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机械设备,陶瓷机械业务为主营业务,公司战略眼光独到乘新能源浪潮先后 通过参股、建立子公司等形式布局锂电新材料业务:1)通过参股国内盐湖提锂龙头企业 蓝科锂业布局锂盐业务;2)通过子公司福建科华、全资子公司安徽新材料布局负极石墨 化业务;3)依托主业陶机的技术、客户优势投资锂电材料辊道窑项目,实现锂电设备布 局。目前公司在锂电材料领域形成了“上游锂资源-中游负极-锂电设备”业务新平台。
得益于公司传统业务稳步发展,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贡献新增 量,22Q1 公司营收 稳步向上,归母净利大幅增长。2022Q1 实现营收 25.43 亿元,同比增长 20.41%;归母净利 9.01 亿元,同比增长 373%;销售毛利率 28.11%,销售净利率 41.76%,归母净利润、净利率大幅提升原因主要系参股公司蓝科锂业业绩弹性释放,公司投资受益大幅提 升。同时非洲陶瓷业务高速增长,机械业务稳步发展盈利改善。
二、蓝科锂业盐湖提锂龙头,量价齐升成长可期公司持有蓝科锂业 43.58%的股权,投票权占比为 48.58%。蓝科锂业是国内盐湖提 锂的龙头企业。主营碳酸锂产品,兼营氯化锂、氢氧化锂、金属锂、锂镁合金等锂系 列产品,位于中国锂储量最大的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腹地,专业从事盐湖提锂技 术开发,是国内卤水提锂的龙头企业。科达制造对蓝科锂业持股比例近半数,有一定 的经营主导和控制权。经过多次股权交易后,科达制造间接持有蓝科锂业共 43.58%的 股权,投票权占比 48.58%。
供需紧张支撑锂价锂价维持高位,而支撑基本面核心在于需求端结构改变和成长 逻辑显著,供给端瓶颈在资源,供需错配主导锂价中枢处于高位持续性更强。
需求端:1)结构优化:新能源领域需求占比反转超越 16 年近半的传统工业领域, 21 年过半,对锂需求拉动更明显;2)需求成长显著:新能源车发展内增需求显著, 国内 20-25 年五年 CAGR45%+,行业成长性强化,需求刚性且高增长确定性强。
供给端:1)资源端瓶颈:瓶颈为开发周期长达 3-5 年的锂资源端,而非投产周期 1-2 年的冶炼端,行业供需错配时间更长;2)行业集中,头部放量谨慎:全球优质锂 资源多已被开发且集中于头部锂企,新开发项目或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产能释放或不 及预期,手握优质资源的头部锂企业放量谨慎,锂资源供给量中长期难有大幅释放。3) 战略属性加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供应不确定性。
在新能源车需求快速释放以及电池厂与中游环节排产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上游来 看无论是海外国内还是精矿锂盐,短期几乎没有快速释放的超预期增量,上游锂或成 为决定供给的关键环节;供需决定锂价高位持续性超预期,拍卖的矿权与精矿价格加 之不断上涨的精矿实际成交价,有力支撑了锂价高位,甚至中下游或将放大紧缺与价 格;与之相应的产业链利润持续上移,拥有优质锂资源、自供率高及一体化锂企业绩 大幅增长且兑现且超预期。
受益于锂价维持高位,蓝科锂业有望实现量价齐升。蓝科锂业现有碳酸锂在产产 能 3 万吨/年,通过技改实现产能利用率超 100%。在原 1 万吨/年碳酸锂产能的基础上, 2021 年 4 月,蓝科锂业年产 2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正式试车,并且顺利释放碳酸锂 产能,根据公司公告,两条生产线产量从单日 40 余吨提升至 100 吨。2021 年,全年蓝 科实现碳酸锂产量约 2.27 万吨,销量约 1.92 万吨。
22Q1 蓝科锂业实现碳酸锂产量约 0.7 万吨,销量约 0.67 万吨,库存约 0.37 万吨, 实现营收 21.09 亿元,净利润 14.56 亿元,科达制造确认投资收益 6.35 亿元。目前蓝科 2 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沉锂装置已于 6 月 26 日全线完成试车任务达到全线试生 产状态,产品主含量达到电池级标准,目前日产量稳定在 100 吨以上,下一步蓝科锂 业公司将不断优化装置生产条件,优化完善工艺参数,逐步提高装置负荷,保持生产 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且仍有继续扩产的潜力。
