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1957年遵义惊现弹孔尸骸,身份被验明后上报彭老总:参谋长找到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5 21:28:1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701    评论:0
导读

“老总!您快醒醒!参谋长的遗骨在贵州被找到了!” 1957年的一天,远在北京的彭德怀突然被秘书一阵急促的呼唤声吵醒了。 “这可真是太好了!我得给贵州去一个电话。” 说着,彭德怀戴上了他的帽子,仿佛是要迎接一个重要的消息。 彭德怀立刻站起身子

“老总!您快醒醒!参谋长的遗骨在贵州被找到了!”

1957年的一天,远在北京的彭德怀突然被秘书一阵急促的呼唤声吵醒了。

“这可真是太好了!我得给贵州去一个电话。”

说着,彭德怀戴上了他的帽子,仿佛是要迎接一个重要的消息。

彭德怀立刻站起身子,拿起电话听筒。

但犹豫了一会又将之放下。然后转过身对秘书说道:

“去让人给我备车去机场,我要亲自去一趟贵州!”

说完,彭老总提起自己的大衣便朝着门外走去。

那么,这位秘书嘴里所说的“参谋长”到底是谁?他为何牺牲,又为何会让彭老总如此激动呢?

这个令彭老总牵肠挂肚的“参谋长”名叫邓萍

他是彭老总在长征时期的亲密战友,也是我军在红军时期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一、有志少年 心向革命

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

因为家境殷实,所以邓萍从小就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早在私塾里,他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

家里人本想着让邓萍好好利用天赋将来在朝廷里谋个官职。

但是,没过几年,清廷覆灭。而此时的学堂里也开始教授一些先进的革命思想。
这让小小年纪的邓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为邓萍自己家也是地主阶级。所以,他有机会每天接触那些被剥削的农民。

看着农民们每年自己吃不饱饭,却要把收成里的七成甚至九成粮食交给不干活的地主。

邓萍觉得这很不公平。于是,他的心里萌生了领导农民反抗地主的想法。

正因为前途迷茫赋闲在家的邓萍在1927年,突然听说广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武汉举办招生考试。

他们打出的口号就是要反对压迫,拯救民族

于是,邓萍都没有跟家里人商量,二话不说就来到了武汉投身于“黄埔军校”。

在学校里,邓萍和很多同学们一样受到了共产党人恽代英的影响,对马列主义产生了坚定不移的信仰。

随后的第二年,邓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国共合作因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而失败。

整个黄埔军校的内部都掀起了一股“政治斗争”的风气。一大批曾经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学员被校方强行要求“选边站”。

这种时刻,心向革命的邓萍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黄埔军校校门)


平江起义 率部转进

万幸的是,当时的邓萍并没有留在学校里。

此时的他正在第二次北伐的路上。当接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背叛革命的消息时,邓萍一拳砸在墙上,随即便带领几个手下连夜联系了党组织,等候指示。

当时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人是陈独秀,陈独秀一味听信苏联方面的建议,对国民党右派势力采取妥协的态度,最后换来了有一次更为惨烈的大屠杀。

得到两次教训后,中国共产党决定自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邓萍接到上级的指示:

你与相关同志立即前往湖南第五师第一团组织工作。到了那里,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团内的彭德怀、张荣生、李光等同志联系。以确保我们党对于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四一二期间捕杀共产党人的军警)

按照这条指示,邓萍成功到达了湖南平江县,并且与彭德怀等人一起组建了军队内部的“秘密党支部”。然而,前方又一次传来消息:

因为敌人对南华特务委员会的破坏,以及我党叛徒的出卖。黄公略等一大批我党地下工作者被供出,第一团将在平江县城发动起义的消息也被敌人侦知。他们很有可能对第一团抢先一步发动袭击。

本来想着“秘密转进,保存实力,随机应变”的邓萍与彭德怀等人意识到:

现在大家必须马上发动平江起义。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邓萍与彭德怀在1928年7月,召集了全团的军事干部开会,向大家宣布了起义的部署,并约定在中午一点左右,趁着反动军警正在午睡的时候,出其不意发动起义。

(平江起义纪念馆)

当日下午一点的平江县城里,事先进驻准备“围剿清乡”的两千多名反动军警正在呼呼大睡。突然,城里枪声四起。还没有等军官们反应过来,一支黑洞洞的枪口就顶在了他们的脑门上。

不许动,我们是第一团的起义军。缴枪不杀!

