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绝症,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
长命百岁,却在整个人生中都要面对某种难以启齿的隐痛。
哪一样更不幸?
因「小病」自杀的人
夏季闷热潮湿,有不少人饱受湿疹、过敏等皮肤疾病反复持续的困扰。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小病」是不严重的。
韩国笑星朴智善在去年 11 月自杀了。她从中学起就由于皮肤问题多次就诊,严重到休学。皮肤时常瘙痒,睡觉时会不知不觉挠得脸出血,不得不把手绑上。疾病的恶化,可能诱发了她的自杀。
皮肤瘙痒这样的「小病」也会痛苦到让人放弃生命的地步吗?
会的。
疼痛具有「痛觉敏化」效应。在连续疼三到六个月之后,大脑会锁定这种认知回路,遇到不足以引发痛觉的外界刺激,甚至根本没有外界刺激,也会产生疼痛。
越忍着痛,人越敏感。到最后,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患者感觉难以接受。
很多慢性躯体疾病和疼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障碍;反过来,焦虑和抑郁也有可能导致躯体疾病加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折磨人的「小病」碰上共患的精神疾病,可能比「绝症」可怕。而社会对这群人痛苦的选择性忽视,比疾病更危险。
不致命的疾病
致命的痛苦
「差不多快三年了吧,现在哪都不愿意去,我就待在家里,天天捂着耳朵,忍着忍着就过去了。」
耳鸣无法用「疼痛」来衡量,很多长期耳鸣并不是所谓大病的预兆,病因比较复杂。
它却与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增强的关联性相当显著。五成到九成的耳鸣患者伴有抑郁或焦虑,重度耳鸣的患者中,9% 的女性和 5.5% 的男性尝试过自杀。
吵闹的摇滚音乐能达到 110 分贝,而耳鸣在脑内产生的「音量」可以跟这个接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样容易与精神疾病共患的「小病」还有很多。
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狼疮、甲状腺功能减退
久治不愈的湿疹、银屑病、空鼻症、飞蚊症、溃疡性肠炎、腰脱、慢性神经痛、纤维肌痛。
严重的痛经……
它们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致命疾病」,但带来的痛苦只有患者最清楚。
你身边的人可能正在经历。
慢病带来生理上无穷尽的疼痛或不适,心理上的孤立和自卑。它们互相促进,形成一个难以逃脱的环。
疼痛,不必总被忍受
北京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估计,中国有 8000 万慢性疼痛患者。
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 2779 名 65 岁以上的患者中,约一半人每天都疼痛,而 21.6% 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药物或其他镇痛治疗。
这还不包括那些诸如耳鸣、瘙痒、呼吸不畅等不「疼痛」的慢性不适。
从小被教育「吃苦耐劳」,遇到病痛「忍一忍就过去了」,是很多国人的常态。
疼痛的破坏力并不一定依附于其他疾病。疼痛本身就带有破坏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你身边的父母、亲朋、好友、同事中,很可能就有人在默默病着、痛着,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就诊,也没有告诉他人,继续默默装作过着「正常」的生活。
关注患者精神健康,打断慢性病痛与抑郁、焦虑、自杀的「闭环」,是一项需要患者、医药界和亲友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现在,有许多新领域正在敞开。比如说,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疼痛科」,但不少医院已经开设了这个科室。
各种神经痛、肩颈腰腿痛、癌痛,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遗症、痛风等其他科室难解决的疼痛困扰都可以找疼痛科。
提供相关医疗支持的还包括康复科、慢病管理科,以及精神科心理科等。
对患者来说,如果病痛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不妨转变就医思路,从寻求彻底医治,转向寻求症状缓解、精神疏解。
点击下方图片
在线咨询疼痛科、精神心理科医生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是很多慢病和慢性疼痛患者要面临的事实。
对于旁观者而言,患者的痛苦和挣扎并不直观可感。当身边人因为「小病」求医,甚至影响工作和学习,不少人会觉得厌烦、矫情,甚至恶意揣测患者是否是装病。
偏见,恰恰是让很多慢病患者精神与身体状况恶变的催化剂。
面对慢病和慢性疼痛患者,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至少可以不去雪上加霜。
耐心和包容,就已经能帮到对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