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州桥的诸多伟大之处,在茅以升先生那篇文的条分缕析中,已经说得足够清楚。
茅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更为有力。他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说完那句话,到现在已经接近1400年了,赵州桥雄姿依旧,静卧如初。
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包工头李春和他的筑桥团队,当初是如何打造出这样一座神桥,既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弓形大石拱,又保证了桥身的结构精巧优美,他还在桥栏上雕出了精妙绝伦的图案,他又让桥的身姿与周围群山和谐共处,显得不突兀也不拘泥。
而最为重要的,他建设了一座接近于不朽的桥。
据史料记载,赵州桥曾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最近的两次,1963年洪水,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龙嘴再往上就到了桥栏,据当地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有很大的晃动。而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仅40多公里,却没有遭受到破坏。
这简直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可惜,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有关包工头李春先生的更多资料,哪里人氏,生卒年表,还有什么建筑成就,一切都是谜团。有人推断在隋朝时期,这些建桥者的身份是卑贱的,几乎不足之道,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在历史中留下更多的文字记载。
我认为这简直是一件令人悲痛的损失。
假如李春也能获得鲁班那样的崇高地位,并被推尊为包工头的祖师爷,从而使所有的工程施工都能朝着不朽的方向建设,每幢建筑都能具有千年的生命力,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古代包工头李春先生。
毕大费原创,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