起义军的战士们几乎在半个小时内,就先后收缴了城内绝大多数敌人的武器。

当时,参加起义的勇士们一共有八百人,而守军却有两千人。

可以说,平江起义是我军初期历史上一次较为“轻松”的战役。

这与彭德怀、邓萍他们准确把握了敌人动向、掌控进攻时机的指挥策略是分不开的。

在起义爆发以后的两天时间内,黄公略、贺国中等好几位在军队内部的潜伏人员主动带着所属部队来到平江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因此,这时候的起义队伍已经由最初的八百人,变成了2500人。大家觉得,是时候对现在的部队再进行一次整编了!

(黄公略)

同月24日上午,所有参加起义的同志们在原先的第一团团部召开大会。

会上,彭德怀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五军,由彭老总自己担任军长、邓萍为参谋长、滕代远为军级党代表、黄公略等人为团级党代表。

然而,第五军成立完以后,邓萍的眉头便紧锁了起来。

因为如此待在一座孤城当中必定不是长久之计。

不久以后,国民党一定会派更多的军队前来“夺城”。如果那时候选择死守平江城,部队将承受难以预估的损失甚至是全军覆没。

所以,邓萍作为参谋长,第一个在会后向彭德怀建议道:

“我们的部队不能够一直留在平江了。眼下我们最好向西挺近,去到湘赣交界的井冈山地区跟那里的朱毛红军会合!而后再想别的办法。”

随后,彭德怀听从了邓萍的建议,两千多人开始朝着预定的方向转进。

而邓萍不知道的是,等他们到了井冈山根据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井冈山会师》油画)

表面“参谋” 兼职“政委”

到了井冈山根据地以后,因为革命前的出生不同,彭德怀和邓萍带来的第五军与先前在朱德、毛泽东手下的部队发生了不少的摩擦与冲突。

朱毛红军里的将士大多数都是农民出生,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跟着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一路打到现在的。

他们过去一直受到军阀和地主的压迫,对于红五军这支由“军阀部队”改编过来的武装非常不友好。

为此,两边的不少战士都发生过打架斗殴的事情。怎么缓解战士们的敌对情绪呢?

这成了邓萍等干部的“大麻烦”。

(井冈山周围的农民)

邓萍对战士们说:

“我这个参谋长和大家伙一样,也是出生剥削阶级。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穷人受苦受难,这才决定起来反抗!”

然后,邓萍摊开一个小战士的手掌,轻轻摸了摸,而后问道:

“你在当兵以前应该也是农民出身吧?”

这个战士低头不语,很显然有些惭愧。

邓萍继续说道:

“所以啊,别看我们大家穿着这一身军服。但其实大家都是受压迫的人!是一条藤上的苦瓜。我们有些同志不要当了几天兵,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忘了自己的家世啊!”


(影视剧中的红军战士)

邓萍的一番训话下来,令身为军政委的滕代远都很是佩服。

滕代远拍着邓萍的肩膀说:

“没想到你老兄做政治思想工作也是一把好手,不让你去干政工实在是太可惜了。”

当时在井冈山根据地内,来了很多大革命失败以后从上海转移来的同志们。

这些人里有不少人都信奉苏联那套“以大城市工人为中心”的革命理论。

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农村派”颇为不屑。甚至将中央苏区的红军战士们称为“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

久而久之,这样的“错误思想”开始在部队里蔓延,影响到了很多战士们的革命积极性。

还有人觉得,自己是江西人,把江西的国民党打跑了,自己就可以回家种地了,根本不愿意去相邻的湖南与福建执行任务。

(攻占长沙的红三军团)

还有的战士因为出身与军阀部队,身上的“兵痞气息”还很严重,张口闭口就是老子怎么怎么样,还会出现个别战士上街买东西吃饭不愿意付钱的情况。

可以说,这个时候无论是红军还是红军所领导的中国革命都到了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

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关键的时候,还是邓萍站了出来细心地对战士们的思想进行引导。

邓萍坦言: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整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让全天下的穷苦人都翻身做主。你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只把某一个省的国民党打跑了,回过头他们再从别的地方来打我们,这又怎么办呢?”

