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姑蔑城下、灵山江畔,龙游这座千年古城吹响了打造教育铁军的号角。
8月11日起,80位来自全县的老师、班主任、校长齐聚一堂,平时总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他们,这次则都坐在台下,三天时间里,他们将认真聆听11位浙派专家带来的培训大课。
这也标志着龙游教育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三明工程”正式启动。当天,龙游县教育局与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举行了合作培养项目签约仪式。同时,“龙游教育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教育智库宣告成立,并举行了顾问导师聘任仪式。
什么是“三明工程”?
该项目由龙游县教育局与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批明珠校长、明珠教师、明珠班主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通过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家群落,促进人才集聚工程的有效实施,助力‘区域明珠型城市’建设发展。
龙游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方伟军说:“在高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将龙游建设成为‘浙西新明珠’的总体目标,实施‘三明工程’,希望能助推一批老师们从优秀走向卓越,打造出一支教育铁军,推动龙游教育水平迈向一个新高度。”
作为龙游“明珠校长”培养代表,龙游中学校长邱建军参加了首期研修班,他说:“作为校长,平时工作忙,难得有这样参加集中培训的机会。培训期间,我会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向导师学,向优秀的学员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实现教育理念更新,管理教学能力提升。”
作为龙游“教育名家”代表,浙江省特级教师、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赖丽珍发言称, “发展高质量教育,校长、教师、班主任毫无疑问是核心也是关键,感谢教育局搭建了这个好平台,让老师们有机会开阔眼界、提升水平。”
“双减”政策下,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学校?面对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耐力差、肺活量小等问题,老师们该怎么做?创新人才该怎么培养?在启动仪式和研修班上,多位教育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直面教育教学中的痛点,分享了各自的教育主张和观点。
01
“好的教育,绝不是靠抢跑,靠加班加点”
张绪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总顾问,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聚焦国家对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张绪培从新征程、总要求、新课程三个方面阐述架构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
张绪培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他认为,“只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的作用就在这里。”
但让他痛心的是,部分老师和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有天赋,有的地方却一点不感兴趣,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不一样的人变成一样的人,那就走错了。”
张绪培说,现在还有些教育观点太功利了,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启蒙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通过启蒙让孩子读懂自己,然后才有创造的动力,才拥有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由‘外压’转向‘内生’,提高学生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学习力’。”
他对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题海战术深恶痛绝,“好的教育,绝不是靠抢跑,靠加班加点,只有记忆的学习一定是痛苦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大家课后都在补,等于都不补。内卷这个词说的很对,无意义的竞争,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要让学习真实发生,而不是大水漫灌,机械重复。”
“知识传授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一个健康、有教养、有德性、有理想的人,教育是育人的工程,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首先是引导孩子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张绪培说,读书如果只为了改变人的命运,那这种教育就走样了,如此培养出来的人将是相当自私的人。
教育的功利性,让学生不知道兴趣所在。张绪培举了一个例子,很久前他曾和几位获得奥数获奖学生简单交流了一下,问他们“以后会选择数学相关的方向吗”,结果其中一位学生回答说“这次获奖以后,我一点都不想碰数学题了。” 张绪培感慨道:“参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加分,其实从长远的目标看,这个奥数的学习过程,没有影响这名孩子的人生发展,花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当前中国孩子的负担太重,最后却学到厌学,这非常可怕。”
什么是好老师?在张绪培看来,“我觉得有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好老师必须有得意门生,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学科,学生毕业后还能选择这门学科相关的工作方向,这是终身的选择,这是真正影响人一生的教育。”
什么是好学校?张绪培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一所好学校,一定是学生喜欢的,一定是没有陪读生的。学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环境,比如要给孩子们一个试错的环境,比如要给予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权利,敢于犯错,敢于下决定,才能勇于创新,才能得到成长。”
02
“聆听家长呼声,推进多元评价去改变唯分数论”
何志英(全国“生态·好教育”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特级教师、采实教育集团理事长)
“双减”政策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何志英说:“如何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让学生的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让学校课后服务更好的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让学生学习能够更好的回归校园……何志英认为,这些呼声,不仅仅是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需要学校和老师们进一步探索的改革内容。
“推进多元评价去改变唯分数论,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教育手段来满足学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我们更多更高效的家校共育来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何志英表示,因此,在“双减”政策下,这是教育人面临的一场新挑战,只有顺应形势的发展,更好的实践探索,才能让学校真正成为同学学习的沃土,教师成长的摇篮,校长梦想启程的地方。
何志英认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老师们携手共进,一起向美而行,向好而立,那么就一定能创造美好教育的春暖花开。
03
“成长路上,引导孩子将昨天的自己视作参照物”
虞大明(浙派名师名校长,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
作为特邀浙派专家,虞大明围绕“思辩课堂的思与辩”、“盘点成长路上的关键词”两个主题,与研修班上的龙游县老师们分享了个人感悟。
平时,虞大明就最关注跟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培内容,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他说:“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要靠课堂教学来达成,教师的成长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在虞大明看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知儿童、懂教学的,始终关注童心、童趣、童味,让学习真实而有情趣地发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心中装着每个孩子,用爱心构筑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点燃每个孩子向美、向善、向上的热情;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领导力,带领团队不断奋进、开拓,创出办学特色和品牌。
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耐力差、肺活量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和老师们。虞大明说:“这主要还是跟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地、只注重分数相关。我个人非常喜欢运动,尤其是长跑,我已经跑完8届全程马拉松,真切感受到运动的益处。在学校,经常有学生跑到我办公室来预约跑步,我特别开心。”
虞大明到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后,坚持在大课间活动时带孩子一起跑,一个班一个班轮过来,每次跑完,他都会问孩子们“累不累”,学生们都会笑着回答他“不累不累、特别快乐”。一年来,老师们、孩子们跑步的热情高涨了。
虞大明说,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致力于“狮子健体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希望孩子们能像狮子般强健,学校还跟阿里钉钉合作,打造智慧体育课、视觉管家等。
至于学校的课外服务,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是寄宿制学校,通过“星光晚间”课程来落实课后服务。
有人戏言,真正戒不掉培训班的是家长。虞大明认为这句话不无道理,他表示,培训班盛行的主要根源,可能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知根深蒂固。
“很多培训班都在拔苗助长,课外培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课余时光,导致孩子们的童年阴云密布,终年不见阳光。”虞大明说,好的教育,好的教师,好的家长,应当积极地把阳光引入孩子的生长历程,如果没有能力引入阳光,至少不应该阻挡阳光。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明白:人生就像马拉松,成功与否,跟起跑线没有多大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耐力、节奏、信念、信心等。”虞大明表示,他建议老师和家长们引导孩子将昨天的自己视作参照物,只有这样,才能不停地看到希望,才会不断地享受到成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