预计 2022/2023/2024 年蓝科锂业碳酸锂销量分别为 3.2/3.8/4.4 万吨,完全成本约 为 3.2 万元/吨。假设 22/23/24 年碳酸锂 45/42/40 万元/吨含税单价,蓝科锂业利润将达到 99.61/109.72/120.42 亿元,对应科达投资收益为 43.41/47.81/52.48 亿元。
关键假设
出货量:目前蓝科锂业拥有 3 万吨名义碳酸锂产能,根据以往实际出货量超出名义 产能假设 2022 年产量 3.2 万吨,此外假设公司持续对蓝科锂业进行投资,蓝科锂业或 有进一步技改扩产项目,假设蓝科 22/23/24 年出货量分别为 3.2/3.8/4.4 万吨。
成本:目前蓝科锂业老产能成本在单吨 3-3.5 万元之间,新产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 减少,单吨成本预计低于 3 万元,保守假设 22/23/24 年完全成本为 3.2 万元/吨。
售价:截至报告发布日,碳酸锂价格为 48 万元/吨,假设 22 全年均价将在 45 万元 /吨左右,假设 22/23/24 年均价分别为 45/42/40 万元/吨。
三、负极石墨化一体化布局日益完善,业绩可期公司已完善并形成了“5 万吨/年锻后焦-3 万吨/年石墨化-1 万吨/年人造石墨-1000 吨 /年硅碳负极”一体化的产能布局,远期规划石墨化产能或达 9 万吨/年,人造石墨产能或 达 6 万吨/年。公司持有子公司福建科华 52.16%的股份,并且引入负极龙头贝特瑞增资 入股,贝特瑞持有该子公司 6.34%股份,双方合作有利于公司负极业务实现长足发展; 此外公司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安徽新材料 75.6%股份,布局人造石墨产能。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本 8%左右,关键功用 在于可逆地脱/嵌锂离子,是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在铜 箔两侧,经过干燥、压制而成。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 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市占率目前稳定在 80%以上。天然 石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人造石墨市场仍较分散。主要由各负极厂商产品定位带来价格 以及市场的分层,从而造成格局相对分散且稳定的局面。
人造石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多用于动力电池。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 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因此人造 石墨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锂电,天然石墨主要用于小型锂 离子电池和一般用途的消费锂电。新兴的硅碳负极虽然理论容量较高,达 400-4000mAh/g,充放电倍率也较高,但其安全性和循环使用寿命不高,且成本很高, 在市场上还没能大规模供应。目前人造石墨占比 79%,虽较去年有所下调,但仍保持 高位,2021 年人造石墨出货量 55.7 万吨,同比增长 82.9%,略低于负极材料增速 86.6%, 主要原因系石墨化产能紧缺,价格高企,天然石墨混配人造石墨或成为负极厂商应对 供货及成本压力短期内较好的解决方案。
能耗双控石墨化产能受限,石墨化供给紧张价格攀升,人造石墨同步涨价,负极 厂商加速布局一体化产能。从石墨化价格看,21 年因各地限产限电及能耗双控政策导 致石墨化供给不足,加工费用攀升,2020 年石墨化价格在 1.3-1.5 万元/吨,目前价 格已达到 2.8 万/吨,价格的上涨使得相关企业一体化布局趋势明显。
根据测算:在中性假设下,22 年、23 年存在石墨化缺口,分别为-6.5/-8.4 万吨,在保守假设下,石墨化缺口进一步拉大,供需缺口分别为-18.1/-23.7 万吨。石墨化产能多集中在内蒙四川等低电价地区,而能耗双控政策导致开工率短时间内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为应对下游高增的需求,各企业加快石墨化产能建设,但能评审批难度加大影响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认为未来两年石墨化产能仍然存在硬性缺口可能性。
