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grassland
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树木,可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生存场所的地区。
草原有多个衍生词,如草地,是草原的组成单位,也可视为草原的同义语;草场,原为中国内蒙古割草地的俗称,也常作为草原的同义语;中国多山地区常称非农田和林地以及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山地为草山;中国东北地区称天然草地为草甸子。
草原类型
草原由大气、土壤、生物等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现多以水热组合模式来说明草原分布。水、热二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草原类型。
热带草原
大致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30℃以内地带。又分为:
①萨旺那。源自印第安语。指干草原和热带雨林间过渡地带,绵延于拉丁美洲、中部非洲、印度、东南亚、中国海南岛及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和少数亚热带地区。
②热带次生草原。热带森林被清除后所形成的草原。
③查帕拉。源自西班牙语,意为常绿橡树,后用以泛指一切炎热、干燥地区的硬叶常绿灌丛。也有人将其归属萨旺那类型。分布于墨西哥及美国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南部、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南非和智利部分亚热带地区。
温带草原
处于热带草原和冻原之间,是世界草原面积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南北纬20°~55°之间,绵延数千千米。其中主要有:
①斯太普。源自斯洛伐克语,指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良好、春季无水漫现象、以禾草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又称欧亚大草原。从欧洲的乌克兰西南部,沿里海、亚速海,东经哈萨克斯坦,直到西伯利亚西部的阿尔泰山、中国的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西部。
②潘帕斯。又称南美大草原。意指平坦、广阔,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现泛指从大西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脉的广大地区。
③普列利。又称北美大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原。从加拿大南部直达墨西哥中部;东起美国伊利诺伊州西部,西至洛基山脉。
④维尔德。又称南非草原。源自荷兰语,指各种类型的南非开阔地带。
冻原
泛指北纬65°以北与北极相毗连的地带和海拔在森林线以上,有永久冻土层的地带。包括:
①极地冻原。全年二三个月为零上温度,仅夏季有短暂日照。
②高山冻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可达20℃,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频繁而量小,且多为雪。
荒漠灌丛草原
因地带性差异,可分为:
①冷荒漠灌丛草原。分布在北纬35°附近,包括中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柴达木荒漠直到内蒙古西部的荒漠。
②热荒漠灌丛草原。大多分布于赤道两侧的地带、亚热带,最大的分布于非洲西海岸东经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到印度次大陆的塔尔沙漠一带。在南半球有澳大利亚的中部沙漠。
林间草原
森林内部及其周围零星旷地上的草原。其中温度林间草原可作为某一放牧系统的补充。热带林间草原因热带雨林密度大、树种混杂,只能在林缘地带和树林较稀疏处放牧。
中国草原及其分布
2004年中国草原面积为400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面积仅为0.31公顷,为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
内蒙古赤峰市的美丽草原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如果从大兴安岭起,经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画一斜线,则线以西为草原集中分布区。
重要的饲用植物约有6000种,占世界主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种类的85%以上,草原上养育的各种家畜(不包括猪)占全国1/3以上。
宁夏
中国草原类型复杂。荒漠与半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多属冷荒漠类型。斯太普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
温带森林草原多为森林退出后的次生草原,其中包括林间草原,分布于从东北到长江以北的放牧地区。
甘南草原
热带与亚热带森林草原分布于东南沿海及云贵高原的南部低地。萨旺那分布于海南岛及云南少数地区。冻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森林线高度以上的山地,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冻原生态系统。
草原是由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相应的经济活动构成的生态经济区域。中国草原可划分为七个生态经济区: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的邦达草原
①蒙宁干旱草原生态经济区。是中国重要草原畜牧区之一,包括内蒙古大部、河北北部和宁夏,土地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
该区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干旱,多大风,土壤基质较粗,加之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土地沙化严重。
青海金银滩
草地资源丰富,载畜量大,生产力较高。有天然草原5400多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7%以上。
②西北荒漠灌丛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土地面积222万多平方千米。
新疆伊犁赛里木湖草原
该区属中温带至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降水稀少,光热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有天然草原8800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近40%。
张北草原
③青藏高寒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地区,土地面积212万多平方千米。
此区海拔高(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辐射强,热量不足,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最暖月均气温不到10℃,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一类草原。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草原
水资源丰富,但降水分布不均。初级生产力低,畜牧业抗灾能力弱。
④东北森林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北部,面积95万平方千米。
黑龙江宜春市茂兰河口
该区降水较丰富,属温度季风型大陆气候。除辽宁半岛外,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
大部分是以羊草为主的草甸草原,是既可割草又可放牧的优良草原。
⑤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地生态经济区。包括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全部以及陕西、甘肃、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面积79万平方千米。
陕西宝鸡陇县关山草原
该区农牧业历史悠久,雨热同季,光热组合好,但降水变率大,干旱的威胁也大。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和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云南香格里拉的草原
黄淮海平原盐渍土、风沙土、沙姜土面积较大。有天然草原2100多万公顷。
⑥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经济区。包括贵州省、重庆市以及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的一部分,面积83万多平方千米,是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之一。
草原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岩溶峰林峰丛间等不平之处,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改造利用困难较大。
贵州乌蒙大草原
牧草质量较差,草地中杂草、有毒有害植物和无用灌木多,可食性牧草一般只有30%~60%,优质豆科牧草更缺乏。
⑦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地生态经济区。包括四川盆地、陕西南部、甘肃天水地区、广西东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湖北东部、湖南东部以及浙江、附件、江西、广东、海南等省全部,面积155万多平方千米。
广西环江
该区水热资源充沛,光、热、水配合适宜,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3700多万公顷,天然牧草产量高,生产潜力大。
草原生产情况
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世界上不同国家和草原生产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
①以人工、半人工草地为主干,能较全面组织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从而取得较高生产水平。
江西萍乡武功山
新西兰、英国、爱尔兰、瑞士、荷兰、丹麦、德国和挪威等国属此类型,这些国家大多森林已被改造为优质人工、半人工草地,并通过采用良种牧草和良种家畜,建立优化生产流程。每公顷草原可收获300~450个畜产品单位(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的1千克增重),最多可达900个畜产品单位。
②以天然草原为主,对人工草原和栽培饲料作物也给予一定支持。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属此类型,每公顷草原可生产45~75个畜产品单位。
安徽东至升金湖湿地
③以天然草原为饲养基地,外源支持较少,但管理较先进。
澳大利亚属此种类型,每公顷草原约可生产20个畜产品单位。
④完全依靠天然草原或对草原投资较少。
山西宁武县马伦草原
蒙古、阿富汗、毛里塔尼亚、索马里、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属此类型,每公顷草原生产不到1个畜产品单位。中国处于第3类和第4类之间,生产能力约为每公顷草原17个畜产品单位。
草原利用
①在牧草生长季节放牧。是最经济、最适应家畜生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一种草原利用方式。
放牧方式有连续放牧(属较原始的自由放牧)、固定放牧(属自由放牧)、轮流放牧(系统放牧的主要形式)、混合放牧(属系统放牧)、隔栏放牧(允许幼畜通过隔栏间隙进入某一草原地段采食,而母畜不能进入)。
坝上草原
现代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或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集约化生产和季节性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放牧饲养方式。
②割草,其目的是取得饲养家畜的新鲜牧草,或将牧草刈割后加工调制成可以久贮的青储草、半干储草或干草饲养家畜。割草以牧草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含量最高而干物质相应最多时为适期,通常禾本科牧草在抽穗初期,豆科牧草在初花期。
③从草原上采集工业原料(木材等)和药材等。
④草原旅游。观赏草原地貌、风光、珍稀动物和植物以及少数民族风情。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3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