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蔚蓝天空下,岸绿水清的龙溪河,已成重庆梁平坝子上的一道风景。然而,十年前的龙溪河却是一条臭水沟。
除了龙溪河,还有铜钵河、新盛河,都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如今都由浊变清,潺潺流过。
说到这三条河的蜕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江毅,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江毅
6月5日,2022年重庆市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生态环保人”名单揭晓,江毅是10个受表彰对象之一。
巡河400多公里查“病根”
梁平处在长江上游,属溪河发源地。因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小,这里的水环境治理难度大。
2012年,江毅被调到污染防治科,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防止和治理水污染。当时,他要啃的“硬骨头”龙溪河,因河水又黑又臭饱受诟病。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必须要摸清楚污染来源。
龙溪河“保卫战”一打响,江毅就带领镇村干部徒步在河的首尾相向开展巡河调查摸底工作,前后花了将近20天时间,一鼓作气摸清了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尾水、工业废水、其他污染源6个方面的污染源。
“沿着河用脚丈量着干支流每一寸河岸。”江毅回忆,那段时间,他们走遍了龙溪河干流70公里和各条支流390余公里,排查溯源污染点位、监测评估水质状况,分行业、分区域建立污染源清单700个。
臭河变得岸绿水清
龙溪河环境容量小,找准的“病根”怎么治?
江毅牵头编制《龙溪河流域水体达标方案》,建议一手抓污染减排、一手抓生态扩容,治理水污染、构建水生态。清理整治工业企业100余家,在政策支持下有的企业直接关闭,有的则被鼓励迁建落户到园区。其中,全面关停化学制浆造纸、小型废纸造纸、炼焦等高污染企业37家。
为整治好沿河畜禽污染,梁平出台政策鼓励养殖户退出或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划定畜禽禁养区,依法关闭和搬迁了250多家畜禽养殖场,整治了400多家。”江毅说。
在整治污染源的同时,江毅牵头制定了生态修复方案。
2017年,龙溪河水质年均值蝶变至Ⅲ类,实现历史突破。
监测分析数据显示,2018-2020年龙溪河水质年均值保持Ⅲ类并逐年改善;2021年3月以来,稳定达到Ⅲ类或Ⅱ类。
联动治理两条跨界河流
新盛河、铜钵河均发源自梁平区境内,属于川渝跨界河流,这给河流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020年3月,原本已稳定达到Ⅲ类水质的新盛河河水突然出现反弹,出境断面水质连续超标至Ⅳ类。为了找出水质反弹的真相,江毅白天巡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夜晚蹲点污水排放口,同时发动沿岸村民协助寻找污染源。
原来,导致这次水质反弹的原因,既有梁平区域内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的问题,也有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老街生活污水直排等因素。
江毅意识到,要做好跨界河流的污染治理,重庆与四川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很快,全国首创的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建立,重庆与四川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将新盛河水质超标问题作为联动督察整改试点。
“一条河、一个标准、一条心”的联动共治,打破了新盛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行政区划壁垒,采用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方法,签署了《任市河(新盛河)水环境区域联动共治协议》。
两地生态环境部门按照“一张清单管两岸”的原则,共同推动问题整改到位。经过不间断的精细化治理,新盛河再次恢复到Ⅲ类水质,河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针对川渝跨界的铜钵河,两地通过健全共建共保机制、建设治污设施、消除水环境问题,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目前,梁平区龙溪河、新盛河、铜钵河、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六条主要河流常态化保持Ⅲ类或Ⅱ类水质。“十年的‘保卫战’,汗水没白流、辛劳没白废。”江毅说,龙溪河、铜钵河、新盛河三条“母亲河”焕然一新,一江碧水、两岸美景成为了常态。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摄影 任君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