动,便于抒发、吐露个人心声。所以在兴国山歌中,几乎找不到号令式的歌词。歌腔中也没有简明、急促、顿挫有力的节奏,其速度也较为徐缓。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本身的复杂化,这类歌也在发展成进一步描写生产、生活过程,表现与劳动者思想感情有关的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从中反映出劳动者知识的增加和感情的不断丰富。它的演唱地点由山野、田间走向厅堂庭院,篇幅也由原来的四、六名扩展成较为庞大的特点,——这便是叙事体的生产、生活歌。如:“十二月长工歌”、“放牛歌”、节气歌、等等。叙事山歌反映出客家人淳朴的农本主义思想。
三、时政歌
兴国客家人唱歌从来都是有的放矢,从不无病呻吟。时政歌正是他们有感于切身的政治,如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而表明的态度、抒发的感情。
时政歌在阶级社会中,尤其是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是劳动人民手中的一种锐利武器。它通过无情的揭露或者热情的歌颂,褒贬是非、评判功过、揭露丑类、颂扬光明,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如:
穷人头上三把刀,租重税恶利钱高;
剥皮抽筋又削肉,骨头熬出四两膏。
打只山歌骂皇天,天下事情颠倒颠;
财主三餐白米饭,长工一碗蕃薯根。
在时政歌中,此类揭露讽刺性的山歌较多,矛头所指从各个时期的最统治者( 如“骂光绪”)到他们的走狗、帮凶及一些具体的政策、规定。(如:“县官如同黄斑斑虎”、“屙屎也要上税钱”)可谓尖锐明快、淋漓尽致、态度鲜明。唱来让人解气、解恨。
颂歌是“苏区山歌”、“新民歌”的主体,它们是一种轻型武器。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或是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很好地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因此,苏区山歌在兴国山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扩红”运动中,兴国人民利用山歌进行动员、宣传,从田头山野到屋场,山歌不断。
在“韭菜开花一条心,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山歌声中,“扩红”的气氛造得十分浓烈,一时间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前方”的动人场面,据统计,当时兴国23万人口中,参军参战的便达8万多人,故有“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美誉。
兴国山歌,在动员人民参军参战,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瓦解敌军士气、鼓舞红军斗志、巩固红色政权、为兴国人民创造“第一等工作”,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在一个个政治运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兴国人民创作了无数山歌。歌唱中国共产党,歌唱人民领袖,歌唱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歌唱新生活,表现了他们崭新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山歌和革命息息相关,血肉相连。记录着大量的革命史实,犹如一部浩瀚的革命史诗。所以,我们可以说时政歌是历史的活见证。
四、民俗歌
民俗歌有人称之为“风俗歌”、“仪式歌”等,是指和传统风俗密切联系的,在各种民俗性活动中和各种祀典上演唱的山歌体裁。兴国客家居住地,民俗山歌非常丰富,诸如在婚嫁、丧葬、求神、祭祖、建新屋、迁新居、祝寿诞、迎宾待客、新春灯彩等活动中演唱的婚礼歌、哭嫁歌、怀胎歌、血盆歌、上梁歌、安大门赞、贺新屋歌、灯彩唱赞等等,都属民俗歌的范畴。那一首首风格各不相同的风俗歌,就象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社会风情画。
