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环被称为远东的华尔街,这里高楼林立,楼价世界之冠,是大银行、保险及地产业在本地和区域总部的所在地。自从1949年上海从姓资改姓社之后,香港就替代了上海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为国际金融资本及内地资本互相角逐场。
1985年4月18日,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开工,惊动了香港风水界,说其造型是三棱尖刀,每条边都是一条寒光四射的刀刃,分别指向港督府、汇丰银行和驻港英军部队驻地。
位于中环汇丰银行亚太总部大楼,这曾是世界最昂贵的大楼,建造时所有的配件都是预造的,结构钢件在英国制造,玻璃、铝制外壳以及地板在美国制造,内部设施组件在日本生产装配。就地理而言,汇丰大楼现址原为海边,而如今海岸线却靠填海而向北推出了数百米,但汇丰不算高的大楼仍背倚太平山,面平视整个维港海面,一览无余,可谓风水宝地。环视侧翼,大楼的西面,并排而立的是苗条的渣打银行大楼,其它挺立的楼群,虽高却显零落瘦小,无力与本楼的沉稳和大器比肩。唯有东边诸高楼气势逼人。
清晨六、七点钟的旭日东升之时,汇丰大楼便笼罩在长江中心、中银香港等摩天大楼的荫裹之下。直至八、九点钟,中银大厦的楼顶杆,形如两把利剑,将阴影直投汇丰的咽喉乃至心脏部位,有一剑封喉一箭穿心之意味,说起来确有惊心动魄之感。1989年颇具争议的中银大厦落成曾引发中环的风水大战,那场有形无声的战争之火一直燃烧到今天。
中银大厦这块地皮是由当时的港英当局为讨好中方,以远低于市值的价格将香港商业区中心位置的6700平方米原美利楼及周边土地售予中国银行。据说中银是中环唯一未曾请教过风水师的巨型建筑,但该楼所显露出来的杀气与霸气,足以说明它本来就不想与人妥协。中银大厦共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曾为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大厦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按照中银的说法,这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象征长城,代表中国。尽管楼主无意,观者有心,港人认为此楼攻防兼备、杀气腾腾。
1986年12月香港总督尤德(Edward Youde)访问北京时,因心脏病发作猝死于英使馆内,“中银大厦破坏港督府风水”之说更是甚嚣尘上。继任港督卫奕信(David Wilson)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请香港风水大师指点化解方法,在港督府花园正对中银大厦尖角的延长线上种植了三棵柳树,以化解“煞气”。但是柳树屡种屡死,港督府屡死屡种。
香港回归后,总督府改为礼宾府,但首任特首董建华直截了当拒绝入住,曾荫权则找来好友龙景铨查看风水,最后在礼宾府正对着中银大厦的那边墙外添建了一座锦鲤池。
中银大厦另一条边对着诺曼·福斯特爵士设计的汇丰银行大厦(1983年开工,1985年竣工)。其正立面直对维多利亚湾,一无遮挡,本来是上好的风水格局,但中银大厦开工当年,汇丰就发生业务惨跌。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楼顶加装了两门“大炮”(实为起重机),正对中银大厦,据说效果还挺灵验。
后来李嘉诚取得了中银与汇丰之间的地块,修建长江中心。左边是尖刀,右边是大炮,对香港风水师是个极大的考验。最终采用方方正正的平面,两角分别对着中银和汇丰,让双方的火力从自家墙外擦过去。
此外还在长江中心的南边修建“长江公园”,公园里除了用流水来改善风水之外,还摆放了一块巨大的茶水晶作为风水镇物。
“正正方方”的外型,即规规矩矩、谁也不得罪之意,消除所有突出的部分,为化解中银之杀气。李嘉诚是香港最大的地主兼土霸王,长江中心是多家外资银行的长期主顾,其中包括美国的高盛亚洲总部。在此租楼更有获取地头蛇保护之意,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
香港回归之后,中银大厦楼顶的双塔更像指向香港的尚方宝剑,中银的所作所为所展现出来的霸气更不亚于其大厦的杀气。从争当头号发钞商,到大举兼并多家中小银行,可谓来势凶猛,目前已稳居香港银行市值老二的位置。
而排行老大的汇丰也不示弱,兼并了排行老三的恒生银行,使其规模依旧数倍于中银。我们常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之争,盈利及市场占有的争夺,而在风水师眼里,这里却处处杀机四伏,刀光剑影,甚至炮火连天。
这是从中银大厦42层向下俯瞰。右边的建筑是香港立法会大楼。
有趣的是,每次刮台风把汇丰的大炮刮歪了,基本都会对着渣打总部大厦,渣打每次都会写一封正式信函提醒汇丰赶紧调整大炮的方向。真可谓是入乡随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