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第三次反围剿,毛主席用一“打网”战术与蒋介石较量,三战三捷(打破蒋介石四次围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3 11:34:1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155    评论:0
导读

1931年5月31日,红军突然向建宁城发起攻击,于18时攻占该城,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是在其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足一个月开始的。 本文开头第一句话是箫吹明月特意写上去的,因为在写下“国

1931年5月31日,红军突然向建宁城发起攻击,于18时攻占该城,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是在其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足一个月开始的。

本文开头第一句话是箫吹明月特意写上去的,因为在写下“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是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足一个月开始的”这句话的时候,箫吹明月忽然想到了鲁迅 《秋夜》一文中开头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箫吹明月觉得这两句话朦胧之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多余,是幽默,是孤寂,还是有诗意?反正网上对鲁迅这句话有争议。箫吹明月认为,不管怎么样,只是如此表述罢了,至于真正的含义,也许只有鲁迅自己知道。

不管第三次“围剿”开始的时间在语句上怎么表述,反正前两次对红军的“围剿”都失败了,蒋介石很生气。

小小井冈山,区区3万红军,一派鲁涤平领兵10万,二派何应钦领兵20万,愣是没有把红军干趴下,反而使国民党军损兵折将,使红军越来越壮。

3个人打1个人不行,6个人打1个人还是不行,这样的事情,搁谁都生气,搁蒋介石那里更生气,因为蒋介石生气生惯了。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电视剧《安家》台词中,又给出了这句俗话的下一句;将军也分廉颇和赵括。军事科班出身的蒋介石想了想前两次失败的原因,按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俗话一分析,知道在打仗时,交战双方不能只是兵力上的比较,问题出在“将”的身上。

原因找到了,那就直接换“将”。再一再二不再三,看来蒋介石很注意俗话的研究,因此,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不用“指派模式”了,决定自任“围剿”军总司令,并亲自改组南昌行营,重新调集人马,组成4个军团,共18个师和2个独立旅。此外,还调来5个空军队,配有几十架飞机协同作战,总兵力达30万。同时还聘请了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来到南昌具体部署“围剿”作战行动时还赌咒发誓说:“这次围剿如不获胜,死也不回南京。”

蒋介石都发毒誓了,看来是真生气了。

而战争胜败岂能是发毒誓所决定的吗?

不过,蒋介石摆下的阵容确实不同寻常,除了派出其嫡系部队,只看看这些后来耳熟能详的将领的名字,也确实让人感觉阵容强大:何应钦、陈诚、朱绍良、蒋鼎文陈铭枢、上官云相、蔡廷锴、孙连仲、高树勋、卫立煌等。

在战术运用上,蒋介石也一改前两次“围剿”的做法,用“长驱直入”“集中兵力于左、右两翼,分进合击”取代了过去的“步步为营”。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先通过长驱直入的大举进攻,击破红军的主力,捣毁中央苏区,然后再进行“清剿”。

这是毛主席与蒋介石第一次在战场上直接较量。

然而这又是一次十分不公平的较量,当时根据地红军只有3万余人,从兵力对比看,这场较量将要在1:10的悬殊比例下进行。

除了悬殊的兵力外,由于第三次“围剿”比预料来得快,红军还面临着其他诸多困难条件:准备工作不充分;指战员在第二次反“围剿”的苦战之后尚未休整;人员也没来得及补充;部队远离原有根据地,正分散在闽北闽西一带做群众工作和筹款,一时没有集中起来。

蒋介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精心“围剿”都这么难,难不成还让红军吃饱喝足休息好,一切准备齐了再“围剿”?

在严峻的局势面前,毛主席、朱德十分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指挥部队收缩集中。他们最初曾设想在闽赣边界布置战场,消灭敌进犯军一路,再及其他;但很快就发现这次“围剿”规模之大和来势之猛,立刻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下决心集中主力,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在具有良好群众条件的根据地内部,“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打破这次“围剿”。

该出手时就出手,蒋介石对共产党从来都不手软。

从7月1日发起进攻后的20多天时间里,蒋介石指挥30万大军由北而南,汹涌而来,一下子几乎占领了全部根据地。与此同时,雪花般的“捷报”也纷纷传来:“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广昌城头”“宁都不战而克”“瑞金落入国军之手”……南昌行营热热闹闹,蒋介石欢欢喜喜。

可是,热闹过后,蒋介石的脸却阴沉下来:浩浩荡荡30万大军,20余日竟没找到红军主力。

什么是“围剿”?那还用说,就是用武力将目标包围起来加以消灭,可是,20多天竟然没有发现“目标”,岂不是白白“围剿”。

军主力到哪里去了?