其音乐虽然由于演唱的场合、内容的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因为它不仅总是在特定的民俗活动中,而且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演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和特定活动的环境和气氛相适应。如“添丁赞”的欢快、喜悦,“血盆歌”的凄凉、悲哀即是例证。大多数的民俗歌节奏都较单纯平稳、自然从容,变化对比不大。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有坐着唱,也有来回走着唱的,还有边唱边舞并穿插种种表示神仙附体、降妖捉鬼之动作。
这些民俗山歌有不少含有“安贫劝善”的宿命观念,也有宣扬三从四德、宣扬迷信鬼神的、金钱是万能的、及时行乐的等等,无疑这是民俗山歌中的糟粕。但对那些仍有积极意见的,我们完全可以批判地吸收、借鉴。比如《十拜寿》是劝人孝敬父母、和睦家庭的,《灯彩唱赞》是祈求家业兴旺、五谷丰登,表达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的。还有男婚女嫁、新屋落成、寿诞喜宴时的祝赞歌,往往也是兴国客家人对未来的祈盼和美好祝愿。
五、特形歌
兴国山歌的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所谓特形歌,是指这些山歌具有多种格式体裁和表现手法,各自具有特别之形态,构成了它们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略述于后;
1、黄鳅咬尾又叫“咬尾巴”、“尾驳尾”。这是一种“连锁”(也叫“顶针”、“连珠”)表现方法,当人们对歌时,彼此原封不动地(或仅改变个别词语)把对方山歌结尾句作为自己应答山歌的开头句,是句子的顶针,取韵按意,一韵到底。请看梅州歌王与兴国歌手的一段“咬尾巴”:
梅:重阳菊花年年开,兴国又摆山歌台。
亻厓 在梅州得到信,专程学习取经来。
兴:你哇学习取经来,端凳上楼唔使梯(推)。
梅州歌师来兴国,多多指教才应该。‘
梅:多多指教才应该,恐怕今日难下台。
裁缝师傅靠尺寸,唱歌之人靠肚才。
兴:唱歌之人靠肚才,井水越舀越有来。
刚才听你一开唱,唱得神仙出蓬莱。
梅:唱得神仙出蓬莱,听你唱歌好口才。
亻 厓 若唱得天落雨,你就唱得雷公来。
兴:唱得雨水雷公来,春雨浇得百花开。
兴国梅州客家地,客家山歌滚滚来。
梅:客家山歌滚滚来,千年传唱永不衰。
明年梅州山歌节,请你参加打擂台。
兴:你哇请亻厓 打擂台,拜师学艺亻厓 会来。
客家文化是珍宝,客家山歌传万代。
…………
这种形式要求对歌双方不能随意变韵离题,这些顶针的句子,恰似一条无形纽带,将众多的形象群钩连来,串起了对歌双方的语言珠玑。这种唱法,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阐发、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各自的感情,达到难分难解的地步。一场好的“咬尾巴”,往往能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妙趣横生的文学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这种特形歌的演唱难度较大,要求歌手具有较高的创作素质和即兴才能,所以群众对这种形式倍加喜爱。
2、捡脚跟,是把对方山歌结尾句的最后一个词(或词组)用作自己应答山歌开头句的第一个词(或词组)。上递下接,紧密相扣,可以随意转韵。如:
男:梧桐树上凤凰鸣,百鸟朝凤到树林。
好比山歌一开唱,林间树树赛可歌声。
(“人辰”韵)
女:歌声一起万人和,问郎山歌有几多?
你会撑篙划浆,撑篙划浆下大河。
(转“梭波”韵)
男:大河涨水浪滔滔,水深唔敢乱下篙
(转“腰条”韵)
…………
它和“咬尾巴”都属“顶针”修辞法,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句子的顶针,后者是词语的顶针;前者要求一韵到底,后者则可随意变韵易辙。如上例,男方开唱时用的是“人辰韵”,女方接唱时转成了“梭波”韵,男方再接唱时便成了“腰条”韵。“歌声”与“歌声”衔接,“大河”与“大河”相续。彼此对歌虽然频繁换韵,却因有了这些顶针的词语做红线,使歌中的众多形象水致成为散珠屑玉,而成为整体画面。借助这些顶针的词语作挈领,组成急促,紧凑的节奏,使形象更为鲜明,意思更为集中,语气更为连贯,把彼此对歌,逐步推向高潮。
3、锁歌又叫“猜问歌”,是由客家童谣、谜语演变而来。提问者曰“装锁”,回答者曰“开锁”。有一首猜一事物的。 如:
问:会打锁歌莫称刁,阿哥捉到一只雕,
请你老妹猜下子,介只雕子几根毛?
答:会打锁歌敢称刁,子论只不论毛?
除非阿哥咁闲得,吃饱饭来数雕毛!
有一首猜二、三事物的:
问:嘛格长长象条街?街上嘛格闹猜猜?
