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马嘉诚又去了趟浙江省血液中心,献出了两个单位、相当于400毫升的血液。
马嘉诚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观赏园艺专业的学生,1995年出生。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也是这一天,因为一封来自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感谢信,让马嘉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通过这封感谢信,师生们惊讶地发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马嘉诚参与的无偿献血已达100多次,献血总量超过37000毫升。如果按一般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约4000毫升计算,马嘉诚的献血总量已经相当于捐献了全身血液9次,或者将全身的血换了9次。
因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马嘉诚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上海市成分献血快乐奉献奖、上海市成分献血执着奉献奖、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分献血金奖、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等。
“阳光开朗、健康精神、乐于助人,是马嘉诚给大家的印象。”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辅导员陈灵江说,班里同学都知道他曾参加无偿献血,但没想到他的献血次数如此之多。
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还是2014年1月1日。那一天,马嘉诚在老家浙江嘉善的县城里溜达,当时街头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一辆献血车就停在边上,工作人员正在宣传献血的意义。听说了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有重要的意义,马嘉诚就走上了献血车。
献血后,马嘉诚发现,献血对身体并没有影响,“自己还有了一种帮助他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马嘉诚说,从那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献血之旅。不仅自己参加献血,还积极鼓励周边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参与献血。
一开始,和大多数献血者一样,马嘉诚献的是全血,后来他发现献全血需要间隔半年才能继续献血,而捐献成分血的话,一般休息半个月就可以继续献血。于是,马嘉诚开始从捐献全血变为献成分血,“都是捐献血小板,每次均为两个治疗量。”马嘉诚说。
现在,只要符合间隔时间,马嘉诚就会去杭州献一次血,而且专门乘坐一到两个小时公交车,为了能够排在最前面献血,他每次都会早起,清晨五六点就乘公交车出发。寒暑假期间,他也没有忘记继续献血,“只是地点换成苏州或者上海。” 马嘉诚说,因为嘉善地处苏浙沪“包邮区”中间,去上海、苏州也很方便。
去苏州市中心血站献血,是因为这里有同学,马嘉诚每次到这里看同学,都会“顺路经过”献上自己的爱心血液。去上海献血,则是乘坐公交车或者高铁专程前往。
这个大男孩认为,上海聚集着很多全国最好的医院,也会吸引着大量病人去上海治病、做手术,相应的对血液的需求也会更大。马嘉诚说,在网上经常会看到求助献血的帖子,很多病人为治病做手术卖了房子车子,但因为缺少血源而无法手术,只能躺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也让自己决定去上海献血,“无偿献血,对很多患者来说,就是挽救他们的生命。”
如今,献血已经成为马嘉诚的“必修课”,有时候因为忙,间隔一段时间没有去献血而让他觉得不踏实。“不是献血会上瘾,是奉献爱心会上瘾。”马嘉诚说,看着一袋血从体内流出,再想象着输入别人的体内从而获得新生,觉得特别有意义。
至今,马嘉诚已经拥有了免费乘坐公交车、公办医院看病免挂号费、政府主办的景区免费游览等“特殊权益”,这让他觉得特别荣耀。他说,倒不是说能省多少钱,是看到政府的重视,“献血如此受尊敬,也坚定了继续献血的决心。”
经常到血液中心献血,马嘉诚认识了一大批热衷公益事业的朋友,在大家相互影响下,马嘉诚不仅积极参与献血活动,而且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多次参与支教、担任小拇指微马志愿者、杭州国际动漫节志愿者等,这些志愿活动,让马嘉诚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在学校,马嘉诚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不仅是班长、学生干部,还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而且体育成绩也棒,多次在游泳、排球、篮球等项目中获奖。
去年,马嘉诚被杭州市血液管理中心聘请为“杭州市无偿献血讲师团”讲师,开始为宣传无偿献血事业奔波,这也让他对服务献血事业更加执着。“我虽然不是药神,但我希望自己成为血神,可以用我的血,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马嘉诚说,献血光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因为一人献血50次,远不如50人各献血一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患者看到希望,看到社会的美好。(健康中国)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