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家文化·千里共同途—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在家训家风影响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成为名臣显宦。汉魏以来数百年间,琅琊王氏家族中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风云际会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家族门第的绵延不衰,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家族子孙对孝悌、德行、勤俭、好学等家风自觉地承袭和恪守密切相关。
从汉末王祥至刘宋王僧虔以及以南入北的王褒,琅琊王氏都有告诫子孙立身处世的家训。王祥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五者为立身之本;王僧虔作有《诫子书》,告诫子孙不要凭借祖荫入仕,“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应读百卷书,勤学努力,建功立业;王褒著有《幼训》,要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释之学,同时希望兄弟之间手足相连,立身行道,始终如一;王筠在《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中则借沈约之言回顾了家族的兴盛历史,勉励子孙“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琅琊王氏·50字家规】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孝友村,王氏家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准则、为人处世的规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体力行,将之传承至今。
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闻名,堪称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时,顾不上休息,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日夜伺候。腊九寒天,河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为了让母亲吃上鱼,王祥躺在冰冻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来捕鱼。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晋书》中,作为历史佳话流传下来。
王祥的弟弟王览通情达理,一生爱护兄长,以友爱著称。两人的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到了东晋时期,王览之孙,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更是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
王览曾孙、王导之侄,“书圣”王羲之是琅琊王氏中文艺气息最为出众的子弟。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融通古今,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厉害,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受王羲之、王献之影响,琅琊王氏爱好书法的人很多,并且在书法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几乎每一代都有书法家出现。
管仲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不仅是治国大纲,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家庭同样也是如此。国无纲纪则乱,家无纲纪则废。王祥对此深有体会,把“临财莫过乎让”写进家训,教育族人在对待财物上要以礼避让、循礼行义、立廉知耻。
琅琊王氏虽大都官居高位,却不以官谋财,清俭自律,临财以让,将廉俭家风代代相传。
千百年后,我们重读王氏家训,“言行可覆”“推美引过”“扬名显亲”“临财莫过乎让”……句句箴言,犹在耳畔,历久弥新。
琅琊王氏家训中提倡的“信、德、孝、悌、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在今天,琅琊王氏家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自励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