落雨之是冇滴水,天旱时节水浸街。
答:水车长长象条街,龙骨转动闹猜猜。
落雨之是冇滴水,天旱时节水浸街。
问:会打锁歌莫逞刁,一山更比一山高。
哪个做得倒吊屋?哪个造得八卦桥。
答:会打锁歌逞得刁,高人面前也逞高。
黄蜂做得倒吊屋,蜘蛛造得八卦桥。
问:会打锁歌莫逞强,嘛格上圆下四方。
嘛格内圆方在外,嘛格外圆内四方。
答:会打锁歌逞得强,谷箩上圆下四方。
罗盘内圆方在外,铜钱外圆内四方。
也有每句猜一事物的:
问:嘛格弯弯弯当拢?嘛格就象弹棉弓?
嘛格冇嘴有耳朵?嘛格冇咀有鼻公?
答:牛轭弯弯弯当扰,犁沿就象弹棉弓。
犁壁冇嘴有耳朵,犁包嘴冇咀有鼻公。
设锁力求形象、风趣,开锁则要求机敏、准确。如此一问一答,即问即答,表现了兴国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4、丢关音,有人称为“丢江点”。这是由情歌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形式。男女双方互相打哑谜、考灵翻、考肚才。出谜者称为“丢关音”,解谜者谓之“解关者”。这种“关音”,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谜语。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法。类似于暗语、隐语、潜台词,又类似于歇后语。介于数者之间;在此基础上进行谐音、谐意。如“花边拿来塞台脚”其表层含意是“四边有银”,可谐音为“四边有人”;又如“锁匙吊在云当中”,可谐意为“开天”。例如:
男:十八妹子嫩妖娥,十人见了九人谋。
丢只关音妹晓得,阿哥想妹想到哩。(谐音“想倒梨”)
男:昨日见妹在竹丛,偷眼一看好笑容。
丢只关音妹去解,高岭岖壁溜竹筒。
女:情哥住在对门排,邀妹上岭去砍柴。
介只关音妹晓得,喊妹上岭快速来。
“高岭岖壁溜竹筒——快速来”这种谐意颇似歇后语。
“丢关音”,要求演唱双方,有丰富的阅历知识,又要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水平较高的歌手,可在短短的四句山歌中,前两句解对方关音,后两句则向对方丢关音。如:
男:槎子开花枝打枝,久闻老妹有情义。
丢只关音妹去解,芋田豆角冇“豆利”。
女:芋田豆角冇“豆利”,老妹同郎有搞意(“绞芋”)。
关音丢只郎去解,大路头上晒“毕叽”。
男:大路头上晒“毕叽”,今日大路碰到你(尼)(“毕叽”又叫“毕叽尼”,尼,谐音你)
关音丢只你去解,长把灶箩背畚长箕。
女:长把灶箩背畚箕,捞漂阿哥就来哩。(漂 ,一种水生浮萍,可作猪饲料,漂,与嫖谐音。捞漂阿哥,即来连妹的男人)
关音丢只你去解,伏天冇水来润芋。
男:伏天冇水来润芋,阿哥连妹瞄到哩(苗倒了)。
郎心合得妹心到,有情有义结夫妻。
这种答丢一体的特形歌,环环相扣,因而演唱起来,唤起听众共同参悟思索的兴趣。一旦被歌手解开,常能使听从有茅塞顿开,情趣盎然之感。很受群众欢迎。
5、叠字歌,它在文学上有其独特风格,具有重言复唱之美。包括叠字,叠词,在一首歌中至少有一处以上要重复相同的字或词,去表现不同的事件内容,可深化相同的内容。有每句两叠的,也有每句三叠的。其结构排比工整。叠字、叠词而不叠意。主要起强调作用,可调歌词中的某些关键成分,使中心更加突出。通过叠字、叠词的运用,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和意境与主题的升华。如:
白白嫩嫩亻厓 唔贪,乌乌赤赤亻厓 唔嫌。
阿哥好比乌桐子,越乌越赤越较甜。
新村新妹招新郎,新婚新礼新嫁妆。
新事新办新风尚,新郎新娘住新房
风风雨雨志要坚,艰艰难难莫闪边。
