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常讨厌不努力的自己,希望发生改变,可是就是被现实打脸。你总是抱怨自己没人脉、没资源、没背景,可是你每天还是用固定的思维生活着。
我们只有先了解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才能够行之有效的改变它。即原来你的思维是怎么运行的,现在我们要有意识的不让自己按着原来的老路走,开辟新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改变?事物对比之前发生显著的差别。我们看到显著就会明白,如果你还是用以前的思维、应对方法、就不太可能发生显著的差别。
可是选择和思维又是一个系统呈现的结果,也就是过去你的认知、方法、经历的总和告诉你要这样选择。
那这样的话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死循环,我要是知道这样不对我就不会这样选了,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的不对。
而要做出改变就需要刻意注意自己的选择和思维。
陈安之说: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环境,你就必须改变脑中的思想。如果你的想法是正面的,你会得到正面的结果;如果你的想法是负面的,你一定会得到负面的结果。
常见的就是我们习惯性的觉得这个很难,我不会,我没做过。。。
叫你剪辑一段视频张口就是;我不会,太难了。你抱怨现在的收入太低了想要多赚点儿钱,叫你一边工作一边学写作:我不会,太难了。
想减肥,叫你每天坚持跑步;早起,那太难了。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一段话: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你的思维和言辞时刻影响着你的行为,反过来也成立。不要随便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会”,你的第一反应会限制你的可能性。
记得两年前的自己,我从来不加任何一个公开推送个人微信名片的人,后来我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广告,加上肯定又是推荐卖产品的,正常的时候我想到这里就完了。那次我反向思维考虑了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是我这种想法那打广告的人有什么意义?可是还是能看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我是不是对此有什么偏见?我应该去另一个世界看看。
那是在十点读书上第一次加了一个女作家的微信,一个和我同年的女孩,从上学开始就坚持每天5:45起床写作。到29岁已经出过几本书,开设摄影培训班,自己的民宿,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
从此打开了我的眼界,原来没有天赋异禀,都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表面的岁月静好,都是背后熬过的夜、凌晨的早起、处理过的情绪、硬生生的死磕自己。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加了这一个人就立马改变了很多自己的认知,而是我有了第一次这样的认知改变,后面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不同了,进入了一个以前自己没有见识过的努力的一群人。渐渐我的心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你泡在什么圈子里,你就很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都是胖子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胖子,你身边人都是爱看书写作的,你会觉得自己不做点儿什么不对劲儿。
写这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儿,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别固执的第一反应,那你从现在开始给自己设计一个第二反应。
能不能每次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我这么想是客观的吗?这个既然存在是不是有什么合理性是你不知道的?我是不是对这个有什么误解?我应该换个角度或者方法去试试?我的认知被同圈层固化了?
用第二反应替代你的第一反应,把口中的“我不会,太难了”改成“这个应该不难,我可以学”。
你吃完饭第一反应是,拿起手机躺一会儿再去洗碗。
此时你应该立刻马上放下手机去完成这件事。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事,它都将形成你的习惯,你可能会说遇到大事我不会这样。但是人的反应系统很难自由调配,就像很多虚假人设打造的再好,早晚会翻车是一个道理。
作者说:第一反应是本能,第二反应是才能。只给除消极的第一反应,永远不会有新的可能,这样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你设计第二反应来打破这个循环。千万别让你的第一反应主宰了你的人生。
任何圈子、行业都符合二八定律,为什么?因为只有少数人一直坚持做别人都不愿做的事,最后他们就能成为多数人想成为的人。
打个比方多数人看书就是看书本身,少数人看书不仅看完内容还看作者怎么布置的结构,看完之后思考这些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我可以怎么运用,还写一篇书评。
多数人总是找借口,少数人找方法
多数人知道道理,少数人按道理去行动
多数人放弃,少数人坚持
多数人想速成,少数人踏踏实实做事
多数人想获取,少数人提供价值
总结就是多数人做容易做的事,少数人做难做的事。
打个比方,吃完饭躺在沙发上容易不容易,容易、不做。吃完饭去写作容易不容易。不容易,马上去做。
网上评论别人容易不容易,容易、不做,自己实践一遍很难,试着去做。
对着别人的作品指指点点容易不容易,容易、不做,自己拿作品说话,难不难,难、马上去做。
只有去做少数人做的事才符合二八律,你若每天都在做80%的人做的事你怎么可能成为那少数的20%???要成为20%就去做20%人会做的事。
大批人喊着“未来可期”你连少数人在做的事都不去做,那未来可期就是别人的,在你这里可能一直是未来。
在《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到:转换使改变成为可能。转换才是行动之所在!
“转换的能力把你置于掌握改变的高座之上。能不加任何评判地观察自己的评判者,然后提出转换问题,依我说,这是一个人能为自己做出的最具威力、最有勇气的事。这是改变的运作核心,很多人称为‘自我管理’。
其实,意愿与能力相结合而产生的转换,不仅会带来改变,更能让我们的改变具有可持续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分分秒秒都在向自己提出学习者问题。转换的心态才能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和新的耳朵。”
祝福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的人生!关注我 我们一起作出行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