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国拖拉机在非洲遇冷,印度制造或已崛起,中印制造何去何从(印度拖拉机工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4 10:28:2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287    评论:0
导读

由于中国和印度人口相当,又同为发展中大国,因此许多人会将中国和印度一同比较,但是近日西方世界却有声音传出中国制造或不如印度制造,这难道是真的吗?难道在疫情之下,印度已经崛起? 印度拖拉机质量比中国更高。 对的,你没有听错,这一情况便出现在非

由于中国和印度人口相当,又同为发展中大国,因此许多人会将中国和印度一同比较,但是近日西方世界却有声音传出中国制造或不如印度制造,这难道是真的吗?难道在疫情之下,印度已经崛起?

印度拖拉机质量比中国更高。

对的,你没有听错,这一情况便出现在非洲。

2019年,上海德元机械设备销售有限公司前往赞比亚开拓业务。

众所周知,非洲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主要以农矿出口为主。该家公司主要想向赞比亚出口拖拉机,但是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开拓业务过程中,该家公司发现中国50~80马力以下的中坦拖拉机,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不具备绝对性优势,反而印度同类型拖拉机却成为赞比亚消费者的香饽饽,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无疑是一大打击。

毕竟我们在提到中国时,总会说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绝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制造品,足以看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印度始终有脏乱差的刻板印象,经常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印度的工业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工业品性价比不如中国的产品,但是在拖拉机行业这却成为例外。

印度农用机械质量如何?

上海德元机械设备销售有限公司老总李铁曾提到,相比之下,印度马恒达产品质量具备价格和质量优势。一个企业能够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这说明这家企业绝非等闲之辈。

许多人都没听过马恒达公司,但是这家公司在印度的拖拉机行业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该公司拖拉机销量常年位居印度第一,是全球十大拖拉机品牌之一。除此之外,该家公司还涉猎汽车、冶金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家多方面发展的机械企业。

该家公司和上海德元一样都将目光投向非洲市场。非洲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非洲拥有丰富的农矿资源,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许多企业都会将目光转向非洲地区,通过前往非洲设厂、与非洲企业合作等各种方式开拓非洲市场。

对于许多非洲人来讲,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差,经济水平低下,因此难以购买价格昂贵的欧美拖拉机,于是将目光转向中印两国,但是从此次赞比亚招标便可以看出,印度拖拉机似乎略胜一筹。

那么为何印度拖拉机更受非洲消费者青睐呢?

第一,价格。一款产品是否能够受到消费者欢迎,不仅要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和产品的价格息息相关,而产品的价格主要和成本质量有关。

物美价廉,一直都是中国产品的重要标签之一,但是印度产品的价格也十分低廉。

和中国一样,印度拥有十几亿的人口,劳动力较为廉价。印度文化普及度并不高,人均耕地较为有限,许多农村人会选择前往城镇发展,而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农村人一蜂窝地涌进工厂。

随着劳动力的增多,一些工厂也有了更多选择,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招到更优质的劳动力,这有利于工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质量。许多调研论文认为中国农机工业发展整体现状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特点。

截至目前中国生产农机的企业达到2500多家,生产农机产品类型超过3000多种,但是在高端领域仍与西方有一定差距。

以拖拉机为例,拖拉机主要起源于欧美地区。多年以前,中国从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引进拖拉机技术。在吸收国外拖拉机技术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会对这些技术进行改进,但是可靠性仅达到欧美90年代的水准,这说明中国仍旧没有办法挤进拖拉机制造的第一梯队。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的拖拉机在降噪技术、电控技术等各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第三,国内竞争畸形。中国也是农业大国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为475公斤,而全球人均粮食拥有量仅为351公斤,这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超出全球人均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正在往机械化、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劳力付出,许多农民都希望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因此部分农民会选择购买拖拉机,但是绝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因此这部分农民希望能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拖拉机。除此之外,海外拖拉机市场仍然十分可观。

