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以及长时间看手机等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脊柱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部分患者术后残留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为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十院)骨科积极响应健康上海行动,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提升服务能级,针对群众“痛点”设立脊柱手术后疼痛微创一体化诊疗专科,依托高水平多学科医生协作团队,最大限度解决患者疼痛。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设立高水平多学科紧密协作的脊柱手术后疼痛微创诊疗专科,于10月18日起正式开诊。
5年3次手术,疼痛难忍逐渐抑郁脊柱经一次或多次手术后,患者出现复发性或持续性腰部疼痛,伴或不伴上、下肢放射性疼痛,即可称为脊柱手术后疼痛综合征。
其主要表现为疼痛,主要部位多位于手术部位,严重者伴有上、下肢的疼痛,颈椎者也可表现为头晕头疼等症状。导致疼痛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患者本身的情绪、心理等,也有术后的护理及康复失当等。
5年前,62岁的陈老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苦不堪言,在当地医院做了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1月左右,就开始出现反复的腰痛伴右侧臀部及下肢的疼痛,走路一瘸一拐,疼痛难忍。
虽然服用了各种止痛药物,还进行了理疗等保守治疗,但效果都不太好。之后,陈老伯又两次回医院复查,两次手术后,他的疼痛及跛行状态还是没有明显好转。
5年来,身体上的疼痛一直让陈老伯情绪低落,甚至让他出现了轻生念头。
四处求医后,他慕名来到十院骨科求诊,脊柱外科贺石生教授团队立刻联合精神科对其进行入院疼痛及精神状态评估,发现陈老伯已经处于中度抑郁状态。
首先,医生对他进行了药物及心理干预,同时贺石生教授团队完善各项检查,请麻醉疼痛科、康复理疗科、心理科、风湿免疫、内分泌骨代谢科等多学科会诊,考虑患者为脊柱手术后疼痛综合症,同时处于抑郁状态,予药物、心理等干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脊髓电刺激疗法。
经过系列治疗后,陈老伯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在进行相关康复治疗后已经出院。
组建多学科诊疗中心,让患者“求医有门”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以及长时间看手机等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脊柱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脊柱手术也在逐年增长,且不断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十院脊柱外科主任贺石生教授在接诊过程中,就曾遇到过14岁、20岁等年轻的脊柱疾病患者。虽然大多数脊柱疾病患者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残留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大概5%-10%的患者有术后疼痛,有的还会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脊柱术后疼痛的诊断和处理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纯一个学科可以处理好的,而需要外科、心理、镇痛、康复理疗、中医等多学科共同治疗,此前这在上海尚属空白,所以患者常常会遇到‘求治无门’的情况。”贺石生教授介绍说。
脊柱手术后疼痛的病人生活质量不佳,又因求治无门而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面对这些病人时,医生也很无奈,没有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就无法对病人全面诊疗,达不到良好疗效。
针对这一痛点和空白,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联合上海建工医院,依托同济大学医学院脊柱疼痛医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上海十院-建工脊柱手术后疼痛微创一体化诊疗专科,专门针对脊柱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开展诊断和治疗。
由脊柱外科、脊柱微创外科、麻醉疼痛科、康复理疗科、心理科、风湿免疫、骨质代谢、神经内科、血管外科、中医等多学科医师组成了专家团队,开展全面的检查评估,紧紧围绕脊柱手术后疼痛开展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微创介入、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疼痛。
门诊时间贺石生主任: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及周四上午;
倪海键副主任医师:专病门诊周二上午;
顾广飞医生:专病门诊周一及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