平平凡凡本是好,安安稳稳得自然。
…………
这种形式如运用得好,情味浓郁,为群众所喜爱。反之,则近乎文字游戏,令人兴味索然。
6、逞强歌,也有人称之为“斗歌”、“吹牛歌”。具有逞强好胜,互不示弱,不甘居下风的特色。有逞歌才的、逞本领的、逞劳动的、逞各种能力的等等。语言夸张,气焰张狂,有一股非压倒对方不可的气势,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效果。如:
甲:手打锣子上擂台,阿哥同亻厓 比歌才。
看你象只黄斑虎,大胆敢到村中来。
好比虫另子跳田堪,当心跌歪介张咀。
乙:高山斫竹尽尾裁,要见高低比过来
唔怕你有咁高大,冇嘿亻厓 格帮饭菜,
好比瓦烧烟筒斗,着力唔经两个啄。
甲:凉伞烂了骨子真,大象倒地千多斤,
唔怕你是孙猴子,亻厓 是南海观世音,
给你套只金箍咒,头晕脑痛打“丁丁”。
乙:有力唔要逞英雄,会唱唔要逞灵通,
强中还有强中手,恶蛇也怕蜈蚣虫,
草蜢莫同鸡公斗,赤脚莫来钻勒蓬。
………
又如:在一次山歌擂台赛上,七十多岁的老山歌师邱隆春与年轻歌手郭德京的一段即兴斗歌,令人印象深刻:
邱:佢就下台亻厓 上台,站到台前笑颜开;
亻 厓 唱山歌几十年,就想坐桩打擂台;
哪个敢来赛几只,台上捡碗带筷来。
郭:唱歌唔消侃大话,莫逞你是老行家;
自古英雄出少年,人到老时才情差;
会唱几只锼歌子,七搭八搭冇“顺车”;
好比台上粉丝样,唔经(亻厓 )筷子两夹叉。
邱:你若冇邪定有癫,饭曾瓦冇盖气冲天;
将比深山乌桐了,红格冇亻厓 黑格甜;
辣椒越老越加辣,桃子越老越较甜;
十字街头卖蒲杓,还要(亻厓 )老格更抵钱。
郭:是好是歹不用慌,两家山歌斗一场;
老姜冇(亻厓 )子姜辣,老蒜冇X嫩葱香;
一旦新官来上任,老官自然要退堂;
自古老辈让后贤,请你下台亻厓 坐桩。
……
7、猜诂歌,又称谜语歌。“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出现美来”,这就是兴国猜诂歌的本领。其常用的一个手法是在比较中,选择其它事物不具备的特征或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描写,而这个恰恰是本事物的特征。这样表现可以引起猜者的好奇心理。如:
新做大屋冇上梁,同胞兄弟各爷娘;
容易年少容易老,恩爱夫妻不同床;
大官大员都做过,可惜官运不久长。
又如:
你用枪打冇窟窿,你用麻强绞不拢;
你用利刀斩不断,八十公公咬得动。
再如:
世上有件无价宝,不论哪个离不了;
你想看佢看不见,你想摸佢摸不到;
别人用得多,自已用得少;
若问宝贝在哪当,就在各人身边找。
上三例,所说的事物,似乎是互相矛盾,世间好象根本没这样的事。但,猜呀、猜呀,一旦有人揭开谜底,第一则是“演戏”,第二则是“水”,第三则是“姓名”,人们才恍然大悟,惊叹谜面的奇巧,这才叫“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中。民间流传有大量的猜诂歌,大都形象精巧,极有魅力,充分展现了兴国客家人的创作才华。
8、乱弹歌,这是戏谑性山歌,以供人娱乐为主。通篇看来,全是荒诞无稽的不经之谈,只给人逗笑取乐而已。但要注意有趣味而不低俗,才能使人笑得健康、怡悦。如:
从来唔唱“舌谎”歌,风吹磨石下大河;
隔壁邻舍女恭 赖子,女恭 了老弟女恭 阿哥;
昨日放鸭上高山东,火烧岭上捡田螺;
捡只田螺三斤半,挑出肉来四斤多;
爷老讨亲崽扛轿,看稳外公讨外婆。‘
……
此外,尚有拆字、组字、药名、地名、数字等编成的特形歌,但其局限性较大,编得好的不多,恕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