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观众对节目的审美和要求越来越高,打造一档受欢迎的综艺也越來越难了。
为协助新手电视节目制作人打造出更优秀、传播度更广的综艺节目,韩国知名编剧郑淑女士在《韩国综艺节目如何讲故事》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综艺节目的内容构成、创作方法以及后期节目的推广流程。
《韩国综艺节目如何讲故事》最大的特色,是以故事思维为切入点,解码打造爆款综艺节目的套路。这本书适合电视节目策划人,以及综艺节目爱好者阅读。
今天,我将以观察类综艺为研究对象,结合郑女士在《韩国综艺如何讲故事》一书中的爆款综艺特点,为大家讲解观察类节目的特点和崛起原因,分析大众对综艺节目需求的转变。
一、观察类节目的崛起观察类节目,又被称为综艺版的《楚门的世界》,主要由“第一现场(真人秀)+第二现场(演播室观察员评论)”两部分组成。节目成员主要有主持人、观察者以及被观察者(出演者)。
每一位出演者都是主角,他们通过真人出演和真实反映,为我们提供一部可圈可点的年度大戏。而观众和节目里的嘉宾一样,都是兼具上帝视角的观察者。
观察类节目在初期的观察对象主要为明星,其套路是以明星的私生活及不为人知的一面为话题来赢取流量。
我们在《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里看到了明星父母的育儿日常;
在《妻子们的浪漫旅行》和《幸福三重奏》里看到了明星夫妻的生活琐碎;
在《女儿们的恋爱》里看到大龄女明星也有和我们普通女孩子一样的恋爱苦恼;
在《我和我的经纪人》中了解到了明星及其经纪人在私底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这种以明星为话题的综艺节目,为观众观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偶像的机会,明星也因自己接地气的本色出演而吸粉无数。
后来,观察类节目的观察对象从明星变成了素人。
日综《别被狼君所欺骗》便是一档素人参与的节目,5位女生需要在5位男生中排除“渣男”,找到真爱。这档被称为“恋爱版狼人杀”迅速走红,并被其它国家相继模仿(如中国版的《真心大冒险》)。
韩国则推出升级版“恋爱狼人杀”《恋爱捕手》,在男、女嘉宾中均设有“爱情捕手”和“金钱捕手”,增加嘉宾身份和剧情走向的观察及推理难度。
出演者范围的扩大提高了大众对节目的关注度,而“第二现场”的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上帝视角”观看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二、观察类节目与其他类型综艺的异同和其它类型综艺一样,观察类节目的叙事主要由“第一现场(真人秀)”完成,整个叙事过程主要分为人物设置、任务执行和任务完成三个阶段。此外,观察类综艺与其它的类型综艺相比,还有以下三大特点。
1、较之于韩剧,它重理性而非感性,重自然而非套路很多人在看观察类节目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观看韩剧的感觉。这个得归功于韩综复合式的叙事方式。
在呈现人物故事线的时候,韩综开始结合了戏剧、电影以及纪录片其它影视类型的拍摄和剪辑的手法,让观众在这种戏剧化、电影化的讲故事过程中,更容易置身于人物的困境和氛围,与主角感同身受。
可观察类节目毕竟是一个为观众提供“干货”类的节目,它需要从一系列感性情节中,提取出更有效解决人物困境的方法。
因此,在点评环节,要求观察者用客观和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行为的内在动机,甚至会让相关人士提供专业的建议。
除此之外,观察类节目并没有刻意的套路,不会像韩剧一样故意营造罗曼蒂克又或是惨绝人寰的氛围,一切剧情只凭借人物的喜好来进行选择。自然发展的剧情更贴近真实的生活,让观众更有实感,得到共鸣。
2、相比于竞技类综艺,它重过程而非结果观察类节目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时会融入生存游戏的属性,比如恋爱观察类节目《heart signal》。
节目最大的看点,就是编辑已经通过后期的处理,来抓拍、剪辑好一些对情感选择的关键细节,从而放大出来。
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更加客观地去分析参演者每一次的反应和抉择,并结合专家的分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属于自己“爱的领悟”。
不管10位素人是否拥有幸福的结局,对观众而言,我们的收获,是通过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情感过来人和参演素人的自然表现。学会如何识别、预测和总结每一个反应和决策对各自心仪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学会如何通过表情、语言和肢体等积极的互动,来建立、经营和修复一段亲密的关系。
而另一档生存型的观察类综艺《新职员诞生记:好人》,则把直接把残酷真实的职场搬到直播间。
我们在每一位初出茅庐的实习生身上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和这些优秀实习生们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要求上的差距。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节目,而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职场的生存方式、成长方式以及潜规则。
我们明白到,原來有些人赢在起跑线上,却败在了终点;有些人尽管输在了起点,却笑到了最后。我们在素人出演者身上学会了高效处理工作的技巧,也被他们认真、执着和坚持的工作态度所鼓舞。
因此,观察类综艺的目的,是通过出演者的多样选择,來呈现生活中的各种可能。通过这些选择,我们学会多样的处理方法。因为最重要的不是这一次的结果,而是下一次的成功。
3、与情景喜剧相比,它重痛点而非笑点综艺诞生的初衷是为观众提供欢乐。所以早期的综艺多以情景喜剧为主,通过一系列的刻意套路,来设置笑点。比如制造误会、错觉、讽刺、不合理或失衡的情节和角色,形成戏剧冲突。
但观察类节目的重点是挖掘大众痛点,让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对节目中的人物困境身同感受。在观看节目时,我们会不有自主地想:正在发生的不光是别人的问题,而且也是我的问题。我之所以坚持看完整一期节目,不是为了窥探别人的隐私,而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已婚女性可以在《做家务的男人》中观照到自己婚后的日常缩影:不管是全职主妇,还是职业女性,在婚姻生活里都包办了大量的家务活。
节目不仅让已婚女性得到了共鸣,同时也宣扬了鼓励男性参与家务,共同承担家事的理念,为婚姻的维护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思路。
再比如一档以“青春期亲子关系”为痛点的韩综《孩子的想法》,它的第一现场为日常亲子沟通不顺的问题场景,第二现场则分别邀请“父母团”和“孩子团”共同探讨亲子问题。
“孩子团”的发声让父母更了解叛逆期孩子的真实想法,而“父母团”的分享,也让孩子更了解父母对自己最深切的期待和爱意。
三、从“娱乐至上”到“后观察时代”看大众的需求转变综艺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产物,多被安排在每周末的黄金时段播出。
随着快餐文化的渗透和蔓延,综艺成了现代人追求欢愉和趣味的最简单方式:试想一下,足不出户,打开电视,捧腹大笑一个小时,就能咸鱼翻身,满血复活。
我们希望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摒弃职场上步步为营的理性思考,只享受有趣的情感性刺激。
然而,观察类综艺让我们看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生活的其它可能性。它把综艺从“娱乐至上”带入了“后观察时代”,把我们从“粗浅的”感官享受,引导回“深刻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对他人的关注转向了自我内心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不再单纯八卦别人的人生,而是通过八卦别人的人生来审视自己生活场景中的每一个选择。综艺节目也在创新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品质和内涵,不再停留于无脑式的肢体搞笑,而是在笑声中赚取观众的眼泪,在眼泪中收获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