在具备一定需求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企业选择投入大量资金以生产拖拉机,但是农业利润薄,许多消费者自然会货比三家,选择购买价格更低的拖拉机。加上拖拉机生产商不少,一些生产商为了提高销量,选择降低价格,这也意味着一些生产商会选择采购较差的零部件,进而便引发出恶性循环,质量也未能得到提升。

接下来来看一组更为直观的数据,这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印度拖拉机水平。

据悉,印度的财政年度采用跨日历年度制,即每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是一财政年度。

在前一年印度财政年度的前9个月印度对外出口,价值高达10.25亿美元的拖拉机,而2013年这一数据是5.94亿美元。

2021年4月至12月,印度对外拖拉机出口增长72%以上,达到10.25亿美元,绝大部分拖拉机销往美国、斯里兰卡等国家,有数据表明印度拖拉机产能占据全球拖拉机产能1/3。

为了给拖拉机出口提供更多支持,印度正准备逐步取消资本货物和项目进口的优惠税率,这对该国拖拉机企业来讲无疑是好消息,有利于该国拖拉机企业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提高该国拖拉机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印度拖拉机行业实力不容小觑,但是印度想要像中国一样成为世界工厂或前路漫漫。

首先,印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相信许多小伙伴都曾经看到过印度大马路上人牛车共行、印度官员偷电等新闻,这说明印度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其次,印度文化普及度较低。

印度有大量文盲,小学四五年级入学率甚至达不到60%,这说明印度的基础教育没有真正普及,文化水平较低。

再者,种姓制度仍然盛行。

截至目前,印度仍然实行种姓制度。在印度人生下来便被分为三六九等,这导致印度出现极其严重的阶层固化,下层人员没有办法往上流动,绝大部分财产都集中在上层阶层手里。

尽管印度想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仍然存在不少阻碍,但是印度似乎志在必得,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印度制造”最终将取代“中国制造”。

早在2014年9月25日,刚上任不久的印度总理莫迪便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声称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将印度升级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事实上,莫迪之所以大力推动印度制造,不仅仅是想要借此获得更多民众的青睐,还是因为印度迫切需要进行转型。

如今印度有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印度的人均耕地并不多,而且印度气候具备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印度领导者便将希望寄托于制造业,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制造业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另外,根据多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制造业发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印度制造业GDP占比仍旧低于发达国家或者新兴国家,仍然维持在15%~17%左右。

与绝大部分国家不同的是,印度没有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选择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当前印度在全球信息产业中占据着最关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印度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

但是信息产业对人才有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印度失业率较高等各种问题越发严重,更无法发挥印度的人口红利,因此莫迪政府上台之后便开始推动印度发展制造业。

那么中印制造业真的是“龙象之争”吗?在作者看来其实不然。

中国网友看待印度制造主要有两种心态,一是看印度笑话,二是认为印度制造会影响中国制造的地位,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要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寻求中印制造的合作点。

首先,2010年,中国制造业比重占全球比重已经上升至19.8%,多年以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尽管印度制造业也取得一定发展,但是和中国相比仍旧有一定差距。

其次,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阶段。

中国为世界制造大国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但是中国的目标不止于此。中国正致力于向科技驱动转变,希望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上游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正在逐步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点逐渐消失,这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要转型,而印度当今的发展方向是尽最大程度利用人口红利发展以劳动力原料等为驱动力的制造业

最后,中印制造业存在一定互补性。尽管许多西方国家会将中印两国制造业进行比较,两国的海外市场也存在一定重叠之处,但是两国的竞争并不激烈。

目前中印制造业竞争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与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但是在医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两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

除此之外,地缘政治也是推动中印制造业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经济中心正在往亚洲方向转移,这说明未来亚洲很有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中印两国又是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大国,两国未来必须要携手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事实上,受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各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中国也不例外。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各国应该携手共进,才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等各种问题,否则全球经济发展将会更加悲观。

而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汲取更多先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过于关注与他国进行比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6494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