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张鑫 张舒洁)近日,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烟台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可在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或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进行查阅或下载)。
☞☞链接:烟台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公报》显示,我市全域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2089.52万亩),按照“三调”分类,我市现有耕地529.70万亩,园地497.27万亩,林地431.71万亩,草地42.84万亩,湿地25.4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4.7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57.2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2.83万亩。
第三次国土调查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基础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全面准确掌握我市国土利用状况和资源家底,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推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年完成142万个地块调查任务
2018年3月,我市启动“三调”工作,以国家下发的调查控制界线为调查区域,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本次调查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以国家统一组织,地方举证模式开展,前后历时3年,1065名调查人员参与,共拍摄外业举证照片350余万张、完成142万个地块调查任务。摸清了我市全域1.39万平方公里(2089.52万亩)国土面积的土地利用现状,完成了9个专项调查任务和成果分析,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调查数据库。
“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较“一调”“二调”有明显优化提升。“三调”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查清各类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边界,统一陆海分界,明晰林草分类标准,细化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为有效支撑耕地管控,对耕地种植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将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区分标注。其次,运用新科技,提高数据精准度。“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技术基础上,集成了云计算、无人机等新科技,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相应提升。同时,“三调”全面应用“互联网+调查”机制,通过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严防弄虚作假,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350万张照片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是“三调”工作的生命线。我市在“三调”工作中多措并举,确保“三调”数据成果质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调”工作,多次对“三调”作出批示并赴现场开展督导。制定《烟台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按照“市级质量监管、县级细化调查、分级组织实施”的原则,明确了市县两级的职责分工。
3年来,共召开全市调度会26次,组建市级技术指导组,对各区市“三调”先后开展12轮调研督导。采取日调度、周汇交、周通报的模式,对各区市调查进度和成果质量进行排名。组织19次技术培训和交流会,累计培训1200人次。发布15个技术指导文件。构建了全市“三调”问答库,累计解答1274余条问题,为三调数据准确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面应用“互联网+调查”新机制,利用卫星遥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和内业预判信息,逐地块调查图斑边界、地类等信息。外业调查实现“走到、看到、问到、拍到”,准确获取国土利用状况。3年多共拍摄350余万张能够反映地块详细利用特征、拍摄坐标、方位角和拍摄时间等信息的照片,确保三调成果的真实可靠。建立市级全过程监理、分环节检查、分阶段核查机制。三年来累计内业核查452次,各区市成果平均经过37轮市级核查;数据库质检共计274次,平均每区市22.8次;图面精度检查共计324.6万图斑,平均每区市全覆盖2遍;过程监理共计345次,平均每区市28.75次;外业监理检查,共计1440工天,平均每区市120工天。同时。调查成果还经过多轮省级核查和国家级核查,切实做到了数据成果真实、准确、可靠。
“三调”将全面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三调”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全市耕地净减少146.01万亩。下步,将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工作,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同时,进一步压实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调”结果显示,全市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用地净增加34.50万亩,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生态格局仍需优化。下步将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逐步调整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盘安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国土绿化,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调”结果显示,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增加51.16万亩。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粗放利用问题。下步将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建设将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促进“三闲”建设用地资源盘活利用,持续推进城乡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产业用地占比较高的特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节地模式和节地典型。
目前,“三调”已形成了现状数据成果、分析数据成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丰富了自然资源“一张图”,成果已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耕地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卫片执法等工作中。下一步,将整合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地质矿产、林草等各类管理数据和现状、规划,做好国土“三调”与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融合衔接,构建以“三调”为底图的自然资源三维“一张图”,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