邓萍看到眼前有一堆沙子,干脆就地取材地举起了例子:

“你们看,我在这一堆沙子上打开一个洞,是不是过一会儿那些沙子又会聚拢过来把洞给全部填上呢?像我这样反复挖,又反复填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红三军团纪念馆)

这时候,一个战士情绪激动地大声喊道:

“我们要保卫胜利,坚决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接着,邓萍身后的一群战士们也开始跟着高声喊了起来。

邓萍一看,自己的教育目的达到了,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站直了身子。

因为邓萍的政治工作实在做得太出色了。

经过滕代远等人的建议,邓萍被中央任命了新职务,专门负责各地区革命思想的普及与宣讲。

除此之外,邓萍还受命在基层部队和村镇上组织“红军大学”开展各种各样的革命宣传和教育活动。

就这样,邓萍摇身一变,从军参谋长成了中央红军军校的“原始创办人”。

(中央苏区的历史建筑)

转战东西 履历战功

可是,比起政工人才,红军部队实在是更渴望军事人才。

于是,在学校待了还不到一年的邓萍又被中央调回了部队里。

这时候,邓萍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的参谋长。与他搭档的依旧是老朋友彭德怀和滕代远。

虽然,这支新部队的名号打得很大。但是,它依旧是由原来的红五军改编而来的。

从建制上也只是比以前多出了一个师的编制。

所以,对于邓萍来说,这里的一切工作可谓是驾轻就熟了。

为了扩大红军的革命根据地,邓萍和彭德怀主动带着部队出击福建向清流、归化等地挺进。在作战的过程中,邓萍依旧出色地发挥了他的“政工本领”。

因为国民党的军队里大多数都是想混口饭吃的穷苦人。

加上一些人本来就是被国民党抓壮丁给抓来的,所以对部队没有什么归属感。

战斗开始以后,邓萍除了做好战前部署和战场形式预判,还主动承担起了“俘虏教育”的思想工作。

(福建革命老区的建筑)

一段时间下来,邓萍手底下的红军战士们一共俘虏了六千余名敌人,歼敌数量更是达到了八个团。

邓萍让战士们和敌人后方的地下党同志们配合做好敌人的思想宣传工作。

结果,有不少国民党士兵听到了红军的宣传,竟然连夜爬过两军之间的“交战地带”,主动来向红军这边投诚。

(长征油画)

而那六千多名被俘的国民党军人中有将近四千人原地换了一身衣服,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如此之高的“转换率”,除了红军革命思想本身的正确性,也和邓萍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的军官们总是感叹“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的原因。

而邓萍他们在取得了几次胜利以后就被调回中央苏区进行改编。而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红三军团。

接下来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几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

血战湘江 万里长征

因为李德等人坚持认为红军应该和前来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展开阵地战,导致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

眼看着中央苏区快要保不住了,党中央决定突围出去,寻找新的时机,在别处重建根据地。

就在红军一连突破了三道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封锁线后,湘江作为一道天堑拦在了大家的前面。

此时的红军别无选择,要想活命,保留革命的火种,就必须强度湘江。

为了防止桂系军阀白崇禧趁势对我军发起偷袭,中央邓萍所在了红三军团担任阻击部队,誓死拦住白崇禧!

(指挥失误的李德)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邓萍他们必须先行渡过湘江。

而彼时蒋介石已经命令湖南军阀何健、贵州军阀王家烈等人调集了三十万军队,企图一口吃掉红军的主力部队。

这个时候要作为第一梯队强渡湘江,危险性可想而知。

开战以前,邓萍亲自下令让各个部队收集战士们的遗言和遗书。

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全的战士就可以找人代写。总之一句话,这次强度湘江是凶多吉少。

1934年11月,邓萍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敌人的火力网下艰难地渡过湘江。

彼时,很多战士们中弹倒下,但是到达了对岸的红军战士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哭泣,他们必须抓紧时间修筑工事,阻击桂系军阀部队。

中央纵队的安危可就全部拴在他们的身上了!

(贵州军阀王家烈)

这次阻击战,虽然红三军团事先抢占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打击敌军。

但是因为战斗实在是太过惨烈,彭德怀下令将指挥部搬到了临近前线的一座祠堂里。

看着每天都在剧增的伤亡数字,邓萍也坐不住了:

“前线要是打光了,就让我们几个指挥员上,反正我们红三军团誓死也要保护中央的安全!”

同月30日,桂军一看正面强攻不成又转变策略,他们一边派部队正面佯攻,一边又派人沿着湘江,向相邻的红四军团发起偷袭,而后直接绕道红三军团的侧翼。

邓萍和彭德怀都意识到了:再这么下去,红三军团可能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于是,大家只能赶紧催促中央赶快过河。

多耽误一分钟,就有好几个同志要因此牺牲。大家实在是等不起了!

彭德怀甚至直接对着电话怒吼道:

“我们现在是抬着中央走路,打仗是要死人的,你们走得这么慢,是要去拜寿吗?”

