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设备,能够在危难关头救人于水火之中,也可以在受到攻击的时候,瞬间执行防守反击,它就是“死者开关”(Dead-man's Vigilance Device)。
在操作者发生意外,失去行动能力的时候,这种开关能够自动执行预设操作,为操作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一层保障。正是因为它拥有超高的安全防护性,机车、轮船、链锯,甚至核弹发射系统,都能看到它的存在。
起重机上的死者开关踏板
在1990年代,前苏联军官和苏共中央委员会就承认,俄罗斯有一个只会在危机时期启动的死者开关,它的名字叫“死手”(Dead Hand)。
即使所有核指挥中心都被摧毁,这个“末日装置”依然会根据地震、光、放射物和压力传感器的数据,自行启用最高军事权限,发射大批量的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ICBMs),这些导弹被预先设定好了目标,其中包括所有的有核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以及部分无核国和非敌对国。
不过目前,死手还处于半休眠状态,需要高级将领启动解锁程序后才能正常运行,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死者开关了。
除了俄罗斯以外,英国也拥有类似的系统,那就是“最后手段之信”。
在每一任首相即位的时候,国防参谋长就会要求他写一套信件,这些信件会被密封并交给四位弹道导弹潜艇舰长,当英国政府无法运转的时候,他们就会按照信件的内容采取行动,其中包括使用核武器报复 投靠盟国,以及接受美国军方指挥。
至于这两国为什么要弄这些看似用不上的鸡肋开关,那是因为,在军事战略中,有着名为失效致祸和共同毁灭两条原则,它们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双方都能毁灭对手的前提下,只要有一方受到了另一方攻击,那么战争会直接发展到双方完全毁灭,而死者开关就是完成毁灭反击的关键。
纵观世界历史,类似的保护装置,无论是安全气囊还是保险丝,在它们最初的设计理念中,从来没有伤害他人的选项,都是以保证自身性命安全为主,死者开关也是一样。
比如在摩托艇上,就有着一种名为“杀线绳”的死者开关,这条绳子的一端连接着保险装置,另一端则绑在驾驶员身上,如果驾驶员离开位置,这条绳子就能拉动阀门,关闭摩托艇发动机,防止造成二次损害,大多数摩托艇都必须连接杀线绳才能启动,就像咱们汽车上的安全带,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用到,但是一旦出现意外,它就能保证生命安全。
2000年以后,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也出现了有着“死者开关”功能的软件,它需要用户在软件中定时打卡,如果用户发生意外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导致长时间不登录,软件就能自动联系他的家人和朋友,联系内容则是由用户预先设定,可以是遗书、求救信号,也可以是一些恶搞消息。
摩托艇杀线绳(Kill Cord),也叫安全绳
如果想记住死者开关的概念,咱们可以说说电脑自带的保护机制,也就是所谓的蓝屏死机。在某个时刻,电脑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了保护电脑数据不被破坏,Windows系统就会强制显示蓝屏图像,并在一段时间后自动重启,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就是死者开关。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例子:
在美国地铁驾驶室里,通常会有一种几英寸长的金属臂,它被称为控制器,如果想让火车启动运行,操作员就需要用一定的力按住控制器按钮,如果松手,就会自动启用紧急刹车装置。
据纽约市交通局称,只要纽约市地铁列车一天存在,控制器就一直是地铁列车的一部分。2010年4月27日,在美国G列车上,司机多梅尼克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当他的手离开控制器的时候,列车自动紧急制动,最终无一人受伤。
地铁上的死者开关——控制器
总的来说,“死者开关”就像是保险丝,能够在使用者生命垂危之际,留下最后一道“安全”保障。
死者开关的前身,紧急制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英国斯旺西城。
当时,人们发明了第一辆铁轨车,不过当时只能使用马匹提供动力,“轨道马车”可不是多此一举,这种设计能够让车辆行驶更加平稳,也能节省马匹使用数量,平地里四匹马才能拉动的车辆,轨道上一匹马就能完全胜任。
当然,这个时候的紧急制动装置,除了像武侠片一样,把缰绳拉到马前蹄抬起来以外,还有一种杠杆设备,它能够把刹车片压到车轮处,实现摩擦减速,快速完成停车。
