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节后上班第三天
大家的状态都调整过来了吗?
上班一见面
同事之间问得最多的莫过于
“假期耍得咋样?”
前天
成都市文广旅局公布了一组数据
里面也许藏着问题的答案
↓
虎年春节假期
成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
520.1万人次,同比增长3.9%
实现门票收入4360.4万元
同比增长9.0%
嚯哟
看来大家假期都耍得
巴巴适适
除了常规的热门选手
比如西岭雪山景区
及成都周边各大古镇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
更是迎来首个春节“黄金周”
景区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累计接待游客7.7万人次
图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其实
成都新晋的好耍处不止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
从这里出发
一整个圈圈都是“打卡地”
这个“圈圈”
正是成都最大的公园——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
▲图据 成都发布
01
一条翡翠项链
圈出成都人安逸生活
不久前
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全环贯通
133平方公里的面积
121个特色园串连成珠
一幅美好的公园城市画卷
缓缓展开
▲图据 成都发布
作为幸福成都的承载地之一
环城生态公园
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
各500米范围以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
跨经12个区
涉及约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
以绿道开敞空间为载体
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图据 成都发布
这里规划建设了
文化设施640处、体育设施1050处
提供慢行、跑步、足球、健身保健等
多类型场地及设施
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
▲图据 成都发布
不仅如此
这里还具备了
景观农业、生态农业功能
借助绿道生态
将都市田园与村庄错落有致的
大地生态景观一一呈现
▲环城生态公园农业区 图据 成都发布
天性喜欢放敞的成都人
从此刻开始
又多了不止一种
亲近城市、亲近自然、亲近四季
的方式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
绿色低碳的理念
也渐渐根植于成都人心中
▲环城生态公园 图据 成都发布
据统计
近四成游客选择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
到达环城生态公园
园区周边交通便利
换乘地铁、公交或用骑车的方式
前往公园广受市民游客推崇
▲市民在成华区圣灯公园绿道骑行 图据 成都发布
园内也有多种绿色慢行交通方式
公园那么大
跑步、骑车、租赁电瓶车
多种游玩方式可
解锁[小鼓掌]
▲图据 成都天府绿道
未来
环城生态公园全面建成后
将形成一个串联中心城区的
无障碍慢行和骑行系统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才能实现
统筹兼顾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才能实现相辅相成
▲ 摄影 孙琳
02
一鼓作气
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同时全会还指出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标一致,必须积极有为,加快推动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的更高质量发展。
全会还强调
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加注重强链条、促创新、育生态,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 摄影 孙琳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
根基与命脉
成都正积极落实“双碳”战略要求
主攻
光伏、氢能、锂电池、绿色低碳服务
四大领域
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银隆氢燃料电池车“奔马” 图据 成都日报
成都获批
工信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
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
正在筹建全国唯一
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其中
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
初具雏形
▲ 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成都金堂 图据 成都日报
▲ 2021年7月,东方氢能产业园在郫都区启动开工,图为规划设计图 图据红星新闻
▲ 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车 图据 成都发布
▲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新能源车 图据 成都发布
绿色低碳产业要持续发展
还离不开
科技和创新的强力支持
2021年底
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
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
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
是以“碳中和+”为核心
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
打造全国领先的
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
产业发展“引擎”
▲ 天府永兴实验室位于天府海创园内 图据 成都发布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成都一直步履不停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下一步
成都将实施绿色低碳产业
“十个一”行动计划:
制定一个产业规划
出台一套产业发展政策
成立一个招商专班
组建一个产业联盟
设立一个国有平台公司
建立一支产业基金
搭建一批创新平台
打造一批专业产业园区
召开一批会展论坛盛会
构建一套专家咨询跟踪研究机制
力争到2025年
培育6家以上百亿级链主企业
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
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03
一点一滴
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021年
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
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
为十年来最好水平
人均碳排放
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
……
▲ 图据 成都发布
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
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优势
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也已成为成都人的日常
绿色出行
“轨道、公交、慢行交通”
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正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从乘坐绿色节能公交
▲ 图据成都日报锦观
到绿色货运配送
▲ 成都城市共同配送新能源车辆,图据 成都交通运输
再到全市共享单车
日均骑行次数超过185万人次
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
▲ 图据 川观新闻
以及
“蓉e行”平台累计申报
私家车自愿停驶36.8万天
智慧停车信息平台
整合停车场2500个、共享车位超50万个
......
看似一个个小动作
却对减少碳排放有大意义
绿色生活
自成都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来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0%
在全国率先实现
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 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位于武侯区簇锦街道 图据 成都日报
绿色创新
在成都
吃顿饭还能攒碳积分?
没错!
在“碳惠天府”小程序上
无论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还是自觉节约能源
进行垃圾分类等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
都能获得政府奖励积分
可在线上兑换奖品
▲ “碳惠天府”是成都首创提出的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品牌,这一绿色公益平台在2021年5月13日正式上线后,立即成为一种新风尚。
遥望雪山
早已成为成都的一张靓丽名片
▲ 摄影 孙琳
而雪山之外
成都人的“神仙日子”也随着
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
日益彰显
而越发的惬意舒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让我们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
一起助力推动
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