(湘江战役的示意图)

最后,中央红军于同年12月3日渡过湘江。整个红军也由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了三万人。

作为“轿夫”的红三军团更是损失惨重,其中第六师的第18团,因为没有来得及过江,被敌人分割包围,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这次战役以后,当地老百姓中间传出一个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描述湘江战役的油画)

遵义城下 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惨败后,邓萍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又被安排成了先头部队,负责渡过赤水,迷惑敌人

邓萍深知此时打一个“胜仗”的重要性。

于是,他亲自下到前线部队指挥战斗。

遇到碉堡,他就和战士们一样向前冲锋,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红三军团的士气。

在邓萍的指挥下,红三军团一路势如破竹,两次渡过赤水进抵遵义城下。

这个时候的遵义城被贵州军阀王家烈派重兵防守,而红三军团的任务就是夺取遵义城。为了完成任务,邓萍又再次向彭德怀请示上前线。

(遵义会议的油画)

邓萍对彭老总说:

“前线需要有一个头脑精明的指挥员,一来提振士气,二来遇见战场的突发情况也可以随机应变。我觉得这个工作让我去做是最为合适的。”

彭德怀虽然有所迟疑,但是还是决定采纳邓萍的意见。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会是这位老战友与自己的生死诀别。

遵义城分为新城和老城,邓萍在研究了战场形势以后决定先夺取老城。

于是,1935年2月邓萍与红十一团团长张爱萍一起进入到遵义老城北门外的阵地上。

为了方便观察敌情,邓萍与张爱萍、兰国清躲在一个距离护城河五十米的小土堆后面。

张爱萍跟邓萍直言这里实在是太危险了。但是,邓萍却挥了挥手,表示没有大碍。

(晚年的张爱萍将军)

本来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可是就在关键时刻一个通讯员小战士飞奔到了邓萍的身边。邓萍对这个小战士简单交代了几句示意他赶紧回去。

结果,小战士的回身的动作引起了敌人的警觉。敌军毫不犹豫地扫出一串子弹,邓萍同志因为躲闪不及当场壮烈牺牲。

张爱萍和战友们本想着抢回邓萍的遗骨,但是敌人随后便发动了炮击,将小土堆和邓萍的遗骨炸得七零八落。

张爱萍看着眼前的景象后悔得直捶胸口,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遵义战役中的战士)

重新安葬 永世纪念

1957年,在解放军部队和贵州省政府的努力之下,人们再三询问了当年的亲历者,最后确定了邓萍烈士的牺牲地点。

当工作人员用工具一点点地刨开土壤时,一副带着灰布条的尸骨露了出来。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在场的战士们高呼了起来。

因为当年的红军所穿的军服正是由这种布料制成的。几乎可以肯定,眼前的这副遗骨的主人就是邓萍将军!

发现邓萍将军遗骨的第二天,彭老总也亲自赶到了现场,看着已经残缺不全的遗骨,彭老总忍不住泪洒当场。

这么多年以来,他的这个“心结”,终于被解开了!

彭老总当即向中央建议:

应当给邓萍同志重新举办安葬仪式,并在安葬地立碑以示纪念。


(邓萍将军陵园内的纪念雕像)

邓萍烈士陵墓落成的当天,彭德怀与张爱萍都亲自来到了现场。

作为同志加战友彭德怀为邓萍烈士题写了墓名。张爱萍上将也为邓萍烈士题写了墓志铭。

望着庄严的烈士陵墓,这两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久久不能释怀。

他们的心里都怀有一丝惋惜和愧疚之意,为什么那天牺牲的不是自己?为什么像邓萍这样一个优秀的同志竟然会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没能亲眼看到最后的胜利?

(邓萍将军墓前的题词)

邓萍同志是我军在长征过程中牺牲的唯一一名军团级的指挥员,也是我军在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将领。有人曾经猜测:如果邓萍同志不牺牲,应该会被授予大将军衔。

不过,或许邓萍同志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毕竟,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革命者。他参加革命的初衷也从来就不是什么加官晋爵、光宗耀祖。他和其他所有的革命者一样。

他们都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为了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断斗争,直到赤旗插遍全球!

参考文献:

《张爱萍上将与邓萍的生死情》党史纵横

《彭德怀元帅与邓萍将军的血脉亲情》党史博彩(纪实)

《驰骋沙场 血染丰碑——记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邓萍将军》当代贵州

《彭德怀与邓萍真挚的革命友情》中华魂

《名将陨落遵义城——邓萍的传奇人生》四川党建(城市版)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军事文摘

《平江起义领导之一邓萍》世纪行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中央苏区轶事》党史文苑

 
关键词: 平江起义纪念馆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8013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