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范围使用有轨电车,这些电车安装了三个踏板,从左往右依次是死者开关、刹车和油门,死者开关必须要一直踩住不动,不然就无法启动车辆发动机,如果驾驶员在途中突发事故,松开了死者开关,那么车辆就会急停,车门也会自动开启,方便乘客逃脱或呼叫医疗人员。
1980年以后,死亡开关增加了许多新种类,除了踏板式以外,还出现了用在割草机上的扶手式,游船、雪地摩托上的按键式,以及轰炸机上的高度计式。
咱们重点强调一下最后一种,因为它是美国冷战时期,战略空军指挥部的一个特殊系统,正式名称叫“特殊武器紧急隔离系统”,它能确保飞机在受到敌军拦截,坠落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自动引爆机载核武器,对敌方陆地设备造成打击。
在某些民用机器上,死者开关不会让发动机完全停止,而是使它空转,并让机器进入安全状态,当操纵者重新掌握设备操作权时,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让设备快速恢复原有的运行状态。
德国列车上的死者开关踏板
虽然种类多样,但是死者开关最常用的地方,依然还是它的起源:轨道交通。
2008年9月12日,美国太平洋货运列车与林肯通勤列车在洛杉矶迎头相撞,造成25人死亡,十五节车厢脱轨,铁路运输中断九十六小时,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局调查,事故原因是林克列车的工程师在值班时间用手机发送短信,导致列车闯了红灯,幸亏在相撞两秒前,太平洋列车拉动了紧急制动,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失去生命。
2011年7月23日,中国发生了类似的惨剧,浙江温州发生高铁追尾事故,一共六节车厢脱轨,40人死亡,172人受伤,造成近2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事故的最终原因大致分为三个,雷击导致的通信故障,人员处理不及时,以及设备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调查报告显示,后车司机在接到可能追尾的消息后,立即开启了紧急制动,将时速从201公里降低至99公里,虽然为时已晚,无法阻止撞击,但仍然让多节车厢避免了粉身碎骨的命运。
《高铁风云录》一书针对此事写道,这次事故给中国高铁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线路设计时速二次降低,比如大西高铁、兰新高铁,最初都以350公里时速进行建设,事发之后,时速全部被拉低到了250公里。
此外,银行也开始限制贷款,高铁资金枯竭,大量线路停工,工人们被迫歇业,中国铁路事业一度陷入停滞。
7·23甬温线铁路追尾事故
安全界有着这么两条理念: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
墨菲定律出自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它的内容是:
一件坏事只要有可能发生,无论可能性有多小,在未来某个时刻,它一定会发生。这条定律说明了一个事实,任何事情都不像咱们看上去那样简单,可能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比如癌症、车祸,它们都是各项因素不断积累之下,才会一定发生的事件。
“海恩法则”则写道,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肯定有着29起轻微事故、300回先兆预警,以及上千例事故隐患,如果所有的事故风险都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那么安全工作水平自然会大幅上升。
对于铁路这种照章办事,制度森严的领域,可以说到处都有这两个法则的影子,723事故以后,铁路方的检查次数也提升了不少,根据国家铁路局的报告,2019年期间,系统安全隐患查出一万三千多个,下达行政处罚335次,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88人,比去年减少30多人,在这些铁路事故中,因死者开关减少的损失,可以说数不胜数。
作为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死者开关守护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命安全,它游离在众多危险活动当中,小到拉杆,大到核武器,既可以保住性命,也可以用来实施打击报复,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咱们也不能完全依赖这样的保险装置,而是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让死者开关永远不会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