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舟、吃粽子
挂艾叶、喝雄黄酒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艾节、五月节
↓↓↓
在古代民间,五月俗称恶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滋生出各种病虫害和疾病。
因此在端午时节,家家户户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佩戴彩丝、香囊,全家人采杂药煎汤沐浴等,均为祛病、辟邪、除瘟等。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之外,
你知道还有哪些民俗活动?
四川的农村端午节有没有不一样的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民间习俗多是起源于乡村,传统的端午习俗也是如此。四川农村的端午节习俗很多,且在唐宋时期即广泛流行。
活动
◆划龙舟、抢鸭子
端午民间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江河展开的,与其节日的来历密切相联。以“水”为中心的端午节活动,首推划龙船,抢鸭子。
划龙船,以宜宾以下,重庆以上的长江沿岸地方开展得最为兴盛。
农历五月初五,正好是当年春鸭养成的时候,配合划龙船比赛,扩大民众的参与性,扔一群活鸭至水中,任由好水性之人狂欢疯抢,岸边围观民众呐喊助威。
饮食
◆吃粽子、盐蛋、喝雄黄酒
咱四川人的端午节日食品少不了吃粽子、盐蛋、苋菜,喝雄黄酒。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最大众化的粽子其实仅是用糯米和饭米混合,如加入洗沙、红豆等,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馅。
品食粽子最传统的食用方式是必蘸红糖水;盐蛋最常见的是咸鸭蛋,也有用鹅蛋的。
风俗
◆挂艾叶
“端午不吃蒜,鬼从门前钻。”大蒜有杀菌功效,端午节吃大蒜,还有驱邪防病的意思。
四川民谚:“端午门挂菖蒲草,熬锅艾篙洗水澡”。
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四川乡村
端午节信仰习俗还有很多
佩香囊、悬挂钟馗像、驱五毒等
接着往下看
↓↓↓
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形状不同,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挂钟馗像
顾禄曾在他的《清嘉录》中也有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五月初五端午节,夏天到来,毒物滋生,古人误以为是鬼怪,所以请出避邪的钟馗像,挂在家中,用来镇宅驱邪。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亲!
你知道端午节
农村还有哪些什么习俗吗?
欢迎分享!
来源:四川在线、川味中国(图片来自新华网)
编辑:米强
校对:范莉
审核:官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