原来,在蒋介石下达总攻命令前一天的6月30日,以毛主席为首的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就已判明敌人即将发动第三次“围剿”的情况,并决定:新成立的独立第4、第5两师和第3军第9师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以南地区,第4军第12师在南丰以南和东南地区,协同当地地方部队和赤卫军、少先队,以运动防御和游击战迟滞敌人前进;分散在闽西北、闽西、赣南广大地区的红军主力迅速收拢队伍,向苏区中心区回师,准备适时转入反攻,粉碎敌之“围剿”。

与此同时,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也在苏区人民群众中,广泛地进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和戒严、侦探敌情、对敌军宣传、坚壁清野、拆毁敌军过去做的工事、破坏敌人可资利用的道路和桥梁等工作,并命令在赣江西岸活动的第7军东渡赣江,同红军主力会合。

毛主席不断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从战争学习战争,逐步形成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他在1929年4月5日代表前委给中央的信中,作了这样的概括: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

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这种正如“打网”的战术,比喻的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毛主席的战略战术秘诀,也是毛主席在以后与敌人较量中继续制胜的“法宝”。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

现在再来看本文前述的毛主席关于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部署,全部与毛主席的这一战术总结,一一对应。

敌人进了我根据地就是瞎子,失去情报,乱窜乱撞,而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报告给红军,红军再综合各种情报,集中优势力量歼灭敌人,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主力相继从各自工作区域和筹款区域出发,28日,到达苏区后部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千里回师赣南的战略任务。

“集中以应付敌人”,我军已经完成战略集中。

7月底,蒋介石、前敌总司令何应钦发现红一方面军主力已集中在他侧背的兴国地区后——可见其消息情报是多么滞后,立即集中9个师的兵力,分多路向兴国猛扑过来,企图围歼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

这个时候的敌人,可以说是饿虎扑食,好不容易发现红军主力,恨不能一口把红军吃掉。

敌我双方主力都云集兴国附近,形势十分严峻。

红军应当从哪里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打破敌人的围攻呢?这是摆在红军面前的一个最紧迫问题。

毛主席、朱德召集紧急会议进行研究,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胜追歼”的方针,避开国民党的主力,让他们深入赣南,无用武之地,红军则由兴国经万安向富田突破,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人后方,“打其可打者”。

这就是跳到外线打击敌人,正如毛主席所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谁把对方打趴下。

之所以选择富田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情报,敌军主力向兴国急进,其右侧的富田只有三个团防守,兵力空虚。

会后,红军主力从兴国出发,渡过于都河,避开了敌人主力赵观涛师和卫立煌师,从敌军的间隙中穿过,经老营盘向北,来到了泰和县的沙村,准备首先打击富田之敌。

然而就在这时,由陈诚任总指挥的第二路进击军,通过飞机侦察,发现了红军北上迂回的意图,于是抢先一步指挥18军2个师开进了富田,准备迎击红军。

在那时,敌人飞机侦察也够先进,空中转一圈,地面暴露的情况就发现了,陈诚得到空军情报,抢在我军前面,加强了富田守备,我军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个突破口,又被故人堵上了。

朱德

红军没有飞机,只能靠人工侦察和群众支持。获悉陈诚部已开进富田的情报,纯属意外,那是红军到达沙村的当晚,意外地抓获了敌军两名侦察员,经审讯得知的。而当时毛主席、朱德等正在开会讨论进攻富田的作战计划。

关键时刻的这份重要情报,使红军避免了即将到来的厄运。

这是无巧不成书,还是吉人自有天相?

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敌变我变,毛主席和朱德立即决定放弃攻打富田的计划,命红军主力马上折回,返回高兴圩一带的山林地区隐蔽待机,同时命令萧克率独立第5师协同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在北面以积极的行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迷惑敌人。

红军主力以急行军返回高兴圩,并未脱离险境。高兴圩面临赣江,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敌人重兵,显然这里也绝非久留之地。

能不能突破敌军严密的包围圈,在哪里选择突破口,再次成为关系红一方面军主力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就在毛主席、朱德为寻找突破口而苦苦思索的时候,红军总部的电台侦听到何应钦向“围剿”军发出的一份密报。在这份密报中,何应钦不仅严令“限十天扑灭共匪”,而且详述了各路兵力的行动部署。

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一份重要情报。

何应钦要是知道这个情报出自其手,岂不气炸!这又能怪谁呢?

正是这份重要情报,使毛主席、朱德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毛主席、朱德根据这份情报分析,认为陈诚、蔡廷锴、赵观涛和蒋鼎文等部战斗力强,不易突破,而东面由龙冈向良村、莲塘进犯的上官云相的第三路进击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弱。于是决定向东面的莲塘、良村方向突进,伺机歼灭上官云相部。

何应钦

突破口选定了,但是,如何向东突进也要冒很大风险:红军主力要穿过敌第一路进击军赵观涛师和敌第四军团蒋光鼐师、蔡廷锴师所在的崇贤、方达地域之间的20公里的空隙。

3万部队,穿过20公里的空隙,怎样做到保密?