公司已完善并形成了 “5 万吨 /年锻后焦-3 万吨 / 年石墨化-1 万吨/ 年人造石墨 -1000 吨/年硅碳负极”一体化的产能布局,远期石墨化产能达 9 万吨/年,人造石墨产 能达 6 万吨/年:1)子公司福建科华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 3 万吨/石墨化装置生产线已 建成,22 年将继续新增 1 万吨/年石墨化,5 万吨/年石墨化负极材料节能报告已于 2021 年 12 月批复,远期石墨化产能达 9 万吨/年;2)子公司安徽新材料形成 1 万吨/年人 造石墨产能,22 年扩建 1 万吨/年,人造石墨相关茶能远期产能达 6 万吨/年。
目前公司负极产品已形成动力类、小动力类、高功率类、数码类等一系列产品类 别。负极极石墨化、人造石墨业务产能开始逐步释放,已实现正向收益,预计 22 年 石墨化产能 4 万吨,人造石墨产能 2 万吨,后续逐渐为公司贡献利润。
四、依托机械设备优势发力锂电窑炉设备领域,协同主业乘新能源发展快车道公司自 2016 年开始进行窑炉产品的跨领域研创,目前子公司佛山科达机电研发生 产的金属加热窑炉已成功应用于爱仕达、苏泊尔、三禾等行业知名品牌。佛山科达机电 开发了锂云母焙烧技术,已与永兴特钢达成合作,并持续发力陶瓷窑炉领域, 2021 年 公司在上述窑炉产品的跨领域业务中接单金额达 1.5 亿元。
公司拟投资 16.2 亿元建设锂电装备智能基地与建材项目,年产建材装备部件 161.45套、锂材料辊道窑 85 套,建材装备部件中包括公司原生产供应中心部分产能和设备的 搬迁,核心产品包括建材装备部件、锂材料辊道窑以及与之配套的公用工程等设施。项 目预计建设时间 36 个月,目前已向佛山市三水区发展和改革局完成备案,涉及的环评 审批手续正在办理中。
五、“一稳一紧”陶瓷机械业务稳步发展,海外非洲业务有望持续高增“一稳”:公司稳抓岩板市场红利,陶瓷机械业务 国内高质量发展,海外出口创历 史新高,公司压机、抛光机、窑炉产品产销量同比上年同期均分别增加超过 80%、66%、 30%,陶机业务各经营单位满负荷生产,营收迅速增长。此外公司顺利开展数字工厂进行全覆盖的信息化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提升公司经营组织效率。
“一紧”:公司紧抓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的市场机会, 在非洲主动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建筑陶瓷领域,布局发展瓷砖市场,陆续与战略合作伙伴 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 5 国合资建设并运营陶瓷厂,共 12 条生产线,建筑陶瓷产量合计达到 9100 万平方米,并出口至东非乌干达、卢旺达、马拉维、津巴布韦,西非多哥、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多个国家。2021 年公司启动了肯尼亚基苏木陶瓷厂、喀麦隆及科特迪瓦建筑陶瓷项目的建设,并于加纳陶瓷厂新 增四期第 5 条生产线的建设;在建陶产能扩充的同时,公司适时进行品类拓展,于报告 期内启动了加纳卫浴项目的筹备。
此外公司继续扩宽海外建筑陶瓷业务,开展南美洲建筑陶瓷项目的调研,未来将持 续落地海外相关战略项目,保持海外建材业务的持续增长。
六、盈利分析随着锂价维持高位,蓝科锂业产能逐步释放,预计 2022/2023/2024 年蓝科锂业碳 酸锂销量分别为 3.2/3.8/4.4 万吨,完全成本约为 3.2 万元/吨。假设 22/23/24 年碳酸锂 45/42/40 万元/吨含税单价,蓝科锂业利润将达到 99.61/109.72/120.42 亿元,对应科达 投资收益为 43.41/47.81/52.48 亿元。
主业业务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随着负极石墨化及人造石墨产能逐步建成投产, 国内机械设备智能制造工厂投建,非洲陶机产线扩建,相关业绩有望逐步释放,预计 2022/2023/2024 年负极业务实现营收 7.01/18.23/29.56 亿元,毛利 2.80/8.20/11.82 亿元; 机械业务实现营收 70.74/77.82/81.71 亿元,毛利 14.86/17.12/18.79 亿元;非洲业务实现 营收 31.66/39.57/45.51 亿元,毛利 14.25/18.20/21.39 亿元。
基于公司机械设备高质量发展、非洲陶瓷高速增长、锂电材料负极布 局日益完善开始释放业绩,参股蓝科锂业有望量价齐升。预计22/23/24 年归母净利分 别为 50.28/59.53/62.23 亿元,对应PE分别为 9/8/7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