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南京的夏天,上世纪一直有火炉之称,其地理位置极不利于夏季的季风吹向市内,因而酷热之期,超过百日。
南京每年伏天的中伏,每四年中有三年是二十天,一般出伏后仍要热上一个月左右,这百日之间,居民绝大数在家洗澡,而去澡堂(即浴室)洗浴的人少之又少,澡堂生意在夏日,一落千丈,职工们的工资就成了问题,自六十年代起(以前不敢揣猜),秦准区的商业服务公司,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领导们是深入基层浴室,与职工们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玉新池的职工提议,可不可以让空闲无事的工人们去卖卖冷饮,而夏天正是冷饮销售旺季,与浴室生意低落,正好时间相吻合。上级领导立即认为主张很好,且可行,于是向区政府汇报,并将拟好方案上报,那时南京最大的冷饮厂是城北鼓楼的糖果冷食厂及太平路上的南京食品厂,政府一牵头,秦淮区各浴室,便分头行动,各自订好每日进货数目及冰棒种类,专人去工厂取货后各自返回择地叫卖,也有浴室愿卖西瓜的。八仙过海,神通各显,一些老职工,找到浴室附近的一些工厂洽谈,各工厂的职工工会夏季都会每日给一线工人发放冷饮,起码一支冰棒,也有的图省事发钱的,浴室职工们如果联系上单位,一次性就解决了问题,双方皆大欢喜,于是,浴室职工们也解决了淡季生存问题。
夏天天热,剃头店也就是理发店生意很好,人们认为,天热,头发长得快,勤剃头,勤洗澡。遍布南京城的私人理发店,这时早早有了度夏的准备,一般是准备好一块约2米宽1米长的长方形马粪纸,一般双层或三层,用麻绳穿扎紧实,就成了一个土风扇的扇叶,而在室内房梁上固定装好一只定滑轮,土扇叶的下端,各拴一绳索,一头固在墙上,另一绳索穿入梁上滑轮,吊在理发店的正中屋梁,用粗绳拴上马缝纸做的大风扇通过滑轮,下面有人不停地拉拽绳索,以扇叶摆动产生阵阵凉风,以解决来剃头的顾客们的燥热心烦。一般是理发店店主的家属干这事,也有闲在家的子女,轮流拉扇,以解闷热,倘如拉扇的手停不动了,立即会遭到叱骂。
(张辉提供)
这样一来土风扇就送出阵阵凉风,以达到降温效果,客观上也不慢待顾客,使顾客也感受清凉习习。理发人多,依次坐着排队等待,皆是常事,店主们通常还备有小人书,让等候的人观看,以分散焦虑心情,笔者那时许多需花钱租看的小人书,都曾在剃头店里看了,那时心里想,真上算!那时的吊扇,是个奢侈品,私人住家,尚不普及。笔者幼时去理发,曾亲临感受到过土风扇的凉风,时隔经久,隐约记之。
文章来源: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最忆是金陵”公众号
作者:王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