这就要靠前文毛主席所说的“分兵以发动群众”战术,依靠群众,做好保密工作。

当然,红军也作了秘密行军准备,他们偃旗息鼓,急速潜行。经过一夜又半天的急行军,红军似离弦之箭迅速出山林、跨沟谷、翻山脉,终于穿过了兴国、崇贤之间敌军20公里空隙地带的8座大山,秘密地跳出了东、南、北三面敌人22个师的包围,于8月6日中午到达莲塘地区,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后方。

莲塘是敌人前进的必经之路。

毛主席、朱德等方面军首长观察地形后,选定了距莲塘约25公里的地域作为首战歼敌战场。

由于红军主要是夜间秘密行军,又有人民群众支持,行军消息密封不漏,敌人飞机侦察不到,敌人侦察员更是办不了,因此,国民党军对于红军主力的东进毫无察觉。

红军一到莲塘,就发现上官云相的第三路进击军第47师一个旅正毫无戒备地开向莲塘,我军决定集中兵力迅速歼灭该敌,并立即部署了伏击部队。

8月6日傍晚,敌上官云相的谭子钧旅进入红军设下的伏击地段。红军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发起袭击,很快就完成对该旅的包围。上官云相万万没想到他的一个旅竟被红军包围,急忙又派出一个多旅的兵力企图为其解围,可又遭到了红军阻击部队的迎头抗击,溃败逃回。

7日清晨,毛主席、朱德指挥红军向被围的敌谭子钧旅发起总攻,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即全歼该旅和上官云相听到枪声后派来侦察的一个多营,并击毙旅长谭子钧。

莲塘一仗,上官云相损兵折将。上官云相脑子也很好使,反应也快,为防不测,驻在良村的上官云相急令正向兴国方向搜索前进的郝梦龄部回援。

7日下午,郝梦龄急急忙忙地赶回良村。

红军对此早有预料,莲塘战斗刚一结束,红一军团立即奉命向东,直奔良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第三路进击军指挥部和郝梦龄的第54师紧紧地包围在良村,上官云相怎么也想不到他自己竟成了瓮中之鳖。

红军再次集中了兵力,向良村发起总攻,战士们奋勇地向敌人冲去,敌人纷纷向后败退。红军又是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把敌郝梦龄师大部歼灭。

上官云相和郝梦龄狼狈逃到闹坑北面40多公里外的龙冈。

红军在一天之内,连打两个胜仗,生擒敌旅、团长以下官兵3500多人,毙伤敌1000多人,并缴获了步枪、迫击炮、机关枪、电台、子弹以及马匹和骆驼等大量武器装备。

良村战斗结束后,毛主席、朱德原本打算乘胜追击逃兵打龙冈。8日,部队在开进途中得悉上官云相残部加上周浑元的5师,使龙冈的守敌增加到八个团。根据敌情变化,毛主席、朱德决定以红3军佯攻龙冈,率领红军主力星夜兼程向东挺进,出其不意地围歼刚从君埠、南陵等地缩回黄陂之敌第8师。

毛炳文任师长的第8师,在黄陂据守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又修好了工事,易守难攻。

11日晨,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部署,红三军团主力担任右翼迂回攻击任务,由中州经鹅公段、上下银坑迂回黄陂以东,断敌退路;红三军团和第7军向左翼攻击;红4军和红12军向敌正面主攻。

当天,13时30分,突然天降大雨。乘守敌松懈麻痹之机,红军以密集的炮火猛烈攻击敌人的前沿工事,几十名号兵一齐吹起了冲锋号。这时,林彪指挥红4军和红12军主力冒大雨发起攻击,一举突入黄陂,歼敌两个多团。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和红7军从东面发起攻击,歼敌一个多团。

5时,敌师长毛炳文率残部向洛口突围而去。红一方面军追击十多公里,又歼敌一部。

这次战斗,共歼敌约4个团,活捉敌团长陈启璜、杨茂财,俘敌4000人,缴获各种枪3000余支,机关枪30多挺,迫击炮11,电台1部,各种子弹40多万发。

红一方面军从8月7日至11日,在敌重围之中穿插行动,五天时间,三战三捷,共毙伤俘敌一万余人,取得中间突破的重大战果。

孙子兵法》说: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毛主席是否看了《孙子兵法》不得而知,从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来看,毛主席的用兵既符合《孙子兵法》又胜于《孙子兵法》,可谓“善用兵者”,而毛主席所运用的正如“打网”的战术在《孙子兵法》中是找不到的。

当红军取得三战三捷的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的时候,蒋介石当然又生气了,30万人马不但没有抓住红军主力,反被红军主力打了几拳,损失了一万余众,这个气怎么忍得了,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关键是,自己都发了毒誓了:这次围剿如不获胜,死也不回南京。照这样打下去,如何获胜?

蒋介石当然不肯善罢甘休。

接下来,毛主席和蒋介石又要展开更激烈的较量。

(因第三次围剿战事多,是毛主席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第一次斗智斗勇,直接较量,箫吹明月打算分几篇文章来写,敬请朋友们留意箫吹明月头条号文章更新,接下来的文章,希望朋友们更喜欢。)

声明:欢迎点赞、评论,欢迎大家点击“关注”箫吹明月。本头条账号文章均为“箫吹明月”原创,受“维权骑士”保护,如对本账号文章有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箫吹明月将依法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键词: 第三次反围剿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566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